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代中國單位制度的形成及變遷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7日10:0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2011年12月19日,項目開題論証會在吉林大學召開。項目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在會上作了開題報告,報告從課題研究的意義與現狀,課題研究的視角、內容與創新點,課題研究的日程與展望以及課題研究隊伍等方面對課題研究計劃作了闡述。子課題負責人李路路教授、林兵教授、崔月琴教授、付誠研究員分別就各自所承擔的子課題的研究設計作了匯報。與會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課題組對課題研究工作的設計與構想,也提出了包括壓縮研究范圍、強化實証研究、關注對策研究等建設性意見。課題組在認真聽取與會專家學者的評議之后,表示一定會認真總結和消化吸收專家們的意見,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方案,努力按計劃、高質量地完成課題研究任務。

課題自2012年初全面展開研究,課題組根據評審委員會專家提出的調整意見,對研究計劃重新做了一些重要的修訂,對子課題負責人的分工做了新的明確,總體上看,課題目前總體進展正常,研究工作正按照課題計劃順利進行。在近18個月的時間裡,各子課題展開專題性研究。其中,課題的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主要負責單位制起源和形成的歷史社會學研究﹔崔月琴教授主要負責單位制度變遷背景之下社會組織發展及變遷研究﹔李路路教授主要負責單位研究基本理論研究﹔林兵教授主要負責從經濟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來探討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單位制度的內在結構及其變遷進程。

課題研究的總體進展如下:

第一,課題組組成中外單位制研究論文編輯翻譯小組,翻譯英日韓俄等文字相關的單位制研究資料,加上中文有關單位制的新近研究成果,約達30萬字左右,擬在2013年12月底前作為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出版《單位研究文集》(1990—2012),上述論文譯刊工作借助於外文文獻,有助於更為全面地理解單位制度。

第二,專題論文研究獲得初步進展。

從2012年年底開始,課題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已經刊發,共發表研究論文和研究報告成果十余篇。其中,《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6期,為課題設立了專門的研究欄目,集中刊發3篇課題組關於單位制度的研究論文,這三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系統地闡釋了單位制度的起源、形成及變遷問題,具有一定的特色。而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在《社會學研究》上發表的《地域社會學:何以可能?何以可為?》一文,則在系統回顧日本地域社會研究理論發生及其構成的基礎上,探討了地域社會學作為一個分支學科產生的可能性,為單位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論。另外,課題的第2組專題論文《后單位時代基層社會運行機制研究》、《單位制度變遷與社會時間形態的轉型》、《村落單位化問題研究》等論文將在2013年底前后發表。

第三,在口述訪談的基礎上,搜集單位人口述第一手資料,現已整理出60余萬字,擬於2013年底、2014年初,整理出版《工業人口述史》(第1輯)、《工業人口述史》(第2輯),為單位研究提供基礎性史料。

第四,在相關研究文獻檢索和調研的基礎上,擬編輯整理后形成百余萬字的《單位制起源、形成及變遷資料選集》,限於版權問題,該成果不能公開出版,但可為課題組內部研究使用,以為課題研究奠定堅實的文獻資料基礎。

② 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實地調研情況:

(1)口述訪談資料搜集。從2012年9月中旬到2013年7月初,課題組到超大型企業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吉化公司、沈陽、哈爾濱等若干國企展開調查,並展開“單位人”口述史訪談。現已整理出口述文字60多萬字。擬將口述調查資料編寫成系列的《工業人口述史》,由出版社出版。

(2)社區及社會組織實地考察研究。2013年6月,子課題負責人崔月琴教授和林兵教授,參加了轉型期民間組織發展調查活動,考察了長春心語協會等民間草根組織的實踐活動。2013年6月,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參加民政部組織的社區實驗區考評工作,先后赴廈門海滄區、安徽銅官山區、成都錦江區,實地研究考察了新時期社區發展的最新動態,注意探討社區發展與單位制變革之間的關系。通過考察,對單位制變革背景下不同地域社區發展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2013年7月,子課題負責人崔月琴教授赴吉林省廣東商會、川渝商會實地考察調研。2013年7月,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參加了由國務院參事室與民政部聯合展開的關於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的調查,先后赴長春市和延吉市的政府主管部門和社區展開調查,搜集了上述地域社區發展的第一手資料。

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課題資料文獻搜集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檔案資料搜集。從2012年底開始,到哈爾濱市檔案館、吉化檔案館、一汽檔案館、吉林省圖書館、黑龍江省圖書館等機構檢索資料,並對重要文檔進行了復制,為課題關於單位制起源、形成過程中的諸多環節提供了資料支持。這是單位研究領域初次大規模檔案查詢工作,期望借此可推進單位研究成果的創新性。

(2)圖書文獻資料。除在期刊數據庫查詢之外,還在吉林大學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黑龍江省圖書館等查詢了相關圖書資料﹔

(3)組織課題組成員翻譯整理近30年來國內外學界單位制研究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書名為《歷史與比較:中外單位研究文選》,現該書出版版權事宜已基本聯系就緒,擬於2013年12月前后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作為對單位制研究的階段性總結,現已基本編校完畢,該書大約為30萬字,其目錄如下:

序言

單位起源

[美]裴宜理:從原籍到工廠:中國單位體制的勞工起源及其后果

[美]呂曉波:小公經濟:單位的革命起源

田毅鵬,劉杰:“單位社會”起源之社會思想尋蹤

[韓]丁夏榮:中國的組織文化——單位家族主義

單位社會

[美]比約克龍:單位:中國城市社會“工作單位”的社會-空間特征

[日]田中重好,徐向東:單位制度與中國社會——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的社會構造

[日]陳立行:Non-urbanism城市化推進機制的分析---以中國為例

李路路,王修曉,苗大雷:“新傳統主義”及其后——“單位制”的視角與分析

田毅鵬:“典型單位制”的起源和形成

王星:單位研究的迷思

劉平:單位制組織的公共事務職能與分工——北方城市除雪的啟示

林兵:單位制度及其偏好——經濟社會學視域下的傳統單位制國企研究

單位變遷

[美]魏昂徳:地方政府作為工業企業:中國轉型經濟的組織分析

李漢林:轉型社會中的整合與控制——關於中國單位制度變遷的思考

[日]田中重好,朱安新:中國社會結構變動和社會性調節機制的弱化

[日]上原一慶:國有企業改革與工人

崔月琴,張冠:轉型社會的組織基礎再造 ——以律師事務所為例

單位比較

[韓]全相仁:從外生型企業城市到協作型企業城市——以韓國浦項制鐵集團與浦項市的關系為中心

[日]黑田由彥:日本現代化進程中公共性的構造轉換

[韓]金植秀:工作場所要因和地域社會對於企業內部轉包工人組織化的影響:韓國現代HYSCO鋼鐵公司與韓國浦項制鐵集團的比較研究

學術會議情況:

2012年8月20-23日,課題組參與主辦“回視與前瞻:組織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學術會議。會議在吉林大學東榮大廈召開,來自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雜志社等單位的4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圍繞著“社會組織管理創新的難點與困境”、“單位研究如何走向深化?”等專題展開深入探討。課題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崔月琴教授、林兵教授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出席會議。2012年10月,與吉林大學行政學院聯合主辦小型學術會議“人本思想與公正社會的構建”學術研討會”。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及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會議。2012年10月,課題組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子課題負責人林兵教授、崔月琴教授以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長春幸福社區論壇”,課題組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在論壇上做了“社區服務的新取向”的主題報告。探討了單位制度變遷背景下社區建設問題。2012年10月中旬,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參加上海社會科學學術年會,並做學術報告。2012年11月18—19日,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主辦的“社會建設:太倉實踐”學術研討會,對長三角地區社會現代化問題展開了探討。2013年7月24—26日,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赴中山大學中國現代化研究所參加城鎮化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

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2012年6月12日至19日,課題組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鄭南博士一行應邀訪問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期間,田毅鵬教授做了“長春一汽社會管理模式的起源與形成”的學術報告,受到與會日本學者的好評。在日期間,田毅鵬教授還與名古屋大學丹邊宣彥教授、田中重好教授、黑田由彥教授圍繞著兩校社會學合作研究的相關事宜展開了深入而具體的探討。雙方商定將以“汽車城社會管理”為研究主題,以地域社會為切入點展開合作比較研究。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參加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哈佛-燕京學社、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弗萊堡大學漢學系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了題為“城市管理網格化模式與社區自治關系芻議”的發言。

2013年5月,應日本名古屋大學邀請,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赴日本福岡由布院參加發展理念轉換與環境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6月,應日本名古屋大學邀請,子課題負責人崔月琴教授赴日本名古屋大學展開學術交流,做了近年來中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及其存在問題的學術報告。2013年7月27—28日,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林兵教授、課題組成員張金榮教授等參加在吉林大學舉辦的“現代性與現代人精神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

③ 代表性成果簡介

論文:《地域社會學:何以可能? 何以可為?》

該文刊發於社會學權威期刊《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5期,作者系研究項目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論文以20世紀60年代以降,以戰后都市過密化和鄉村過疏化為背景,日本興起了以研究地域社會結構、集團構成以及人類行動為主要內容的地域社會學。地域社會學試圖超越農村社會學和城市社會學的界限,以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社會化"為基本理論前提,以鄉村過疏化為研究重點,圍繞著"地域生活"、"地域組織團體"、"地域格差"、"地域政策"、"新公共性構建"等問題展開研究,建立起"結構分析"的學科分析范式。地域社會學通過對城鄉過密—過疏進程的研究,將城鄉關系問題作為空間轉換的核心內容,體現了其對人類社會由傳統到現代轉變的特別關注。在拓展社會學學科研究界限的同時,也為其走向政策應用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文的學術貢獻在於,將日本地域社會學基本理論及分析思路引介到中國學術界,對於我們深入理解轉型期單位制度變遷背景下衍生出的地域發展和地域再組織化等問題頗具啟示。

論文:《轉型期單位內部個人與組織關系的變遷及其影響》

該文刊發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6期。作者系研究項目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該文從組織與個人關系的研究視角,探討了單位內部個人與組織關系的變遷的軌跡。認為作為單位體制走向消解的重要表征,轉型期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單位組織內部個人與組織關系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遷。主要表現為:單位對個人動員與控制模式所發生的根本性變動;昔日由"復數單位人"支撐的單位依賴體系開始走向終結;國企對績效主義的痴迷所引發的組織與個人關系的空前緊張。組織與個人關系的上述變遷直接導致國有企業組織內部出現了嚴重的不平等、個人權益受損、員工的利益表達機制缺失以及組織成員歸屬認同感低落等問題,使得轉型期中國企業的組織管理及企業文化建設面臨空前的挑戰。該文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單位制度變遷背景下個人與組織關系的變化的軌跡,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把握單位制度變遷,揭示單位內部變化機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學術論文:《“單位制”的變遷與研究》

該文刊發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1期。作者系研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李路路教授。該文從組織社會學的研究視角,探討了單位制在近期的變遷問題。認為“單位制”曾經被認為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在城鎮地區最具特色的組織制度。相對於農村地區的"人民公社",所謂"單位",是改革開放前在城鎮地區,基於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組織,是國家進行社會控制、資源分配和社會整合的組織化形式,承擔著包括政治控制、專業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種功能;其典型形態是城市社會中的黨和政府機構( 行政單位) 、國有管理及服務機構( 事業單位) 和國有企業單位。在有關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研究中,農村、城鎮社區、地方政府等基本社會結構單位及其組織制度,都得到了較為系統、詳細的調查和研究,但是,對於“單位制”,包括單位組織的變遷卻缺乏系統的、持續的研究。這裡,我想通過對單位制的變遷及其研究做一個初步的總結式討論,希望能夠引起更多研究者對“單位制”變遷的興趣,從而不僅通過單位制的變遷透視中國社會改革的過程、路徑和機制,而且將單位制作為研究中國組織現象和制度的重要參照物,有助於對中國組織現象和組織制度的研究。該文的學術價值在於作者通過文獻回顧研究,對單位制度的形成及變遷軌跡展開了系統的反思性研究,對於單位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理論前提。

學術論文:《單位制度及其偏好——經濟社會學視域下的傳統單位制國企研究》

該文刊發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6期。作者系研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林兵教授。該文從經濟社會學的研究視角,認為相對於一般經濟體系中資源對選擇的稀缺,傳統單位制時期國企的特征反而在於選擇對資源的偏好。一般的單位制批評認為,單位制國企作為經濟產權的載體,其低效率是由於缺乏監督所致。而經濟社會學所揭示的是:產權的復合性支配是其產權的本質特征之一。這種偏好本身導致的監督成本隻作為單位制國企低效率的背景,為了規避此偏好的社會成本而沿用家長制的傳統,才真正誘致出網絡關系中的功利主義。網絡功利性對單位制的反噬體現為集體主義的形式化,這最終導致了制度監督的外在化。單位制固然是制度安排的結果,但同時也是網胳選擇的結果,傳統單位制的僵化源自被消耗在網胳中的社會成本。該文拓展了傳統的統治意義上的單位研究,深化了對單位的理解和認識。

學術論文:《韓國社會的公共性危機與轉換》

該文刊發於《東北亞論壇》2013年第3期。作者是課題組成員蘆恆博士。該文從比較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以韓國為例,探討了社會公共性轉換問題。論文認為,作為東亞壓縮式現代化的典型樣本,韓國的"公共性"建構過程具有特殊性。在"后發外生型"現代化的進程中,現代性的"外生性"與國家權力的"擴張性"產生了韓國的第一次公共性危機,成為市民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最終推動"國家公共性"逐漸轉化為"社會公共性"。然而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背景下,韓國社會出現了"國家缺失"與"市民社會缺失"等"雙重缺失"為標志的第二次公共性危機。我們為此需要積極探索一種不同於西方對立性的"東亞公共性",即"均衡式公共性",強調在"國家與社會"和"市民社會內部"兩方面超越舊式的"對抗式公共性",在各類主體之間的互動均衡關系中建構新"公共性"。同時也成為我們思考當前中國社會管理的本土性與復雜性時一個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性的參考框架。

學術論文:《轉型期中國城市社會管理之痛——以社會原子化為分析視角》

該文刊發於《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2期。作者系研究項目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該文從城市社會管理體制轉換的研究視角出發,探討了單位制度變遷與社會原子化之關系。所謂社會原子化,主要是指社會轉型期因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社會聯結機制——中間組織的解體或失缺而產生的個體孤獨、無序互動狀態和道德解組、社會失范等社會危機。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社會原子化動向主要與單位制度和城鄉二元結構的走向消解直接關聯,表現為"個人與國家"間社會聯結的弱化、社區認同的缺失、社會規范的失靈等方面,對城鄉社會管理體系的構建及其運行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此,應革新社會發展理念,以"活動"重建社區共同體和工作場所的社會聯結,構建新公共性及社會協動體系。

④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2年1月,以《工作簡報》的形式,通過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辦公室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提交了關於開題報告情況介紹的報告。2012年1月6日,刊登於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網站。題目為:2011年度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五:當代中國“單位制度”的形成及變遷研究。

2012年5月31日,課題組撰寫《“當代中國單位制度的形成及變遷研究”項目有序推進》一文,發布於吉林大學校園網站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通訊上,在報道中提出:由吉大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系主任田毅鵬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中國單位制度的形成及變遷研究”在2011年12月底開題后,項目研究開展順利。該課題集中體現了吉林大學社會學學科的學術研究優勢地位和鮮明特色,是吉林大學跨學校、跨學科強強聯合的結晶。

2012年8月20-23日,課題組參與主辦“回視與前瞻:組織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學術會議在吉林大學東榮大廈召開,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介紹了重大項目的立意及研究設計,並針對項目研究涉及到的關鍵問題展開了研討。

2012年11月,課題組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6期封二刊登介紹重大項目研究最新進展的文章,並介紹了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展開的相關的研究活動。

2013年7月9日,首席專家田毅鵬教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主辦的全國首屆社會理論培訓班上,作了“單位研究與中國研究”的學術報告,並介紹了本課題研究的最新進展及設想。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地域社會學:何以可能?何以可為?

 

田毅鵬

論文

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5期

18000

 

2

單位組織內部組織與個人關系研究

田毅鵬

論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6期

11000

被王欣《個體化社會的來臨與律師工作關系變遷研究》, 吉林大學 2013碩士論文引用

3

單位制度及其偏好

林兵

論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6期

9000

 

4

單位制組織的公共事務職能與分工

劉平

論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6期

13000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3全文轉載

5

老工業基地超大型工業社區社會管理模式的轉換與創新

 

田毅鵬

研究報告

2012年4月提交吉林省委決策咨詢辦公室

8000

 

6

中國社會的原子化動向與城市社會管理夏長寶.  從任務目標到過程目標:商品房社區建設的理性回歸——基於社會工作視角[J]. 長白學刊. 2013(03)

田毅鵬

論文

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2期

10000

被夏長寶《從任務目標到過程目標:商品房社區建設的理性回歸》,《長白學刊》. 2013﹒3引用

7

開啟社會建設的新階段

田毅鵬

論文

吉林日報,2012年11月17日

 

 

1600

 

8

“單位制”的變遷與研究

李路路

論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1期

7000

被曾立榮《真理標准大討論與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武陵學刊》 2013﹒3引用

9

韓國社會的公共性危機與轉換

蘆恆

論文

東北亞論壇,2013年第3期

10000

 

 

 

 

 

10

“居站分離”實踐與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

王星

論文

學習與探索,2012第3期

10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