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代中國國哲學史”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9日10:1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總體執行情況

1、本課題在2012年1月13日開題,參加人員有全體課題組成員以及校外楊國榮、吳曉明等5名評審專家、上海市教委以及當時責任管理單位上海師范大學領導等。會后根據評審專家意見,對於原有的研究提綱作了進一步的修改。

2、明確了經費的分配。6個子課題,第6個子課題(口述史和資料選編)10萬,其余5個子課題,每個8萬,子課題經費由子課題負責人掌握﹔預留18萬,由首席專家掌握。

3、2013年4月,課題組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

4、2013年1月下旬,由於首席專家由上海師范大學調至華東師范大學,因而在同年4月下旬,項目責任管理單位改為華東師范大學,有關報告經上海市社科規劃辦報送全國社科規劃辦。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1、各子課題在CSSCI刊物發表相關論文11篇,出版著作1部《守道1957——1957年中國哲學史座談會實錄與反思》(616千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第6課題組關於當代中國哲學口述史進展比較突出,在子課題負責人干春鬆的努力下,已經採訪眾多相關人員,並將分為擴大至港台地區,2013年在《學術月刊》已經刊登邢賁思、張世英兩篇口述史。預計在今年年底將完成整理工作,總字數約在20萬字。

3、第1子課題是關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得到前輩陶德麟老師的關心,已經寫出部分章節,《武漢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已經發表該課題負責人何萍以及其他兩位成員的3篇論文。預計在今年今年底可以完成初稿。

4、其它子課題都完成了詳細提綱,並投入寫作,有的已經完成部分章節,如“任繼愈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1957年中國哲學史座談會與破除‘兩軍對壘’的思想前驅”。

三、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和文獻整理

第一、學術會議

2012年5月14-15日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了“紀念1957年中國哲學史座談會55周年學術研討會”,收到會議論文20余篇,大部分已經編入《守道1957-1957年中國哲學史座談會實錄》一書。上海《社會科學報》曾以半版篇幅對會議作了報道。

2012年12月9-10日在武漢大學,召開“1949年以后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研討會”,聽取陶德麟以及其他資深教授關於如何研究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見,並就此課題組成員進行了討論。

2013年2013年6月18-19日,課題組與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等聯合召開“中國1980年代哲學思潮”學術研討會。與會者來自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單位。2013年7月18日《社會科學報》作了報道。

第二、學術交流

首席專家參加的相關的學術會議:1、2012年8月25-26日吉林大學召開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研討會”,發表論文《抽象繼承法蘊涵的問題:傳統哲學何以具有當代價值》﹔2、2012年11月8日在華東師大召開的“中國哲學的現代變革與當代新方向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中國近代哲學的轉型:變革與繼承的統一》。3、2013年4月20-21日在武漢大學召開的“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論1957年中國哲學史座談會》。4、2013年6月22-23日在華東師大召開的“中國現代哲學與思想文化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進化論與中國現代哲學》

課題組成員何萍2013年7月16-22日參加在美國召開的“國際中國哲學會年會”,發表論文《論馮契的人格理論》。

第三、文獻整理

在口述史之外,已經完成了1980年代關於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討論的相關資料的整理,准備在今年年底出版《問道:1980年代的人道主義大討論》,約60萬字。

四、代表性成果簡介

第一、《守道1957:1957年中國哲學史座談會實錄與反思》,趙俢義等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在文獻資料上有較大價值,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匯集了當時主要報紙和學術刊物的相關報道和發表的論文。如《人民日報》的多篇報道、《北京大學學報》和《新建設》上的論文等等。

2、搜集了北京大學檔案館中有關文獻2篇:《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座談會的工作總結(草案)》、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黨支部的《中國哲學史座談會后的一些反映》。這2篇原先不公開的材料更能反映出當時的真實情形。

3、從哈佛大學檔案館中發現的當時美國哲學家霍金與陸定一、潘梓年、金岳霖的幾則通。這些通信首次在中國發布。從中可以看到此次會議在國際上的影響以及和當時國際形勢的關系。

4、有些親歷者的回憶,如梁志學、汪子嵩、方昕、周繼旨等人的回憶文章,可以從某些細節上了解此次會議的情況。

5、將1957年出版的這次座談會的論文集《中國哲學史問題討論專輯》這次座談會的論文集《中國哲學史問題討論專輯》編入,重新出版,也是有史料價值的,因為這本專輯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了。

第二、《轉折時代的哲學與人》、《我的西南聯大》(分別發表於《學術月刊》2013年第1、2期)是根據邢賁思、張世英的口述記錄整理成文的,為本課題口述史的部分成果。主要學術價值有以下兩個方面:

1、文獻資料的價值,如邢賁思講到了“文革”前夕的哲學界情況以及真理標准討論、人道主義問題討論等情況,對於理解在這些時期發生的哲學動態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張世英的回憶有助於我們了解一些著名學者如馮友蘭、賀麟、任繼愈等從1949年之前到1949年之后的思想轉變。

2、在當代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論上的意義。以往研究哲學史都以文本為依據,研究當代中國哲學史在方法論上需要採訪還健在的當事人,這不僅是課題的需要,而且還可以為后人留下真實的資料。

第三、《如何書寫1949年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何萍著,發表於《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3期。其理論價值主要有以下兩點:

1、提出研究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必須轉換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范式,因為這有這樣,才能凸顯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哲學和中國問題的內容。

2、提出從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國政治思想變革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結構變化的三維空間,闡發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進程。

第四、《如何用馬克思主義重建儒家人性論》,陳衛平著,發表於《哲學分析》2013年第1期。其理論價值主要有以下兩點:

1、實際上回應了當代中國逐漸高漲的儒學復興思潮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應當如何分析儒家的人性論,並在這基礎上,如何完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2、具體闡明了三個問題比較尖銳的問題:如何認識儒家性善論的缺陷?儒家人性論有哪些值得珍視的思想傳統?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在中國的失誤?

五、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這方面工作較為薄弱。除了上述的兩次學術研討會由上海《社會科學報》作過報道外,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的《中國哲學》在2012年第6期對課題的總體概況作過介紹。這方面的問題,也有客觀原因,就是首席專家調至兩外學校,在這過程中不太好宣傳有關成果。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守道1957——中國哲學史座談會實錄

趙修義等

著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616千

《社會科學報》第1334期,2012年11月4日

2

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逍遙游”——馮契的庄子研究

蔡志棟

論文

《人文雜志》2012年第2期

7千

 

3

從突破“兩軍對陣”到關注“合法性”—新時期中國哲學史研究趨勢

陳衛平

論文

《學術月刊》2008年第6期

11千

2013年教育部第6屆人文社科3等獎

4

中國近代哲學的轉型:變革與繼承的統一

陳衛平

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8千

 

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倡導平等價值觀

陳衛平

論文

《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2 期

7千

 

6

如何書寫1949年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何萍

論文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3期

13千

 

7

論真理標准問題討論的啟蒙意義

高慧珠

論文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3期

13千

 

8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哲學在中國的興起、歷程及意義

毛勒堂

論文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3期

12千

 

9

轉折時代的哲學與人

邢賁思、干春鬆

口述史

《學術月刊》2013年第1期

10千

 

10

我的西南聯大

張世英、楊瀾潔

口述史

《學術月刊》2013年第2期

10千

 

11

“抽象繼承法”蘊含的問題:傳統哲學何以具有當代價值

陳衛平

論文

《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9千

 

12

如何用馬克思主義重建儒家人性論

陳衛平

論文

《哲學分析》2013年第1期

10千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