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4日15:5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課題組全體成員在首席專家的總體策劃下,嚴格按照項目開題時最終確定的研究方案包括設計的研究目標、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等順利開展研究工作。

(1)確定項目研究的核心內容:歐美文學中國化的時代背景和動力﹔歐美文學中國化的基本特征﹔歐美文學中國化的實踐路徑考察等。

(2)確定研究思路和內容:圍繞核心內容探討了以下12個問題,並取得階段性進展。1.對19世紀末出現的歐美文學譯介的原因、動力進行了分析。2.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研究。3.將歐美文學在中國的接受過程逐漸繪制成一個較為清晰的圖譜。4.在對五四時期的歐美文學譯介歷史、研究歷史和闡釋歷史的梳理過程中探索了這一時期歐美文學中國化的主要特征。5.解決了五四時期歐美文學中國化自覺意識形成初級階段的特點。6.總結建國后歐美文學在中國譯介取得的成績和不足。7.對建國以后的歷次文化運動與歐美文學譯介研究的關系進行了梳理。8.認為中國新時期的文化環境與歐美文學進入中國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這個問題圍繞著中國的需求與外來文學的引進之間的關系展開。9.就歐美文學在引入中國后所遇到的問題,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初步研究。10.就新時期,中國文化的轉型對歐美文學在詮釋過程中的變化進行了研究。11.對在信息時代全球化語境下,歐美文學中國化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研究。12.對新時期西方文學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理論性的探索。

(3)信息資料數據庫的建設:我們通過分片包干,信息共享的體制,由每位項目組成員進行資料採集,成功建立了一個小型數據庫存,並通過網絡與其它成員分享,以利於資源的利用。一方面利用現代化圖書館信息資源建立了流動信息資料站,另一方面利用與國外大學的聯系,建立了專門的歐美文學經典信息庫。現已經收集到晚清和民國時期的相關期刊1000余冊,國內外相關圖書400冊,相關的博士論文300余篇。在搜集數據資料的同時我們即時根據子課題所研究問題需要對上述資料數據進行分類,保証數據得到合理有序使用。

(4)已撰寫出相關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項目組已撰寫包括專著、論文在內的成果共10部(篇)。其中超星學術視頻1部﹔專著2部,書稿已完成,待出版﹔論文7篇,5篇已公開發表(其中3篇發表於CSSCI級期刊),2篇已撰寫完畢,待發表。此外,正在撰寫過程中的書稿尚有5部,已列入下一步研究計劃。

子課題進展情況:

已經布置完成子課題成果撰寫任務,統一了學術成果撰寫基本體例,經過反復推敲,進一步確定了各部專著撰寫中要回答並解決的主要問題。目前,撰稿工作已經開始,各個子課題都已制定好寫作大綱並已經開始撰稿工作,進程基本順利。現已經完成了十幾萬字的初稿寫作。各部分涉及內容如下:

第一部 1840-1919

1.為什麼中國古代文學的思想和文化資源不能解決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問題?

2.為什麼19世紀末至五四運動時期會出現西方文學中譯和介紹現象?

3.為什麼小說觀念的變革與新小說翻譯與仿寫成為當時的顯性現象?

4.為什麼通俗小說題材的歐美文學率先進入中國文壇?

5.為什麼晚清“譯述”充滿“群治”教化與文化干預色彩?

6.如何看待晚清語言變革與文學革命的關系?

7.如何看待晚清文學革命對文學基礎理論與總體性文化所產生的影響?

8.梁啟超對當時翻譯所做的論証和規劃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9.如何看待林紓翻譯改寫的“修辭重構”現象?

10.如何理解晚清“啟蒙”的義理與因果關系?

11.當時的譯介和引進出現了那些問題與不足,原因是什麼?

第二部:1919-1949

1.五四時期為什麼成為西方文學引進的第一爆發期,以及哪些觀念打開了思想解放的大門?

2.為什麼西方的現代性道路在五四前后沒有成為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選擇?

3.為什麼二三十年代人民苦難和革命斗爭文學成為譯介的主流?

4.為什麼中西兼通的作家和評論家成為中國此時現代文學發展的顯性現象?

5.為什麼大的翻譯家都自覺不自覺走向革命的陣營?

6.《講話》確定的原則對西方文學中國化的巨大指導作用是什麼?

7.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國統區和解放區譯介形成的不同特點?

8.文學論爭如何促進西方文學中國化自覺意識的形成?

9.西方文學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特征?

10.當時的譯介和引進出現了哪些不足和問題,原因是什麼?

第三部:1949—1979

1. 此期西方文學的引進方針策略變遷大勢是怎樣的?如何適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主題?

2. 新中國成立前后“歐美文學”譯介出版的國別、語種結構變遷大勢如何?五十年代蘇聯文學是如何在中國的西方文學引進中“一家獨大”的?其他“西方文學”如何走向低谷和邊緣化的?這一變遷對於中國的“歐美文學”知識視野有怎樣的影響?

3.此期俄蘇文學的引進過程中,俄羅斯經典文學譯介與蘇維埃文學譯介的結構變遷如何?蘇聯文學引進過程中的題材聚焦(如“政權建設”、“階級斗爭”、“肅反”、“工業化”、“解凍”)的變遷如何?它們怎樣配合和服務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主題,又產生了什麼正負兩方面影響?

4. 蘇聯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史思想(蘇聯文學史的述史模式、季靡菲耶夫等來華專家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史學術思想)如何影響到50年代以后中國學術界的“歐美文學”觀?

5. 從1956年的雙百方針到1957的反右運動,“歐美文學”譯介領域出現了怎樣的波動、消長,對后來的文學理解起到了什麼效果?

6. “反修批修”運動中對“修正主義”的政治認知與文學認知,如何影響了蘇聯當代文學的介紹、引進與評價?

7. 1962年文科研究和教材編寫的高潮中,“歐美文學”研究界如何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意識形態,進行學術整合和表述?

8. 三十年間對於歐美“古典文學”、近代“資產階級文學遺產”的引進、認知、評判各有哪些消長?

9. 三十年間“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的介紹、評價情況如何?(以1962年后一度出現的“現代派”批判性介紹為中心)

10. 三十年間與亞非拉“小國”(“弱國”、“受壓迫民族”、“第三世界國家”)、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學交往、文學引進策略、變遷、實績、誤區如何?對“歐美文學”知識視野和理解模式有何影響?

11.“文革”期間的內部發行讀物(黃皮書、灰皮書)的譯介出版,對於“歐美文學”認知有怎樣的雙重效果?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有怎樣的深遠影響?

12.一些重要翻譯家、學者在“文革”前后“沉默”狀態下的思考、著述,為中國的“西方文學”事業做了哪些基礎性工作?對日后的中國文學有何影響?

13. 三十年間“外國文學”(“歐美文學”)教學體制、機制如何適應了社會主題的要求?又對中國的“歐美文學”知識視野、理解模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4.三十年間“歐美文學中國化”的正負兩方面的經驗如何?

第四部:1979-2009(上)

1.為什麼改革開放頭十年西方文學譯介出現了“井噴”現象?

2. 改革開放初期歐美文學的譯介和研究對國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什麼作用?(炒冷飯新解)

3 現代化進程中對歐美文學的特殊的需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來引進歐美文學作品與現代化進程的關系是什麼?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是什麼?

4.改革開放頭十多年“反精神污染”等運動的作用是什麼?大量西方文學翻譯作品和研究著作進入中國,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其所蘊涵的思想解放意蘊的價值和意義何在?

5.為什麼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和理論最先大量進入中國文壇?

6.鄧小平南巡講話與文學觀念的大突破的關系怎樣?

7.當前西方文學翻譯的主要成績和不足有哪些方面?當時的譯介和引進出現了哪些問題與不足,原因是什麼?新的文學引進的標志性成就是什麼?

8.“文學史重寫”現象的出現具有怎樣的價值與意義?文學史重寫中又出現了怎樣的經驗與教訓?老一輩學者和學術領軍人物的貢獻與經驗是什麼?

9.西方文學“良莠不齊”的引進現象說明了什麼樣的思維缺失?經歷了文革低潮后,中國文化對自身的反思又如何影響了我們對西方文學的認識?

10.當前國內學者的西方文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失語症”、“中國的西方文學”以及“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等問題的提出的重大價值何在?

第四部:1979-2009(下)

1.新時期影響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2.中國新時期如何理解歐美文學中個體生命價值的這一觀念的?

3.新時期對歐美文學作品中人道主義思想的再認識體現在什麼方面?

4.新時期是如何詮釋和反思歐美文學作品中的“紅色經典”的?

5.新時期在對歐美文學作品的宗教文化內涵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不足?

6.全球化語境對西方文學中國化進程的影響是什麼?

7.科技發展對歐美文學譯介和傳播的沖擊與影響是什麼?

8.國學復興熱潮的到來與歐美文學的闡釋之間形成了怎樣的關系?其重要性何在?

9.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在何種意義上影響了我們對歐美文學闡釋的態度和角度?

10.新時期西方文學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特征是什麼?

②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數據調研情況:

我們利用現代化圖書館信息資源和與國外大學學術交流的機會建立流動信息資料站和歐美文學經典信息庫,現已收集到晚清和民國時期的相關期刊1020余冊,國內外相關圖書400冊,相關的博士論文356篇。在搜集數據資料的同時我們即時根據子課題所研究問題需要對上述資料數據進行分類,保証數據得到合理有序使用。

學術交流情況:

自項目立項之日起,共組織召開或參加大小學術會議10次。

(1)2011年12月,召開第一次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要議題:制訂詳細的研究計劃,形成研究計劃書,確定研究思路。

(2)2012年1月,召開第二次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要議題:布置資料搜集與整理等工作,走訪調研,建立資料庫。

會上,劉建軍教授作了主題發言,講話提出了項目研究的構想,資料採集的方案,建立資料庫的人事安排。大會上,與會人員也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大會確定了資料搜集的三項基本原則:第一,資料要具有代表性、權威性、概括性。第二,資料覆蓋面要寬、泛、縱。“寬”指海內外資料齊全﹔“泛”指資料包羅萬象﹔“縱”指資料要有大的時間跨度。第三,資料要跨學科。由於項目研究涉及社會科學各個領域,故跨學科的資料,如哲學、藝術、政治、文化等都是我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

(3)2012年3月,在北京召開開題報告會

會上劉建軍教授對項目的研究內容、創新點、研究方式進行了介紹。專家學者特別就“中國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項目的目標不要搞成分領域史學研究,如傳播、改編、文論之類的。再者,不要搞成紀年研究,而是要針對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中的根源性問題進行研究。大方向確定后,學者們還就要不要使用“化”這一概念以及在何種程度上理解這一概念進行了探討,這使得我們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目標更加明確。

(4)2012年4月,召開小型學術會議

會議主要議題:制定項目研究的具體實施方案。

會上,劉建軍教授做了主題發言,對六卷本的歐美文學中國化專著的設計方案進行詳細的闡釋。五卷本所要解決的近六十個問題是涉及本項目研究的關鍵性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的方方面面,項目組成員就如何切入這些問題集思廣益,各抒己見。

(5)2012年5月,參加河南大學組織的中國外國文學教學年會。

劉建軍教授在大會上做了主題發言,題目是西方文學中國化進程的幾個問題,引起較大反響。會議專門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和不同觀點的交鋒。

(6)2012年6月,召開小型學術會議

會議主要議題:談問題,交流初步的研究成果和經驗。

會上,劉建軍教授對項目研究取得的初步進展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劉教授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化問題的理論方向。會議還就研究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和困難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經過這次會議,大家更加明確了中國化問題的具體研究內容,開闊了視野,也解放了思想。

(7)2013年3月,課題組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要議題:對前一段工作進行總結,確定書稿寫作基本體例。

會上,課題組針對現階段研究遇到的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課題組認為,首先是確定立腳點“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形態在外國文學的影響下,如何創造了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學”﹔第二是要緊緊抓住課題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脈絡不放鬆。課題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脈絡就是中國夢,西方文學的中國化就是中國文學適應中國夢的過程,或者外來文學促使中國文學強盛的過程,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探索中國文化偉大復興之路是如何通過文學構建而成﹔第三,要緊緊抓住以問題為導向的寫作體例不放鬆。要圍繞時代主題、緊扣標志性事件、抓住主要話語,對重大問題給予回答。

(8)2013年5月,課題組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要議題:以時間為斷限,劃定撰寫工作,確定每一部書撰寫中要回答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第一部書撰寫主要圍繞“為什麼中國古代文學的思想和文化資源不能解決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問題?”等10個問題展開﹔第二部書撰寫主要圍繞“文學論爭如何促進西方文學中國化自覺意識的形成?”等10個問題展開﹔第三部書撰寫主要圍繞“此期西方文學的引進方針策略變遷大勢是怎樣的?如何適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主題?”等14個問題展開﹔第四部書分為上下兩冊,分別圍繞“現代化進程中對歐美文學的特殊的需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新時期影響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等20個問題展開。詳細問題可見子課題進展情況。

(9)2013年6月,課題組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要議題:課題組成員對各子課題已撰寫完成的書稿進行討論和修改。

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對已撰寫部分進行陳述,由其他子課題負責人分別進行評論,提出建議,拓寬了撰寫的思路。同時,由劉建軍教授進一步強調撰寫的核心思想,把握研究的整體方向。最后,課題組規劃了下一階段課題研究的具體工作,主要著眼於整合資源、建立資料和信息共享平台,保質保量地完成研究任務。

(10)2013年8月,中期成果專家咨詢會

會議主要議題:聘請相關專家對已完成的階段性成果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

此次會議,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高校的陸建德教授、劉洪濤教授、陳建華教授、孟照毅教授等相關專家參加中期成果研討會,會上專家們對研究工作的進展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同時提出了新的見解,積極的推動了項目的順利開展。

③代表性成果簡介

1.《關於“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的若干問題》,劉建軍,《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被引用1次,被下載85次。

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自從19世紀末歐美文學被引進中國文壇之日起,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外來基因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是與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同步的,也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氛圍中和與中國文學的比較中發展起來的,從而使中國的一些固有的文學觀念、藝術話語與西方的觀念和話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式的理解。由此,依據今天中國發展的需求和文化建設的需求,圍繞科學、民主和人文精神提升的基點,全方位地建設中國歐美文學的新形態,就構成了今天中國的歐美文學引進、研究和傳播的價值取向。

文中提出“歐美文學中國化”和“當下中國特色西方文學研究新形態建設”的命題,是當今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本論題不再把歐美文學進入中國的過程僅僅看成是一個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過程,也不再看成是一個單純借鑒和接受的過程,而是強調其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的自覺再造和新建過程,把進入中國的歐美文學(乃至外國文學)看成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這一方面是中國國力強大后的一種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訴求,同 時 也 是 我 們 對 外 來 文 化 的 一 種 理 論自覺。

2.《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與中國特色西方文學新形態建設研究》,劉建軍、付瑤,《世界文學評論》2011年第2期,被下載52次。

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本文為劉建軍教授的一次學術講座的整理稿並公開發表,文章中對三大問題“(一) ‘中國有西方文學嗎?’或者說‘中國有外國文學嗎?’ (二)中國的西方文學( 中國的外國文學) 有什麼特點? (三)什麼是中國特色西方文學的新形態建設? ”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劉建軍教授提出我們所謂的外國文學或是西方文學都是中國的文學,中國的西方文學經典都是在中國語境下重現改造或再造出來的,外國文學的引進始終是與中國社會歷史相關的,中國的西方文學是以馬克思主義或者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西方文學新形態建設要和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新形態的西方文學建設過程一定要與我們的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同時要包含個人意識,否則是沒有用處的。

3.《文藝復興與現代西方長篇小說藝術的興起》,劉建軍,《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被下載34次。

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現代意義上的西方長篇小說藝術產生於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長篇小說是個人獨立創作的產物,也是作家要深入認識和廣泛把握社會生活的藝術反映。這樣,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個性解放要求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給其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長篇小說也就成為近代社會最富於時代特征的、獨有的藝術形式。文中提出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方長篇小說”從本質上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是伴隨著近代社會的出現而出現的一種現代藝術形式。

4.《西方文學的中國化就是中國文學適應中國夢的過程》,劉建軍,待發於《上海社會科學報》

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歐美等國的西方文學進入中國文化與文學領域的過程就是中國文學界對西方文學的接受改造過程,也是西方文學在中國的創新過程,其本質就是西方文學的中國化過程,也就是中國文學適應中國夢的過程。文中提出第一,“西方文學中國化”研究的立腳點是中國文學而不是外國文學﹔第二,通過“社會轉型(1840年-1919年)”“文化轉型與民族革命(1919年-1949年)”“革命與建設交織並行的轉型(1949年-1979) ”“經濟轉型(1979年-2009年)”把握“西方文學中國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脈絡﹔第三研究要圍繞著社會轉型和“中國夢”回應“西方文學中國化”的若干突出問題﹔第四,外來文學可促使中國文學走向強盛。

5.《1895-1911:晚清外國文學思想資源的本土化進程》,袁先來、邢蓉,第一部分書稿。

主要闡釋了晚清以來中國的社會啟蒙與文學革新之間的關系,集中揭示了晚清時期文學革新的社會動機,提出了最初是要“以西化中”的觀點﹔同時也揭示了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學發展,中國文學家有如何在汲取西方文學營養的基礎上,變“以西化中”為“以中化西”的轉變。並對當時的一些文學代表人物的創作實踐進行了具體剖析。

6. 《建國以來外國文學的社會學批評發展歷程鳥瞰》,劉建軍、袁先來, 待發。

就國內而言,我們所說的社會學批評,在建國以后較長一段時期內隸屬於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批評。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批評於三十年代開始活躍在前蘇聯和東歐各國,逐漸影響到中國的文學批評,尤其是到了四十年代,以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標志,馬克思主義文學觀在文學理論、中外文學批評、文學史史觀等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形成了那個時期文學社會學批評的“中國特色”。限於篇幅,本文側重於談談建國六十年以來社會學批評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和變遷。

就中國的學術界和文壇而言,社會學批評是中國六十年來文學研究中的顯學,這一批評在與“馬克思主義文學觀”,“馬克思主義文學社會學”相互浸透、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與排斥中,各種觀點層出不窮,異彩紛呈,慰為大觀。建國以來中國的社會學批評歷經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一是建國至文革期間的強化期,在當時階級斗爭為綱的背景下,借助社會學批評的方法,老一輩學者靈活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的觀點”,對外國當代進步文學進行了介紹和評價,對文學作品中體現的社會發展規律進行了探索研究,促使中國人了解了國外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了解了外國人民為爭取光明和自由所進行的英勇斗爭,在廣大讀者中起到了積極的教育作用。二是改革開放至九十年代初的反思期。這一時期清算了庸俗社會學的不良影響,反思了政治批判的標准,發起了“人道主義”與“現代派”的論爭,將批評從外部社會價值觀批判轉向對現代化背景下人的內在情感世界的探索,同時深化了對文學的意識形態性的討論。三是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平衡期,社會學的內涵擴展到文化視野,社會學批評的單一性、封閉性被打破,女性主義、種族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等多樣性的話語實踐所具有明顯的“政治旨趣”,也進入到了社會學批評領域。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六十年間的中國的社會學批評是在理解消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曲折道路上,結合中國發展實際,在與西方各種新興流派相互比較、碰撞、借鑒和揚棄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的。

④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自2012年3月18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研究”課題組在北京成功舉辦開題報告會以來,已相繼舉辦了多次研討會。項目進行一年多來,學界及媒體給予了廣泛關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吉林省社科基金管理辦公室等科研管理單位網站,《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世界文學評論》等學術刊物,人民網、《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科學報》、吉林省《社科信息報》等媒體對項目進展及學術觀點、階段性學術成果進行了刊載或報道。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關於“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的若干問題

劉建軍

論文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3期

9008

被引用1次

2

歐洲文學中國化進程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劉建軍

論文

地域文化與文學——吉林省文學學會“新世紀文學視野下的地域寫作”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2-03-01

8500

 

3

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與中國特色西方文學新形態建設研究

劉建軍

付瑤

論文

世界文學評論   2011年第2期

9989

 

 

4

展現西方文學所蘊涵的精神體系

周桂君

論文

社會科學報2011-10-27

5600

 

5

關於歐美文學中國化與西方文學新形態建設若干問題

劉建軍

學術

視頻

超星學術視頻

2012-1

 

 

6

文藝復興與現代西方長篇小說藝術的興起

劉建軍

論文

山東社會科學

2013年第3期

11168

 

7

晚清文學譯介中的“啟蒙”義理

袁先來

論文

已撰寫完畢,待發

9181

 

8

場域斗爭·民族心理認同·西學救國——歐美弱小和被壓迫民族文學中國化的深度分析

王鋼

論文

已撰寫完畢,待發

10200

 

9

1895-1911:晚清外國文學思想資源的本土化進程

邢蓉

專著

書稿,待出版

150000

 

10

末代晚清的文化機理和立場選擇

袁先來

專著

書稿,待出版

170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