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古時代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文獻中有關中國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7日15:1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開題論証會議:項目組於2011年12月在南京大學舉行了開題論証會議。與會專家指出:國際學術界統稱為“中古穆斯林文獻”的文獻,是指7世紀“大食”(阿拉伯)興起后,約略到16世紀(中國清以前),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11世紀開始)等穆斯林語言的西亞、中亞、南亞、北非學者的著述,某些時段還包括今西班牙葡萄牙的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學者著述﹔本研究主要關注中古阿拉伯語波斯語穆斯林文獻中有關中國及中國周邊地區的記載﹔這些涉及中國及中國周邊地區的穆斯林文獻比較集中的有百部以上,散見各種穆斯林文獻中的記載數量更加可觀。會議認為,本課題是對中國古代、中世紀歷史“史料群”的整體性補缺,是研究和認識中國歷史發展全貌的基礎史料之一。會議確定了本項目的具體內容:

1,學術成果總結:總結、述評及展望國際、國內學術界對中古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文獻有關中國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譯、利用和研究。

2,文獻目錄及提要:編制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文獻有關中國史料的文獻目錄,撰寫文獻提要。

3,史料彙輯:彙輯穆斯林文獻中有關中國及中國周鄰地區的記載﹔逐步建設中國收藏中古阿拉伯波斯有關中國資料的資料庫。

4,“互補互証,比勘研究”:在總結成果、編制目錄和彙輯史料的基礎上,選擇重要的專題,結合漢文及各種少數民族語言文獻進行比勘研究,“互補互証”。

會議決定本課題將形成80萬字的成果,即《穆斯林文獻與中古中國》,分為“目錄篇”和“研究篇”。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有關中國及中國周鄰地區的中古穆斯林文獻的全面整理、翻譯、利用和研究,是中國史學界一項長期事業,需要幾代人幾十年的努力﹔本課題是在這一長期工程的初始階段即5年左右的時間內,使中國學術界在該領域整體接近國際水平,並發揮中國學者的優勢,部分達到甚至超過國際一流水平。

具體工作:2012年開始,本項目組開展的工作:

1,學術現狀調研。主持人和子項目負責人前往國內外特別是歐美日俄等地調研與本項目相關的最新學術現狀(華濤赴美國﹔劉迎勝赴歐洲﹔特木勒赴日本等)。

2,組織隊伍。項目組以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為主要基地,落實了包括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的項目隊伍﹔為本項目,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者,邀請境外學者聯合研究(特別是前蘇聯/獨聯體國家學術界培養的學者、伊朗學者、日本學者等)。

3,確定項目展開路線。(1)涉及中國及中國周邊地區的中古時代穆斯林文獻雖然范圍很大,但自19世紀末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其中最重要的史料大多有所涉及,涉及的形式包括介紹和翻譯的西方學者的成果﹔直接引用(少數)和間接引用(大多數)穆斯林史料從事的研究﹔介紹和翻譯原始文獻等等。因此確定了從漢文文獻入手的工作路線,即搜集19世紀末以來所有上述各種漢文文獻中涉及的有關中國的穆斯林史料。(2)涉及有關中國的穆斯林史料的研究中,有些簡單涉及,有些以穆斯林史料為主要研究資料,因此將一些重點史料和重點學者確定為重點工作對象。例如蒙元時期的《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的大部分記載與中國相關,需要重點處理﹔再如中古地理著作和穆斯林地圖有關中國的描述,有相當集中的數種,需要重點研究﹔還有,有些國內外學者在涉及中國及其周邊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穆斯林史料,如馮承鈞翻譯的《多桑蒙古史》的作者多桑、《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的作者張星烺、俄國/蘇聯著名中亞研究者巴托爾德,因此這些學者的著作需要重點對待。(3)在搜集上述各類漢文文獻之后,按照項目成果的框架,即“編制文獻目錄及提要”、“匯輯穆斯林史料”、“撰寫對該史料的利用現狀”、“互補互証研究”的四大框架,處理各種穆斯林史料。然后擴展到西方文獻。這樣形成可行的框架和內容,不斷擴展和補充。目前各子課題組均按照這個技術路線開展工作。

4,“互補互証”研究。“互補互証”研究是本項目的重要內容。2011年以來,本項目組涉及有關中國的中古穆斯林史料的“互補互証”研究成果多項,包括:華濤對阿拉伯史料中有關歐亞大陸極東地區的研究﹔劉迎勝關於波斯語在東亞的使用、關於《元史》中某些地名與穆斯林史料的比勘研究、關於海上交通史研究等﹔姚大力關於中國邊疆地區的研究﹔陳得芝關於蒙元時期穆斯林史料利用的理論問題﹔楊曉春關於中國回回民族歷史的研究等等。

5,項目擴展。本項目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中古穆斯林文獻與南海及南海周鄰地域研究”。由於近年來中國在南海的傳統權益受到挑戰,中國學術界對南海的研究亟需加強,所以本課題組參與南京大學相關專業和其他國內單位,成功申報成立“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並作為協調創新中心“南海史地研究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題將配合國家需要,做好以下研究工作:一、配合整個項目彙輯、簡注穆斯林文獻中有關中國南海、海路交往等方面的記載﹔二、全面總結國內外南海交通研究中對穆斯林史料的利用和研究﹔三、專題研究。目前,項目組將配合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海交史學會、泉州海交館於2013年10月聯合舉辦“歷史上中國的海疆與航海”學術研討會。本課題組成員將就阿拉伯-波斯史料中有關南海的記載發表論文。

② 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項目展開以后,項目主持人華濤和子項目負責人劉迎勝等前往歐美等國進行了學術調研。華濤於2012年初訪問了哈佛大學近東系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亞洲系,拜訪了相關學者,在哈佛大學圖書館查閱、復印了一些重要材料﹔劉迎勝前往德國等地、特木勒前往日本、陳波前往台灣、姚大力前往吉爾吉斯斯坦等。由此,課題組不僅與世界各地相關學者建立了關於此課題的學術聯系,而且搜集到一些重要的史料,如土耳其裔德國學者編寫的多卷本《阿拉伯文獻史》德文版(哈佛大學)﹔中古時代阿拉伯西方著名學者伊德裡希的著作和地圖(華濤訪問卡塔爾大學圖書館時復制)﹔中古阿拉伯-波斯重要地圖(澳大利亞大學)等等。

課題組還接受了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的博士Dilnoza Duturaeva來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一年(2012--2013)﹔通過國家外專局項目邀請哈薩克斯坦學者Kumiekuf來華工作2個月(2013下半年或2014年上半年)。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所收藏的穆斯林文獻手稿非常豐富﹔哈薩克斯坦學者Kumiekuf對與中國相鄰的西域地區的穆斯林史料非常熟悉。

③ 代表性成果簡介

華濤:“《薩剌姆東使記》譯注與研究”(將刊於《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5輯,上海古籍,2013年10月。9世紀中期的阿拉伯文獻《薩剌姆東使記》記載黑衣大食的“通事”薩剌姆前往東方的情況,他到達的最東邊的地點被認為是西域天山東部地區,甚至河西走廊玉門關。本文提供一份中文譯文,並對其中的一些內容,做初步的注釋和研究。文章認為,該東使記包含了某些可信的信息和若干傳聞軼事,體現了那個時代有關中國的穆斯林的特點。

劉迎勝:“蒙元帝國與13-15世紀的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3月第一版)。該書分別從元代皇室政權斗爭、元代各汗國之間的關系以及元代特殊歷史事件、人物考証等方面,為讀者重現了13—15世紀蒙元帝國的社會文化圖景。作者大量運用波斯文、阿拉伯文、蒙文、突厥文、英文、德文等文獻資料,著重對蒙元時期的內外交流進行探討。

劉迎勝:“波斯語在東亞的黃金時代的開啟及終結”(《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1期)。中古時代歐亞大陸自東向西並存著幾個大文化圈,即:漢、伊斯蘭、印度與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東部主要學術語言是波斯語。成吉思汗西征后,大批西域人隨蒙古軍入華,使波斯語在漢地落腳生根,並借助中國在漢文化圈和東亞的重要地位,將其影響力擴及東亞和東南亞。波斯語在13—15世紀的中國扮演著四種角色:元代最重要的官方行用文字之一﹔入華回回人的族內共同語﹔元代和明初主要的外交語言之一及當時中國汲取域外科學知識的最重要的學術語言。波斯語在東亞的黃金時代,隨著其掌握者—入華回回人的逐漸本土化,在明中期結束。

陳得芝:“蒙元史研究中的歷史語言學問題”(《西域研究》2012年4期)。該文是在作者在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演講的基礎上完成的文本。文章指出,學元史的最難處之一當是譯名問題。錢大昕批評《元史》說:"明初史臣既無歐宋之才,而迫於時日,潦草塞責,兼以國語翻譯,尤非南士所解,或一人而分兩傳,或兩人而合一篇,前后倒置,黑白混淆,謬誤相沿,更仆難數"(《元史本証序》)。作者利用歷史語言學的理論,結合多年元史研究的案例,說明蒙元史、北方/西域史研究中各種語言比勘的理論與方法。對本項目的進行有指導意義。

楊曉春:“元代回回人分布補考”(《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1期)。該文根據元代清真寺建立的比較可靠的資料,補充了楊志玖先生《回回人的東來和分布》一文考証所得之外的6個元代回回人的分布地點:懷慶路(今沁陽市)、濟南路(今濟南市)、益都路(今青州市)、平江路(今蘇州市)、鬆江府(今上海市鬆江區)、福州路(今福州市)。所考進一步豐富了元代"回回遍天下"的認識。

王東平:“回子官學”初探。(《新疆大學學報》2011年6期)。"回子官學"是清朝內務府設置的旨在培養通曉"回語文字"人才的機構,后來由於加入緬語教習和增加培養緬語人才功能而改稱"回緬官學"。文章依據文獻資料,特別是清代檔案,對該機構的設置、教習和學生來源,考核制度以及清末"回緬官學"籌改學堂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納巨峰:“賽典赤家族元代家譜初考”(《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作者利用一部用阿拉伯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撰寫的《賽氏家傳》(2008年被列為國家第一批珍貴古籍),研究了這部元代家譜的修撰情形及賽典赤的聖裔世系問題。

④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1年12月12日報送國家社科基金委《開題論証會議總結報告》,后由基金委刊登在其網站。

從2013年初開始,項目組每兩周召開一次工作組會,會后編寫出工作簡報,通報項目組成員。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薩剌姆東使記》譯注與研究

華濤

論文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5輯(上海古籍,2013年11月)

1.2萬

 

2

中國伊斯蘭知識的早期發展

華濤

論文

《世界宗教研究》待刊(已通過匿名審稿)

1.3萬

 

3

《蒙元帝國與13—15世紀的世界》

劉迎勝

著作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350頁

 

4

《西北民族史與察合台汗國史研究》

劉迎勝

著作

(重版)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2年

220頁

 

5

鄭和船隊錫蘭山之戰史料研究——中國海軍的首次大規模遠洋登陸作戰

劉迎勝

論文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3輯(2011年12月)

1萬

 

6

A Study of Küšän Tarim in the Yuan Dynasty,

劉迎勝

論文

in 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ed. Lou Xin, Indiana University Sinor Research Institute Inner Asian Studies, Bloomington, Indiana, 2012, pp. 463-487

1.2萬(英文)

 

7

元代的海外貿易

劉迎勝

論文

《青花的世紀——元青花與元代的歷史、藝術、考古》,上海博物館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頁154—183

1.3萬

 

8

波斯語在東亞的黃金時代的開啟及終結

劉迎勝

論文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1.0萬

 

9

蒙元史研究中的歷史語言學問題

陳得芝

論文

《西域研究》

2012年4期

1萬

 

10

長春真人的《西游記》

陳得芝

論文

《新世紀圖書館》

2012年2期

0.7萬

 

11

“回子官學”初探

王東平

論文

《新疆大學學報》

2011年6期

1.2萬

 

12

《元明時期漢文伊斯蘭教文獻研究》,

楊曉春

著作

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15萬

 

13

《早期漢文伊斯蘭教典籍研究》

楊長春

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

18萬

 

14

近一百五十年以來明清漢文伊斯蘭教典籍收集、整理與出版的概況(1858-2008年)

楊曉春

論文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3輯,上海古籍,2011年12月

1.3萬

 

15

元代回回人分布補考

楊曉春

論文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1.2萬

 

16

明蒙交涉中的蒙古使臣打兒漢守領哥

特木勒

論文

《民族研究》

2012年2期

1.1萬

 

17

賽典赤家族元代家譜初考

納巨峰

論文

《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1.1萬

 

18

明武宗回教信仰考

納巨峰

論文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2期

1.0萬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