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3日14:3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項目進展情況

2011年10月,凱裡學院與中山大學、貴州大學同時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立項。國家社科規劃辦的要求3家中標單位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調整研究方案,避免重復研究。由於我校標書是一個從文書載體形態的搶救保護,到文書資料的整理,再到有關經濟史、社會史、法律史等專題研究的相對完整的項目方案。雖然所獲資助額大幅減少,但為了保持標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經項目組討論,仍然按原方案的搶救、整理、研究三大板塊的宏大格局開展工作。根據上報國家社科規劃辦的開題報告,最終確定的子項目共16個。

現將各子項目進展情況簡述如下:

(一)政府與社會共謀架構下的清水江文書保護與整理合作機制建構研究

本子項目原由凱裡學院院長曾羽教授負責,由於曾羽教授2012年調任貴州理工學院黨委書記,不利於繼續負責本子項目研究,首席專家徐曉光建議由吳平教授負責。吳平教授2012年下半年接手本課題研究以來,開展了調查工作,收集相關資料,發表了論文1篇:政府與社會共謀架構下的清水江文書搶救模式與多重保護機制建構研究,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年第3期。並與項目組成員分工撰寫研究報告,已撰寫約6萬字。

(二)清水江文書民間分布式搶救保護與整理示范點建設

本子項目由貴州省民族文化宮高聰主任負責,2012年5-12月,本子項目開展了錦屏縣文斗、平鰲和黎平縣堂安、廈格等示范點調研。2013年5月,項目組又赴天柱縣、黎平縣、錦屏縣各部門及相關示范點進行全面調研。由於項目組前期研究基礎薄弱,以及清水江文書民間分布式保護模式在國內尚無可資借鑒的先例,因而本課題研究遇到了一定困難,進展緩慢。本課題將加強與各子項目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田野工作,實現理論創新,爭取按期完成研究任務。

(三)基於搶救性保護整理的清水江文書“世界記憶名錄”申報文本編制與行動方案研究

本子項目由原任黔東南州委書記廖少華和原任黔東南州長李飛躍負責。本子項目進展情況基本順利,目前研究報告已撰寫了5個部分。

(四)清水江文書全文數據庫建設

本子項目由凱裡學院圖書館副館長陳洪波負責。本子項目負責人責任心強,業務基礎扎實,加上學校的大力支持,清水江全文數據庫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效。

項目組取得的成效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根據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規范及清水江文書特性,制定了《清水江文書數字對象描述元數據著錄規范》《清水江文書分類規則》《清水江文書地域導航分類細則》等﹔

(2)2011- 2013年項目組成員分別到錦屏縣平秋鎮石引村,天柱縣石洞鎮沖敏村、高坪村、柳寨村,天柱縣邦洞鎮觀周村等調研,並帶掃描儀下鄉,在村民家中掃描文書2600幅圖片﹔

(3)項目組對掃描的清水江文書圖片進行拼接整理,形成數據庫編目數據1900條﹔完整著錄文書數據1000余條,實現從契約的責任主體、契約種類、契約歸戶、契約時間等多途徑對文書進行檢索查詢,瀏覽契約文書全文。數據庫建設情況詳見成果簡介。

(4)撰寫有關數據庫建設研究論文2篇。

(五)清水江文書七縣館藏總目提要

本子項目由黔東南州檔案局原局長楊通永和現任局長楊媛媛負責。本課題發表了由楊通永撰寫的論文1篇:《保衛苗侗民族的寶貴歷史記憶庫——黔東南“錦屏文書”搶救保護的回顧與展望》,《民族論壇》2012年第3期。

2012年3月,由州檔案局招集錦屏、黎平等相關7縣的檔案局局長和編研技術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邀請文獻學編目專家作講座。培訓會后,首席專家助理龍澤江與錦屏縣檔案局技術員進行討論,確定了文書的分類標准及目錄提要著錄的規模與規范。

目前收藏進7縣檔案館保護的文書已超過10萬件,如果全部著錄,總字數將達到1000萬字,這應該是一個國家重點項目完成的任務,而不是一個僅資助2.5萬元的子項目所能勝任的。因而,我們認為本子項目的編目是示范性的,即對全部清水江文書編目的示范。經與檔案局協商,確定編目條數為1萬條,編目字數約60萬字,由錦屏縣檔案局完成。

(六)清水江文書中典型契約文書點校整理

本子項目由王宗勛和譚洪沛負責,課題進展情況正常。由高聰、譚洪沛主編的《貴州敦寨明清土司契約文書﹒九南篇》約50萬字,收錄文書448份,已於2013年4月在民族出版社。

(七)清水江中下游古碑文輯注整理

本子項目由李斌教授負責,課題進展情況良好。

1.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

項目組規模以上調研活動共8次,個人下鄉調研次數更多,未作統計。

2.資料整理與研究

已整理的碑刻史料有180通,用word文檔整理並標點。

課題組主要成員撰寫的《論明清以來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區碑刻的分類、內容與學術價值》1.4萬字,已經發表。簡介如下:明清以來,天柱可謂是邊疆社會碑刻運用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該地碑刻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示禁、褒獎、布告、判案、林木保護、移風易俗、筑路修橋、捐資助學、宗族遷徙、祠堂修繕、寺廟宮觀之修建,等等,民眾無不刻碑勒石,以示鄭重。究其分類言之,又大體可分為官府告示類、鄉規民約類、路橋井渡類、學校教育類、祠堂宗族類、寺觀廟宇類等六大類。這些作為鄉村社會公共信息發布或傳播媒介的碑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總體上講,研究進度正按計劃分步實施。

(八)清水江中下游苗族侗族家譜輯注整理

本子項目由青年教師龍澤江負責,本課題進展情況良好,已收集民國以前舊版家譜資料約34種85卷,並已錄文整理了約20萬字。

(九)清水江文書分類著錄整理規范與標准研究

本子項目由魏郭輝副教授負責,目前已完成了2篇論文,分別是:

1.《網絡工具與古漢語語言文字研究—以古文書為中心》,《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5期。該文系統介紹了有關古漢語語言文字方面的相關網絡工具及數據庫,重點對古文書語言文字研究有所幫助的在線字典、詞典(辭典)及相關工具書,研究敦煌吐魯番文書、清水江文書、台灣古契約文書、明清檔案、古方志譜牒、域外古漢文文獻的一些網絡工具及數據庫,比較系統地了梳理網絡工具對古文書語言文字研究的推動作用及價值。

2.《古籍整理的學術標准—以古文書整理為例》,擬刊《貴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文章重點介紹敦煌吐魯番文書、黑水城文書、徽州文書、清水江文書及其它古契約文書的整理現狀,並就古文書整理的學術標准及規范進行探析,為今后古文書的規范整理指明方向。

(十)清水江文書所見苗侗民族契約型社會管理模式及其現代啟示

本子項目由謝暉教授了首席專家徐曉光共同負責,目前已出版了階段性成果專著1部:《款約法:黔東南侗族習慣法的歷史人類學考察》,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版,30萬字。本子項目最終成果專著正在撰寫之中,有望今年年底完稿。

(十一)清水江文書中的民事法律制度比較研究

本子項目由青年教師程澤時負責,現已基本完成了專著《苗疆理訟與社會轉型關系研究——清水江文書之法意新探》初稿。

(十二)清代清水江流域的糾紛解決機制及其變遷研究

本子項目由潘志成副教授負責,項目組開展了多次田野調查,收集了大量清代法律文書,目前已撰寫了2篇論文,分別是《從清代清水江流域的苗民爭訟案件看清代法律在貴州苗疆的傳播》、《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民間糾紛解決機制的變遷》,正聯系發表。

項目組成員經過多次討論,已於2012年底確定了最終研究成果《清代清水江流域的糾紛解決機制及其變遷研究》(專著)的寫作提綱、結構體例、寫作思路、主要觀點和分工,完成了資料收集工作,目前已經撰寫了5萬字左右。

(十三)清水江文書所見苗侗民族森林生態知識及環保傳統研究

本子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研究員及首席專家徐曉光負責,現已完成初稿19萬字,已交有關專家審閱,征求意見。3013年底由尹紹亭主編的《中國生態學》叢書列入出版計劃。該書中兩個重點研究的問題“貴州清水江流域‘杉農間作’及‘混交林’問題”和“清水江居民杉木‘實生苗’技術與傳統農林知識”已列入黔東南州引自博士政府資助項目,其成果被政府採納。

“貴州清水江流域‘杉農間作’及‘混交林’問題主要研究內容是:貴州黔東南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在清初到民國的林業開發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杉農間作”系統,與其他地區的“混農林”系統相比,通過“清水江文書”載體,得到了較好記載和保存的農林文化的活標本。該研究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理清“杉林間作”的傳統技術鏈條,還從清水江文書“買賣契約”中的“內批”、“外批”和“四至”中找出“混交林”現象的一些資料信息,從而探討清水江流域“混農\混林”系統形成的自然生態原因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現實意義。

“清水江居民杉木‘實生苗’技術與傳統農林知識”主要研究內容是:杉木是我國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樹種,生長快,材質好。黔東南清水江流域是全國最適宜人工杉木栽培的地方,從清初到現在一直是人工栽杉的重要基地,素有中國“杉木之鄉”的美譽。清朝中期以后清水江流域培植的林木主要以杉木為主,黔東南苗族侗族根據傳統的杉木栽培經驗,系統發明和普遍使用“實生苗”栽培技術,以后這項技術傳到湘西林區,經過不同區域間的技術交流,歷經民國、新中國,杉木植林技術日臻完備“實生苗”技術與苗族侗族傳統農林知識運用有密切關系,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這項技術的現代創新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以上兩項研究對黔東南州發現民族農林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術,發展當今杉木經濟和林下經濟都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州政府非常重視,已接到通知,將本月在州政府宣講兩項研究成果。

(十四)清水江文書所見名物釋詁及象征符號研究

本子項目由長江學者納日碧力戈教授負責,項目組成員已到錦屏、天柱等地作了為期20天的與項目相關的實地田野調查,搜集了相關的語料、家譜、碑刻等文獻資料數萬字,制作了中國苗侗民族混農林文書所見地名考証表,對文書所見地名的漢文、苗文、國際音標、名稱來歷、所處位置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分析比較。同時還制作了中國苗侗民族混農林文書所見人名譜系圖,對文書所見的人名及其家族混農林生產經營狀況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本子項目撰寫了第1篇階段性研究成果:《山地民族混農林復合文明的歷史記憶庫:中國苗侗民族混農林文書的特質辨析》,擬刊發於《貴州社會科學》雜志。該文立足於中國苗侗民族混農林文書是山地民族基於山地自然環境所形成的生存性智慧的歷史記憶庫這一基本事實,梳理了文書所反映的混農林生產經營模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指出對文書的命名應以其本質特性為基本依據,文章同時還闡釋了混農林文明在現代背景下的生態價值。

項目組已啟動最終成果的撰寫,截至目前已完成總工作量的約30%,能夠按期結項。

(十五)清水江文書所見林木商品市場的經濟學研究

本子項目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孫麗娟副教授負責。孫麗娟與項目組成員分別於2011年12月31日至2012年1月15日,2013年元月中旬到2月初,兩次從武漢自駕車到黔東南清水江流域考察,累計田野考察時間約30天,訪談了大量林農、放排人和當年木商的后代,收集了豐富的資料,發表了階段性成果論文1篇:《清代清水江木行制度的變遷》,《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3年第2期。

本課題雖然在最終成果的撰寫啟動較晚,但由於積累了大量資料,有望在明年之內完成研究任務。

(十六)清水江文書所見“清江四案”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本子項目由楊有賡研究員負責,項目組成員現已搜集到有關“皇木案”、“白銀案”、“爭江案”和“夫役案”的文獻資料,並對這些文獻進行了初步的分類整理和研讀,撰寫了數萬字的研讀筆記。項目組對“清江四案”所涉及到的文獻已有了較為全面的把握。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本子項目撰寫了第1篇階段性成果:《從“清江四案”看我國西南山地民族的“非邊陲化”進程》,擬刊發於貴州文史叢刊雜志。同時本子項目已經啟動最終成果的撰寫工作,預計2013年年底前可完成全部工作量的50%,力爭在2014年8月前完成研究任務。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懷化原生態文化論壇

2012年12月25日,凱裡學院與懷化學院聯合舉辦了第三屆中國原生態民族文化高峰論壇,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專家80多人參加了會議。本屆高峰論壇設置兩個分論壇,其中分論壇之一為“清水江—沅江流域文化”。首席專家徐曉光作了《清朝政府清水江林木市場經濟調控法律制度研究》的主題報告,項目組成員李斌、龍澤江、吳才茂等參加了會議,並在分論壇上宣讀了有關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的論文,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詳情見會議綜述,姜莉芳:《第三屆中國原生態民族文化高峰論壇綜述》,《懷化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二)徽州文化考察

2013年6月7-9日,為進一步加強對清水江文書的整理和研究,學習徽州文化的研究經驗,首席專家徐曉光率課題組到安徽考察徽州文化。在黃山學院行政會議室,徐曉光一行與黃山學院副校長胡善風以及該校科研處、徽州文書研究室、圖書館等部門領導和研究人員進行了座談交流,就徽州文書的館藏情況、收集來源、保護方式、整理研究、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交流。黃山學院徽州文書研究室收藏文書達8萬份,是國內文書收藏較多的部門,現已整理出版了《徽州文書》10集。

徐曉光一行在“徽州文化保護試驗區”實地考察了世界文化遺產地——黟縣西遞、宏村,歙縣棠樾牌坊群、碑刻博物館,績溪龍川,婺源江灣、曉起、李坑等徽州古村落,同時還考察了龍川胡氏、江灣蕭江等宗祠。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由項目組建設的“清水江文書全文數據庫”是目前國內外首個清水江文書網絡版全文數據庫,我校投入了大量資金資助本數據庫建設。本數據庫運用國內成熟軟件,具有較強的數據錄入、存儲和檢索功能。便於研究者檢索使用,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由陳洪波負責創建的凱裡學院“苗族侗族文化專題數據庫”包括“苗侗研究論文全文數據庫”“清水江文書數據庫”“黔東南侗族音像庫”“民族風情圖片庫”,其中最具文獻價值的就是“清水江文書數據庫”。2012年5月18日,還處於建設初期狀態的“苗族侗族文化專題數據庫”參加CALIS三期全國高校專題特色庫參建館子項目評獎,獲得中國高等學校文獻保障系統管理中心頒發的三等獎。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子項目之十三“清水江文書所見苗侗民族森林生態知識及環保傳統研究”,由首席專家執筆撰寫的專著初稿重點考察了兩項杉木技術史問題:“貴州清水江流域‘杉農間作’及‘混交林’問題”和“清水江居民杉木‘實生苗’技術與傳統農林知識”。該研究已引起黔東南州政府重視,已接到州政府通知,將對本州林業部門專家宣講研究內容。

凱裡學院由於是第一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驗不足,有些工作有疏忽,未曾報送《工作簡報》,從今年開始將及時報送相關重要學術活動及研究成果情況。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貴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約文書--九南篇》

高聰、譚洪沛

資料匯編

民族出版社2013年

50

 

2

錦屏鄉土社會的法與民間糾紛解決

徐曉光

專著

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

24

 

3

款約法

徐曉光

專著

廈門大學出版社

28.6

 

4

加池四合院契約文書考釋

王宗勛

專著

待出版

25

 

5

《清代苗疆社會轉型期理訟研究》

程澤時

專著

待出版

25

 

6

王化背景下的族譜編撰與身份建構——清代清水江下游苗侗家譜研究

龍澤江、

李斌、

吳才茂

論文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01

1

 

7

保衛苗侗民族的寶貴歷史記憶庫——黔東南“錦屏文書”搶救保護的回顧與展望

楊通永

論文

民族論壇2012/03

0.6

 

8

網絡工具與古漢語語言文字研究—以古文書為中心

魏郭輝

論文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05

0.8

 

9

清水江文書數據庫建設若干問題研究

陳洪波、楊存林

論文

現代情報,2013/01

0.6

 

10

黔東南小江流域的林契及相關訴訟問題

徐曉光

論文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01

1

 

11

政府與社會共謀架構下的清水江文書搶救模式與多重保護機制建構研究

徐曉光

論文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03

1

 

12

清代清水江木行制度的變遷

管志鵬

論文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3/02

1.4

 

13

論明清以來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區碑刻的分類、內容與學術價值

李斌  吳才茂

姜明

論文

貴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1.4

 

14

古籍整理的學術標准—以古文書整理為例

魏郭輝

論文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10用稿通知

1

 

15

清水江文書數據庫質量控制的實現

陳洪波、楊存林

論文

蘭台世界,2014/02用稿通知

0.5

 

16

山地民族混農林復合文明的歷史記憶庫:中國苗侗民族混農林文書的特質辨析

胡展耀

納日碧力戈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待發)

0.8

 

17

從“清江四案”看我國西南山地民族的“非邊陲化”進程

胡展耀

論文

貴州文史叢刊

(待發)

1.2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