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童星:學者要有擔當精神

2014年02月17日08:3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學者要有擔當精神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開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即將在我們這幾代人手中實現。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既值得自豪,也責任重大,必須有一種歷史的擔當精神,推動國家的發展,貢獻於世界的學術。

  有擔當精神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者,應當審時、度勢、量己,在客觀需求、研究興趣、知識積累三者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有強烈的入世態度、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才能讓我們及時洞察國家興旺、社會發展、人民福祉的客觀需求。客觀需求多種多樣且不斷變化,任何學者都不可能面向且跟蹤所有這些客觀需求,因此就得尋找這些客觀需求同自己的研究興趣、知識積累之間的“交集”。研究興趣中既有源於個人性格和早期經歷的較為持久穩定的成分,也有根據客觀需求而培養、隨著客觀需求變化而轉移的相對活躍的成分﹔知識積累則更是可以隨著終身學習得到不斷的補充。凡是客觀需求、研究興趣、知識積累三者重疊者,必定會大有作為﹔否則,不是力不從心,就是費力不討好。

  有擔當精神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者,應當既忠誠於科學事業,又不被學科劃分所局限。現代社會分工發達,各司其職,專家學者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忠於職守、守護科學,用科學精神詮釋生活、指導實踐,而不應當隨波逐流。現在有些專家教授把持不住自己,頻頻突破底線、觸犯眾怒,已為學界所不齒。盡管過去中國的學術大師往往“文史哲不分家”,不過現代科學顧名思義,乃是分科(學科)而學(習)得的,即科學本身有復雜的學科體系,每門學科都以自己特有的視角、方法、概念范疇體系來研究和解釋世界。然而客觀世界本身其實就是一個統一整體,當代中國乃至世界面對的各種重大現實問題往往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科學的力量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時候,必須打破學科壁壘,運用跨學科的眼光、學科交叉的方法和學科滲透的成果。

  有擔當精神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者,還應當勇於堅持真理,隨時修正錯誤。科學是在探索未知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領導者應充分尊重學術發展的自身規律,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造和提供良好寬鬆的條件和氛圍。研究者則應本著尊重事實、追求真理的精神,或是面對青燈黃卷,樂於清苦、甘於寂寞,致力於基礎理論研究﹔或是面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積極開展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研究,堅持並發揚知識分子對現實應有的批判和超越意識,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敢於修正自身研究中所犯的錯誤,要充分認識到,修正錯誤絕非不光彩之舉,正如恩格斯所說,“將來會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極為輕視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體制改革研究”首席專家、南京大學教授)

(責編:趙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