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俄國通史》(六卷本)”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9日10:5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研究的總體執行情況如下:

第一,本課題組於2011年底正式舉行了開題報告會,邀請了上海社科院潘光等曾經參加立項答辯的專家,也邀請了馬龍閃、周尚文、王斯德、潘大渭等老專家出席。與會專家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充分肯定本項研究的意義和構想,以及較為強大的專家隊伍陣容。

第二,迄至今年6月底,課題組已經完成了六卷本的每一卷寫作細綱的具體討論,舉行過7次課題組專門會議討論寫作計劃。每一卷的提綱都經過逐個過堂分析,相互坦誠交換意見,各自提供了寫作建議。江蘇人民出版社已經承諾選派優秀編輯推動此項目的出版。

第三,專程邀請俄羅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彼德羅夫到訪上海,舉辦了關於俄羅斯歷史研究中的爭議問題專場研討會,並邀請所有六卷子課題負責專家到會,同時還邀請了上海地區有關俄羅斯研究的各領域的專家參與座談。

第四,本項研究在立項之前已有長達三年的先期研究工作,現在各卷的作者相繼已經進入全力寫作的狀態,預計整個六卷本將在2014年10月完成寫作。

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展如下:

子課題第一卷的進展情況:

9-17世紀初的俄國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古羅斯(基輔羅斯)時期和莫斯科羅斯時期。

對古羅斯時期(9-13世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古羅斯國家的性質。受蘇聯史學界的影響,國內史學界長期認為古羅斯國家是早期封建國家。封建制度的形成與大土地佔有制為主導的農業經濟緊密相關,而古羅斯很長時期都沒有出現大土地佔有制的條件,其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王公親兵為首的職業軍團集中剝削國民的基礎之上。在政治上羅斯王公的權力受到當地人民的部落民主習俗——“維徹”(市民會議)傳統的制約,在經濟上古羅斯與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保持著繁榮的國際貿易活動,古羅斯得益於貫穿南北的第涅伯河(即“從瓦良格人到希臘人之路”)與伏爾加河的國際大水路,財富主要來自於商業,盡管其不能脫離農業(為城市提供糧食)這一基礎,因此不能把古羅斯理解為封建國家。我們認為古羅斯實際上是一些以商業為主導的城市國家(城邦制國家)。我們對這一時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俄國史學界近年來對古羅斯文明的研究”一文已發表在《世界歷史》雜志2012年第4期上。

第二,“羅斯”名稱的起源和古羅斯國家的形成。這一問題從18世紀中期開始至今已爭論了250多年。我們認為“瓦良格人”即羅斯人源自斯堪的納維亞,東歐平原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其四鄰關系決定了東斯拉夫人最初的社會組織形式和國家形成模式。自然條件的惡劣,農業經濟的分散和落后,社會分化的緩慢,使得東斯拉夫人在古羅斯國家的形成過程中隻起到了奠基作用,他們隻能等待機遇和外部動力才能建立古羅斯國家。這種機遇就是與拜佔庭帝國廣泛的國際商貿活動,外部動力則是為這種商貿活動所吸引的、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良格人。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歷史研究》2012年第3期上。同時,本卷負責人曹維安教授的博士生齊嘉同學已經完成同名博士論文的寫作,並獲得陝西師范大學世界史博士學位。

第三,諾夫哥羅德政治體制研究。除了為數不多、也並不大深入的幾篇論文外,國內史學界尚未有人對諾夫哥羅德的政治體制作過專門細致的研究。總體來看,我們認為諾夫哥羅德奉行的是一種集體統治,而諾夫哥羅德也的確可被稱作是一個貴族共和國。我們注意到諾夫哥羅德的政治體制具有一種發展過程,並且具有濃厚的俄國色彩。這種政治體制表明了俄國歷史上存在著某種中世紀的民主。而1478年伊凡三世對這個城市的征服,切斷了一種潛在的更西方化和更民主化的俄羅斯歷史發展出現的可能性。本卷負責人曹維安教授的碩士生張雪同學已經完成同名碩士論文的寫作,並獲得陝西師范大學世界史碩士學位。論文待發表。

第四,古羅斯編年史《往年紀事》研究。史料研究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往年紀事》在國內已有三個中文版本,但對其國內尚未有專門的研究論文。目前,本卷負責人曹維安教授的博士生馬驪正在進行同名博士論文的研究和寫作。

對莫斯科羅斯時期(13-17世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以下問題:

第一,9-18世紀初俄國政治體制的演進。從政治體制演進的角度來看問題,應該如何認識俄羅斯國家發展的道路?換句話說,俄羅斯國家政治體制發展的道路是本民族的還是歐洲的?哪一條更適合它過去的歷史?是否存在選擇的可能性?我們認為,從基輔羅斯、莫斯科羅斯到彼得堡羅斯,俄國的政治體制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其可以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1)基輔羅斯的“城邦君主制”或“維徹君主制”﹔2)莫斯科羅斯的“等級代表君主制” (指君主受到波雅爾杜馬、縉紳會議和傳統習慣的制約)﹔3)彼得堡羅斯的專制君主制(絕對君主制)。

認識俄國政治體制的演進,關鍵是如何認識俄國的“專制君主制”(самодержавие)。它既不同於東方的“專制君主制”(деспотизм),也不同於西方的“專制君主制”(абсолютизм),而有著它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伊凡三世(1465-1505年在位)最初用封號“專制君主”(самодержец)(這個詞來自希臘語的“autocrator”,系拜佔庭皇帝封號的翻譯)來稱呼自己時,其意思是獨立自主的君主,不服從任何外部權力,但其在內部實際上受到波雅爾杜馬和后來出現的縉紳會議的限制,故學者們將16-17世紀俄國的政治體制稱之為等級代表君主制。到了彼得堡羅斯時期,俄國的專制君主制就具有了與西方專制君主制相似的絕對君主制的含義。其實彼得一世在18世紀初已經開始使用“皇帝”(император)的封號,只是中國人還習慣上稱其為“沙皇”(царь)。

俄國政治體制並非是沿著專制政體的單線演進,在16世紀出現的地方自治(曹維安,師建軍:《俄國大改革前的地方自治傳統》,載《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尤其是在17世紀初沒有全國公認的合法君主的大混亂時期,由地方縉紳和軍事服役人員推動召開的縉紳會議(全國會議)的作用,都表明俄國政治體制還有走另外一條道路的可能性。

目前,本卷負責人曹維安教授的博士生周后琴同學正在進行名為《從基輔羅斯、莫斯科羅斯到彼得堡羅斯:俄國政治體制的演進》的博士論文的研究和寫作。

第二,俄國縉紳會議研究。國內學術界對俄國縉紳會議的研究還很少,隻在《世界歷史》雜志上有一篇論文(曹維安,謝慧芳:《論俄國縉紳會議》,載《世界歷史》2010年第5期)。目前,本卷負責人曹維安的博士生謝慧芳的博士論文正在對俄國縉紳會議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第三,伊凡四世的特轄制研究。對伊凡四世及其特轄制的認識和評價是俄國史學上最具爭論性的問題。傳統上認為伊凡四世實行特轄制打擊波雅爾貴族有利於鞏固俄羅斯中央集權制國家,對其多持肯定態度,從沙俄時期的史學家索洛維約夫到蘇聯時期都是如此。但從其災難性后果來看,無疑應對其持否定態度。在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動機與后果之間的矛盾。其實,這是伊凡四世在俄國專制君主制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自己想要獲得無限權力,是破壞、而不是加強中央集權制度,他用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土地充公手段來實行土地國有制(土地王有制),最終導致了留裡克王朝的覆滅和俄羅斯國家的崩潰。目前,本卷負責人曹維安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張軍鳳正在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子課題第二卷的進展情況:

1.已收集完成本子課題的外文文獻,並已著手翻譯和閱讀﹔

2.完成本子課題內容的修訂工作。2012年8月30日《俄國通史》第一至第六卷作者在內蒙古師大舉行第二卷寫作討論會。確定第二卷打破傳統條塊,本卷涉及的1613-1762年體現了俄羅斯歷史的三個關鍵型轉變:(1)對於俄羅斯近代歷史最具影響的羅曼諾夫王朝的建立﹔(2)以等級代表制向絕對君主制轉化的帝國系統的確立﹔(3)在歐洲封建土地制度總體趨於瓦解的同時,俄國農奴制卻在法律上宣告形成。以上述三條主線突出本卷內容,力圖在探究帝國、農奴制、羅曼諾夫王朝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方面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闡述,同時,在分析俄國歷史與西歐歷史的共同點及其差異和特性方面,不僅務求反映當今國際史學所達到的成就,反映其爭論問題,而且力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敘事方式。討論會最后認為:(1)本卷寫作結構方面可以盡量地突破已有的教科書式的寫作體例,特別是彼得之前和彼得之后的兩個歷史階段的寫作盡可能體現各自特色,而不在結構上出現重復﹔(2)可以對若干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普遍涉及的、但是首先是屬於歷史學本身所固有的范疇進行深入分析,比如,“帝國”、“絕對君主制”、“專制”、“農奴制”等等,並力圖以這些“大概念”統領整個寫作。(3)本卷所涉及時段,乃是俄國歷史既與歐洲歷史進程尋求認同,同時又全面展示巨大差異的時段,因此在寫作上如何體現這種共性與特色的交織乃是本卷成功的關鍵。

3.已完成項目預期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俄國縉紳會議研究》。

子課題第三卷的進展情況:

1.已經完成四章的寫作,即:第一章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及其帝國治理﹔第三章十八世紀下半期俄國的思想文化狀況﹔第七章十九世紀上半期俄國思想文化的狂飆時代﹔第九章19世紀上半期俄國的政治和社會思潮的急流涌動。

2.其余章節中外文資料基本准備完畢,正在進行寫作,擬在2013年中期完成全書初稿。

3.作者將該卷的三大主線設定為政治和外交領域中的“帝國與邊疆”,思想和文化視野中的“啟蒙與自醒”,以及社會與經濟領域中的“發展與變遷“。此三項也是作者進行寫作和全書初稿完成后修改的主要立足點。

子課題第四卷的進展情況:

1.廣泛搜集相關外文資料,深入了解國外研究動態。已經掌握了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為研究工作創造了扎實的資料基礎。

2.已完成大約20萬字的外文資料翻譯工作。

3.完成中共中央馬列編譯局重點項目“蘇聯史”第一卷《俄國革命》,書稿已交付出版社。該書將成為“俄國通史”第四卷中有關1917年革命部分的基礎。

4.基本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招標項目“俄羅斯文明與外交”的研究,課題組已完成約50萬字的初稿。這將為“俄國通史”第四卷中外交與帝國部分打下基礎。

5.發表學術論文3篇:

《俄國革命中的德國經費問題》,《史學月刊》2012年第6期。

《關於列寧取道德國回國問題的研究》,《歷史教學問題》2012年第4期。

《從查蘇裡奇案件看亞歷山大二世的司法改革》,《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子課題第五卷的進展情況:

1.確定寫作提綱和研究重點。

2.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包括解密檔案和國內外最新研究論著)。

3.展開若干重點問題的研討,形成研究成果並發表和交流。

子課題第六卷的進展情況:

作為項目負責人,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下列文章:

1.牽頭寫作了“中俄關系與未來的亞洲地區秩序”:瓦爾代會議亞洲分組討論會所用(俄羅斯研究,2012年第1期),本文所參與這一重要會議(由俄羅斯研究中心與俄羅斯國防與外交委員會共同舉行)直接被採納為普京總統2012年3月總統競選文章決策內容的形成。

2.總統大選之后的俄羅斯(俄羅斯研究,2012年第2期)

3.一場遠未終結的辯論:關於蘇聯解體的國外學術詮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年第2期,后經新華文摘,7月號,全文轉摘)

4.俄羅斯大選與中俄關系(《外交評論》2012年第1期)

5.2013年,在中國國家領導人訪俄前期和訪俄期間,在《解放日報》、《文匯報》、《東方早報》等多家報刊上發表了“普京新政與中俄關系”、“中俄攜手為新型大國關系探路”、“如何看待中俄關系的意義和挑戰”等一系列文章。

此外,作為主編,領銜出版了相關的集體專著《思想史與國際政治》(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年度發展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

2、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第一卷

1.曹維安2012年8月19-24日參加在哈爾濱舉行的世界中世紀史學會年會﹔

2.曹維安、郭響宏2012年8月27-31日參加在呼和浩特舉行的蘇聯東歐史學會年會﹔

3.曹維安2012年11月9-13日參加在昆明由雲南大學和《世界歷史》雜志編輯部舉辦的世界史前沿論壇。

第二卷

1.本子課題已從國外數據庫收集相關俄文電子圖書1200余冊,復印紙質圖書資料300余冊﹔

2.參加中國世界近代史學術研討會暨學術工作會議(2012.5.12-13)﹔

3.參加中國蘇聯東歐史學會2012年年會(2012.8.28-30)

第三卷

1.2011年10月4日至10日,張建華應邀參加俄羅斯國際論壇“文明對話”在希臘羅德島主辦的年度會議﹔

2.2011年11月,張建華應邀參加澳門大學主辦的“文明與戰爭”國際研討會﹔

3.2012年8月15日至25日,張建華赴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和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訪問俄國學者並收集資料﹔

4.2012年5月7日至27日,邀請日本北海道大學斯拉夫研究中心教授鬆裡公孝(原中心主任,國際中東歐研究理事會(ICCEES)副主席)到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研究中心講學和交流,主題:“帝國與邊疆:俄羅斯帝國的歷史問題”。

5.2012年6月10日至20日,邀請俄羅斯科學院俄國歷史研究所所長彼得羅夫到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研究中心講學和交流,主題:“帝國與變遷:俄羅斯帝國的經濟”。

第五卷

本卷作者為撰寫工作進行了比較充分和系統的資料收集、研究動態分析和相關學術交流活動﹔

1.2011、2012年主持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學術年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2.主編《俄羅斯道路:歷史與現實》論文集(即將出版)﹔

3.2012年在俄羅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的《俄羅斯研究》雜志發表論文《國家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4.2012年先后赴澳門科技大學和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訪問研究和學術交流。

3、代表性成果簡介

“普京新政與中俄關系”,發表於《文匯報》2013年3月25日,作者馮紹雷。作者指出,普京出現在俄國政治舞台上,是個性使然,更是時勢使然,是歷史潮流演變和國際環境的驅使。普京的威權政治很典型,是“彈性”、“軟性”的威權政治。2012年選舉之后,有彈性的威權正在進一步向“威權加民主”的方向轉變。俄國如何走出能源依附性經濟模式,是一個大問題。俄國現在最缺的是資金,而中俄貿易主要還是貨物貿易,這同中俄間的戰略伙伴關系很不相稱。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俄國不會放棄能源產業,但發展需要有前提,就是資金。同時,需要在結構上盡可能作出調整。從長遠看,東亞發展遭遇的資源、環境、空間等瓶頸,恰好與俄國的資金、技術、市場、勞力等缺陷,可以取長補短。

“一場遠未終結的辯論——關於蘇聯解體問題的國外學術詮釋”,發表於《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年第3期,作者馮紹雷。文章指出,從學科范疇角度對蘇聯解體問題進行分析是20年來國際學術界的一項重要工作。思考和借鑒這一學術領域的成果將有利於深化對蘇聯解體這一問題的認識。“帝國”與“革命”范疇的使用,便於學界從歷史比較的視角,從以往的帝國和革命現象中探尋大國興衰的機理。雖然“民族主義”和“聯邦制”問題在蘇聯解體過程中的作用素有爭論,但范疇運用的細化顯然有助於推進這一方面的認知深化。從社會學角度對於解體之前蘇聯的社會狀況和發展階段進行分析有利於避免對蘇聯解體這一問題進行簡單化論斷,而蘇聯經濟史的國外研究則拓展了對蘇聯經濟模式本質與特征認識的關鍵性范疇。

“‘羅斯’名稱的起源與古羅斯國家的形成”,發表於《歷史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齊嘉、曹維安。文章對俄國及國外文獻史料考辨分析后認為,瓦良格人、羅斯人更人可能是諾曼人,他們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考古資料也証明沃爾霍夫—第聶伯河水道和伏爾加河水道所有關鍵商站的物質文化本身都帶有斯堪的納維亞的遺跡。東歐平原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其四鄰關系決定了東斯拉夫人最初的社會組織形式和國家形成模式。自然條件的惡劣,農業經濟的分散和落后,社會分化的緩慢,使得東斯拉夫人在古羅斯國家的形成過程中隻起到了奠基作用,他們隻能等待機遇和外部動力才能建立古羅斯國家。這種機遇就是與拜古庭帝國廣泛的國際商貿活動,外部動力則是為這種商貿活動所吸引的、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良格人。建立在征服與貿易之上的羅斯國家,其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更多表現為城市公社對土地擁有最高所有權,進入城市公社的社會核心階層集體佔有土地,並在政治上通過維徹(市民大會)維護城市公社與王公之間的權力平衡,從而形成一種較為特殊的城邦國家。

“蘇聯知識分子的群體轉型與角色建構”,該著作於2012年4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出版,作者張建華。本書在研究方法上集思想史、政治史、社會史和政治學、社會學和文化學於一體,從根本探究蘇聯共產黨、蘇聯政府與知識分子的歷史關系,以及蘇聯解體的原因和教訓中的知識分子因素入手,認真考察了蘇聯早期文化革命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與政權的關系,實事求是地評價了蘇維埃政權知識分子政策的成功與失誤。因此,本書對於轉型國家與社會的文化政策和知識分子問題有著相當的借鑒意義。

“俄國革命中的德國經費問題”,發表於《史學月刊》2012年第6期,作者姚海。文章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為促使俄羅斯帝國崩潰和俄國退出戰爭,向布爾什維克黨提供了經費支持。1917年7月事件中,布爾什維克接受德國經費的問題被曝光。雖然布爾什維克否認此事,但列寧這一時期的書信中留有德國經費問題的痕跡。1950年代開始公開的德國一戰時期的檔案,以及1990年代解密的俄共(布)特別檔案的有關文件,部分地証明了德國經費問題的存在。繼續對這個問題採取不予承認的態度,顯然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但是,認為布爾什維克被德國收買、充當德國利益代理人的說法,也是沒有依據的。對於布爾什維克來說,接受和利用德國金錢只是一個策略問題。它為奪取政權而採取的使本國政府戰敗、主張立即退出戰爭的立場,客觀上與德國的利益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近期目標的接近,是戰爭與革命時期布爾什維克與德國相互關系的基礎。

“蘇聯解體的制度因素與行為因素”,發表於《俄羅斯研究》2011年第5期,作者余偉民。文章提出,任何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都可以從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視角加以解釋,但是離開具體歷史場景的一般意義的解釋會流於抽象,反而模糊了具體的原因。就蘇聯解體這一歷史事件而言,在討論其發生的原因時,哪些因素表現了長期歷史進程的發展趨勢,那些因素作為過程性歷史運動的力量組合發揮作用,都需要放到蘇聯國家體制的建構和歷史演化中作具體的分析。

4、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第一,本課題是重要的基礎性研究,所以在項目完成之前,更側重於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教學當中。

2013年6月,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和地區發展研究院,俄羅斯研究中心主辦了“俄國通史”研究生暑期學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范軍教授,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馮紹雷教授,弗吉尼亞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阿倫•林奇教授,以及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蘇州科技學院等參加“俄國通史”項目的子課題負責人作為暑期學校主講教授,為來自全國16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暑期學校學員做了為期一周的授課。

本次講習班,是由六個分卷的主編,每人負責講一次本卷內容之內的重要題目,包括:

曹維安:俄羅斯起源和縉紳會議

羅愛林:俄國村社與彼得大帝改革

張建華:絕對主義國家與葉卡德琳娜時期的政治與思想

姚 海:從亞力山大二世改革到十月革命

余偉民:蘇聯體制的起源

馮紹雷:蘇聯解體與俄國歷史的不同評價問題

每人主講之后,項目負責人馮紹雷主持了相關的討論,參與者來自各個學科,討論反響熱烈,對於學員和主講人都有較大收獲。

課題協作組決定,將本次講習班6次演講的文稿,並結合近期撰寫的重要文章,由華東師大出版社結集出版,講習班之后,各位作者正在修改文稿的過程中。《俄國史講演錄》將於8月底交稿,年底前出版。

第二,作為本項目的一項重要活動,華東師大俄羅斯研究中心在今年6月於上海舉行關於俄羅斯認同問題的小瓦爾代會議討論會。對於俄國認同問題的當前和歷史狀況,我們請到了來自俄方的瓦爾代會議秘書長安德烈•帕維爾等三位資深專家、以及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專家參與。

本次會議是一個有多學科參與的、以比較研究為主題的專題討論會,由俄中心青年專家張昕籌辦和主持本次會議。本次會議的成果有利於對於俄國認同問題的復雜變遷路徑做出具體扎實的分析。

此外,作為教育部人文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的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與俄羅斯國防與外交委員會共同舉行的2011年“瓦爾代”國際辯論部中俄分組會議的研究成果——“中俄關系與未來的亞洲地區秩序”直接被採納為普京總統2012年3月總統競選文章決策內容的形成。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面向亞太地區未來的中俄關系

馮紹雷

論文

俄羅斯研究,

2013年第2期

1.2萬

 

 

中俄攜手為新型大國關系探路”

馮紹雷

報刊

文章

《解放日報》,2013年3月22日,國際新聞版。

3千

 

 

普京重歸時代的中俄關系走向

馮紹雷

論文

外交觀察,

總第1輯(2012年秋季號)

1萬

 

 

中俄關系與未來的亞洲地區秩序

馮紹雷

論文

俄羅斯研究,

2012年第1期

1.2萬

本文所參與這一重要會議(由俄羅斯研究中心與俄羅斯國防與外交委員會共同舉行)直接被採納為普京總統2012年3月總統競選文章決策內容的形成

 

總統大選之后的俄羅斯

馮紹雷

論文

俄羅斯研究,

2012年第1期

8千

 

 

一場遠未終結的辯論:關於蘇聯解體的國外學術詮釋

馮紹雷

論文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年第2期

1.2萬

后經新華文摘,7月號,全文轉摘)

 

俄羅斯大選與中俄關系

 

馮紹雷

論文

外交評論,

2012年第1期

1萬

我國專業領域的一個重量級學術刊物

 

 

“羅斯”名稱的起源與古羅斯國家的形成

齊嘉

曹維安

論文

《歷史研究》,

2012年第3期

1.5萬

 

 

俄國史學界近年來對古羅斯文明的研究

周厚琴

曹維安

論文

《世界歷史》2012年第4期

1.2萬

 

 

近代俄國陪審制度的創立及其實踐

郭響宏

論文

《世界歷史》2012年第4期

45萬

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舊禮儀派與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曹維安

於芹芹

論文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1萬

 

 

蘇聯知識分子的群體轉型與角色建構

張建華

專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年4月

45萬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歷史斷想:十月革命與蘇聯知識分子

張建華

論文

《俄羅斯學刊》2012年第3期

1萬

 

 

“空想”非“彼岸”:赫爾岑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價值

張建華

論文

《俄羅斯文藝》2012年第3期

1萬

 

 

《俄國革命中的德國經費問題》

姚  海

論文

《史學月刊》

2012年第06期

1.5萬

 

 

《關於列寧取道德國回國問題的研究》

姚  海

論文

《歷史教學問題》,2012年第4期

1.2萬

 

 

“超級大國”的自負是蘇聯衰落的重要原因

余偉民

論文

《探索與爭鳴》,

2011年第1期

5千

 

 

蘇聯解體的制度因素與行為因素

余偉民

論文

《俄羅斯研究》,

2011年第5期

5千

《上海思想界》轉載,收入中國社科出版社《中外熱點論爭》叢書

 

國家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余偉民

論文

【俄】《俄羅斯歷史》,2012年第3期

5千

《上海思想界》轉載

 

世界歷史視野中的“冷戰終結”

余偉民

論文

上海市社科聯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

1萬

獲年會優秀論文獎,《上海思想界》轉載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