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3日10:3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重大課題自2011年10月25日立項后,課題組成員在首席專家帶領下隨即展開各項相關工作。2011年12月27日召開了重大項目開題論証會,邀請各有關專家對本項目研究思路、對象、內容、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討、論証。隨后於2012年4月12日、2012年9月26日、2012年10月27日、2013年1月5日,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分別召開各子項目負責人會議及專題研討會,就項目研究進展、工作安排等問題進行商討、研究和部署,並成立了由首席專家和各子項目負責人組成的項目核心領導小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0月27-28日,本項目借助“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一平台,就各子項目所立的幾個核心問題:“海外華文文學的源流與學術軌跡”、“不同地區華文創作特征的比較研究”、“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化問題”、“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的跨界互動”、“海外華文文學理論批評家的詩學貢獻”展開專題討論,相關論文已收入研討會論文集《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一書中。2013年1月5日,各子項目組負責人及研究骨干一起在暨南大學,專門就研究提綱和研究進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深入的研討,取得了一系列的共識。與此同時,各子項目還分別召開了多次討論會,就各自承擔的課題制定具體的研究提綱,進一步明確研究任務,落實研究步驟、人員分工等工作。2013年7月,經項目核心領導小組商定,擬於2013年9月13-15日,在暨南大學召開“海外華文文學的學術地圖”研討會,邀請項目研究成員參加,匯報進展,共研問題。

經過反復研討,目前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已比較清晰,研究框架趨於定型,各子課題間相互的學術聯系和內部結構也比較明確,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子課題的研究提綱,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正在有序展開。近兩年來,本課題成員在《社會科學戰線》、《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南方文壇》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提交學術會議論文25篇﹔本課題首席專家饒芃子的論文選集《世界文壇的奇葩》、第一子課題負責人楊匡漢的論文選集《玉樹臨風》,均被列入“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文庫”(第一輯),由花城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第四子課題負責人王列耀主編出版了論文選《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論文選》(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10月)。上述成果已在學界產生一定影響(參見表三)。

第1子課題“海外華文文學學術史研究”,負責人為楊匡漢研究員。該子課題旨在對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生史、學術史和學科史進行整體性綜合研究,通過“史”“文”互動、多元對話的方式,以展示這一領域文學與學術的歷史輪廓、發展軌跡和總體風貌,尋求全球范圍內華文文學可以共同擁有的學術視野與詩學表達。該課題組成員通過研討一致認為:要多角度多層次地敘述海外華文文學及其學術歷程,注重與文化史、社會史的聯系,體現跨學科的特點﹔重視“交叉”、“融通”和“差異”、“混血”等文化、文學現象,力求呈示學術語境中“中國經驗”與“世界性”的獨特關聯﹔在此基礎上以“百年”這一時間縱線為背景,將海外華文文學發生史、學術史、學科史完整的勾勒出來。在一年多的研究進程中,本子項目把主要力量放在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上,努力建立學術史研究的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研究的視野和深度。目前,課題組成員已分別對北京、廣東、福建等地有關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究的歷程進行了梳理,發現了許多被忽視或被遮蔽的資料,並撰寫出《北京地區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三十年歷程》等文章。同時,項目組成員對自己分工的研究內容,各自進行了有系統的資料清理工作。子項目負責人楊匡漢研究員在多年的研究積澱基礎上,從百年歷史的角度,對海外華文文學的知識譜系進行詩學考辯(見《海外華文文學知識譜系的詩學考辯》一書),對海外華文文學的基本觀念、美學形態、詩學特征進行了學術梳理,為本子課題的歷史考察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第2子課題“海外華文文學的區域發展研究”,負責人為劉俊教授。本子課題是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空間的張揚”,整體上是一種橫向研究,但對每個具體的區域研究來說,又力求做到縱橫結合。在研究進程中,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與本子課題組成員經過多次溝通后達成的共識是,要特別關注中華文化在各個區域“旅行”中出現的新建構以及由此產生的書寫新范式,進而展現各區域華文文學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新質素。為此,世界視野、跨越意識、比較方法應在區域研究中特別受到重視和運用。區域研究不能僅著眼於文學本身自說自話,還要關注各區域文學與世界對話、與所在地區文化對話后發生的各種變化,關注文化底蘊的中外混溶等跨文化因素,以及由此而引起文學轉型和轉型后產生的新基因和新的語言形式,關注各區域間的互動,最終在上述關注中尋找具有世界性因素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根據這一共識,一年多來,該子項目成員多次進行交流研討,交換情況、梳理線索。期間,大部分成員重返各自研究區域,在現場進一步收集資料、了解情況,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本子課題負責人劉俊教授是北美華文文學研究的專家,是2009年出版的《海外華文文學教程》中“北美華文文學”專題的撰稿人,去年剛從加拿大卸任孔子學院院長歸來,在北美期間收集了一批海外華文文學的第一手資料,他一直關注北美這一代表性區域華文文學的發展變化,並在子課題研討會上多次與本組成員分享心得,開啟了本子課題研究的先聲。課題組成員中,吳奕锜教授是研究東南亞華文文學的專家,國內出版的第一部《海外華文文學史》的主要撰寫者﹔錢超英教授是研究澳大利亞華文文學的資深學者,其研究澳華文學的專著《詩人之死——一個時代的隱喻》在學界影響甚大﹔吉林大學的張福貴、白楊二位教授,因有地利之便,一直在關注東北亞華文文學方面的問題﹔陸卓寧、樊洛平二位教授在研究歐洲華文文學方面學養甚深。上述學者強強聯手,使海外華文文學的區域發展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第3子課題“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解讀”,由洪治綱教授負責,陳涵平教授協助。本子課題將通過對百年海外華文文學中諸多經典作品的系統梳理、甄別與深入解讀,以點帶面,由個案入手,立足於文學性,從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雙向審視中,有效展示百年海外華文文學在藝術上的高峰走線,進一步總結這一領域百年來所取得的文學成就。一年多來,本子課題召開了兩次專題研討會,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都親自參與並給予指導。大家認為,本子課題是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內核”。海外華文文學的誕生、發展和傳播並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語種文學產生廣大的影響,文學作品是根基,其重要的文學價值主要是靠許許多多的優秀、特別是其中的經典作品來顯現的。而這,也是本重大項目中其他子課題言說的基礎,是研究闡釋的事實依據。因此,研究中要在大量資料的爬梳基礎上去發現經典,在廣泛閱讀文本中去篩選和確認經典,也就是說,要在對“面”的清晰認識中去把准“點”的位置和特色。在解析經典時要特別關注其“新”“優”“特”的具體體現,關注其跨文化性和審美價值,關注其新銳性、前衛性以及民族的根性在新環境中產生的新質性,在此基礎上展示其作為經典的世界性、恆定性和普遍性。根據這一部署,本項目成員按照不同的文體文類做了進一步分工,制定出具體研究計劃,然后遵循“耙梳史料——清理作品——細讀文本”的思路開展研究工作,目前各位成員已初步列出了備選的“經典目錄”,擬提供9月中旬的會議予以研討。洪治綱教授是當代文學研究的知名學者,2012年底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長篇論文《中國當代文學視域中的新移民文學》,他也對經典的生成進行研究,並在《南方文壇》雜志2012年第6期組織了關於經典化問題的專欄討論,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他成員也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了若干篇較有質量的學術論文。

第4子課題“海外華文文學的跨界研究”,負責人王列耀教授。本子課題主要是從跨文化、跨學科、跨語言的角度,發掘、清理、研究海外華文文學中具有“持續性”、“趨勢性”的重要“跨界”現象,從“交叉”、“融通”、 “混血”和“互視”、“互動”的角度,探索海外華文文學的傳播、延伸、影響和擴展。具體說來,一是考察該文學發生過程中不同界別的相互影響,二是研究作品形成之后由於不同界別的互動如何不斷地擴大其影響,三是對該文學的譯介現象進行研究,探索由於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和不同受眾而形成的變形與闡釋。本子課題組於2012年用半年時間主要進行了一些前期研究准備工作,發揮各成員專業優勢,對國內外相關學術領域的研究狀況做了調研,確立了跟蹤學界動態、繼續推進並努力體現創新意識的基本共識。2012年下半年則在整合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先后組織開展了三次有全體成員參與的討論,對子課題制定了相應的研究計劃,以此為基礎,子課題組成員在研究思路、學術精神、學術觀念等方面取得共識,一致同意加大具體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的力度,挖掘具有深度代表意義的跨界現象和運作規律,尤其注意在研究文學對象時注重對文學傳播媒介、學術話語的全方位考察和闡釋。目前正在研究是東南亞華文文學和北美華文文學期刊,以及相關媒介對文學創作與接受的影響。項目成員已有若干篇代表性的中期成果發表,並多次參與國內國際學術會議,提交並宣講論文,推介研究成果。

第5子課題“海外華文文學的理論批評研究”,負責人蔣述卓教授。本子課題是百年中國文論在境外的傳播脈絡及影響研究,著重探索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如何發出理論的聲音。研究啟動以來,就本課題的研究思路,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與課題組骨干成員有過多次溝通,一致認為,本子課題研究應將百年來中國詩學在西方和東南亞等地區的傳播進行整體性的清理、篩選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發掘若干典型個案進行深入分析,凸顯海外華文詩學的“中國視野”和“中國經驗”,以及其中顯示出來的世界意義,特別是尋找、展示中國本土文論與“國際對話”之后那種具有創新性的新的詩學元素。課題組成員在前期研究中發現,海外華文詩學領域中中外混溶、中外對話的現象非常突出,中國文論、西方文論在世界不同區域的翻譯、解讀下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轉型,因此在研究中應特別注意中國文論在傳播中的變異和創新,特別是如何在與異質文化“對話”中得以弘揚和擴展,從而產生的新質素。根據首席專家的意見,課題組對原先研究提綱中空缺的“東南亞華文詩學”作了補充,從而使海外華文詩學的研究結構更為完整。一年多來,課題組召開了兩次專題研討會,就百年海外華人詩學的現代性視野、百年海外華人詩學對中國詩學的取用態度、新儒家對中國詩學傳統的現代傳承、新道家對中國美感經驗的現代闡釋、海外華人詩學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建構、海外華人詩學對中國抒情傳統的建構,以及東南亞詩學的發表脈胳等問題進行了進行了深入研討,取得了諸多重要共識。子項目負責人蔣述卓教授2012年10月出訪歐洲,獲得了不少歐洲各國華文文學的理論批評信息。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本重大項目責任單位暨南大學,是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總部所在地。本項目的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是該學會的第一、二屆會長,子項目負責人之一王列耀教授是現任會長。2012年是該學會成立10周年,也是海外華文文學學科建設30周年。借助這一契機,學會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資料征集活動,同時要求各地華文文學研究分支機構也進行階段性的學術回顧。目前,已整理出版“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文庫”第一輯(9卷,花城出版社2012.10),整理出版《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三十年論文選》(80萬字,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10),刊印《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十年大事記》,制作海外華文文學學科建設三十年紀念光盤一套。本項目有多位子課題成員參加這一工作,這些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匯編,為本課題的研究打下了較好的史料基礎。

2、學術會議

2011年11月23-24日,課題組16位成員參加了在廣州舉行的“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11位成員提交了會議論文,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多元文化視野中的海外華文文學》的學術報告,子項目負責人劉俊教授作了《在人生的長河映現歷史變遷和民族命運》的學術發言,洪治綱教授作了《中國本土作家與海外新移民作家歷史敘事之比較》的學術發言。

2011年12月27日,暨南大學組織召開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開題論証會,廣東省社聯、廣東省社科規劃辦和暨南大學領導,來自中山大學、廣州電視台等校外的專家,校內相關管理部門負責人、課題組全體成員共40余人出席會議。

2012年4月12日,課題組9位成員參加了在復旦大學召開的“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子項目負責人楊匡漢、王列耀、劉俊分別在會上發言,就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前沿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2012年6月7至8日,子項目負責人王列耀教授、楊匡漢研究員等出席了在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舉行的“世界華文文學高層論壇”,會議圍繞世界華文文學的學術前沿問題、區域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問題、世界華文文學史及教材建設等問題進行研討。

2012年9月20日,子項目負責人楊匡漢、王列耀等參加在暨南大學舉行的“第三次移民浪潮與新移民寫作暨柯兆龍作品學術研討會”。

2012年9月25日,課題組成員龍揚志參加了由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馬來西亞《爝火》雜志社、新加坡孔子學院聯合舉辦的“第9屆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向與會學者介紹了“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重大項目的研究情況,並向會議提交了論文。

2012年10月27、28日,課題組15位成員出席了在福州舉行的“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設三十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在致辭中,饒教授回顧了三十年來海外華文文學在中國學界興起、發展的學術史,論述其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崛起的學術意義。課題組成員楊匡漢、王列耀、楊際嵐、劉俊、陸卓寧、張福貴、李鳳亮、樊洛平、陳涵平、黃漢平等分別在會上發言,9位成員提交了會議論文。

2012年11月8日至11日,課題組成員楊匡漢、劉俊、張重崗等參加了在北京香山主辦的“白先勇的文學與文化實踐曁兩岸藝文合作學術研討會”,並在大會上宣讀論文。

2013年1月5日,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在暨南大學召開各子課題和骨干成員負責人會議,就研究提綱以及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3、學術交流、國際合作

2012年3月,課題組成員張福貴赴日本考察交流,收集了一批東北亞華文文學的一手資料﹔2012年5月,子項目負責人王列耀受邀參加在荷蘭舉行的歐洲華文文學節並發表論文,行程中收集了部分歐洲華文文學研究資料﹔2011年9月—2012年9月,項目組成員詹喬、朱巧雲先后赴美國加州大學訪學一年,正在為項目研究收集資料﹔2012年10月,子項目負責人蔣述卓出訪歐洲,收集了一些相關信息和資料。2012年4月、6月,子項目負責人王列耀教授先后邀請加拿大華文文學學者徐學清教授、日本三重大學荒井茂夫教授來暨南大學進行學術交流﹔2012年9月,暨南大學邀請美國加州大學凌津奇教授來校講學期間,本項目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子課題負責人王列耀教授曾應約與其進行學術交流。2013年上半年,劉俊教授赴美參加學術會議,陸卓寧、樊洛平二位教授分別應邀赴台灣進行相關的學術交流。以上這些,都從不同方面給項目研究帶來了有關的學術資訊。

4、項目宣傳

本項目開題論証會於2011年12月27日召開,來自廣東省社科規劃辦和其他高校的專家、學校主管領導、課題組成員以及暨南大學社科處、文學院和中文系的有關人員共4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結束后,相關文章和會議簡訊分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報刊,國家社科規劃網、廣東社科網、暨南大學以及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網站等作了報道。《海外華文文學學科建設三十年紀念光盤》中對本課題做了重點介紹。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1、饒芃子教授的論文《多元文化視野中的海外華文文學》(《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12期)

本文是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對本重大課題所展開的“破題”之作。論文中心是討論如何認識、探討多元文化語境下海外華文文學的特質和意義,以及對海外華文文學作為人類共同的精神產品,在世界文學格局中的位置,與世界文化、文學的聯系,其在世界文學進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生命力,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文學傳播與擴散的豐富狀態等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是本重大課題展開研究的理論前提,首席專家對此進行研究,實際上是為本課題樹綱立目。論文認為,海外華文文學發展至今,已從整體上改變了世界漢語文學的格局,它不再只是中國以外一些國家的少數民族文學,它們之間也不是孤立的文學空間或流程,而是世界文學格局中的一種漢語文學,並且與中國本土文學互動,共同形成一種世界性的文學現象。就其整體而言,海外華文作家在各個國家的生活、創作,文化上是一直處在“混溶性”之中的,他們那種與生俱來的華族文化的“根性”,在文學中的表現也不是凝固、靜止的,常常會在多元文化語境中形成它的“變異體”。因此,研究者在面對它時,就不能僅僅從傳統“中華文化”的角度去認知它,把他們作品中的外族文化因素看成是完全被動受影響的,而是他們在新的生活環境裡面對問題和困境創造出來的結果,如能把它放在世界多元文化視野中分析,展現其中外“混溶”獨特的文化形態和藝術思考,我們就會有一種新的感覺、體驗和認知。論文著重提出,研究者在面對海外華文作家這個群體時,在挖掘中華文化“根性”成分的同時,還要著重去發現他們筆下那隱含在形象當中的各種“非中國元素”,也就是那些交融於其中的各種各樣的“世界性因素”,以“跨文化視野”觀察、分析這些含有多元文化元素的“新文本”,展示它們如何從華族文化“原發性文明”的承傳中,在不同時空與接觸到的異質文化相遇、融合,從而形成各種“新文本”的不同特征,要深入探究、闡明它作為一種新的漢語文學的若干特質。該文發表以后,已被多次轉載和引用。

2、饒芃子教授的論文《尋找海外華文文學的世界坐標》(《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6月27日)

本論文是首席專家饒芃子教授對本重大課題的價值和研究方法的新思考。文章認為,海外華文文學基本是由“知識者”的離散(包括留學或移民)而形成。一部百年海外華文文學史可能是一部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國“知識者”的海外流動史、精神史和心靈史,是海外華人生存史和奮斗史的鏡像,從中可看到海外華人在與異質文化碰撞和交匯中傳承中華文化,尋找精神家園的心路歷程。對百年海外華文文學進行整體性的綜合研究,不僅有助於弘揚、發展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也將為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的共存發展提供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海外華文文學,是一種走向世界的新的漢語文學,對此進行多層面的研究,是一種作為世界語種之一的世界性文學研究,因此,尋找其中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經驗”和“中國特色”,就能為新的世界文學史研究提供新的元素,為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的世界文學史的構建提供嶄新的事實依據。這樣去理解本課題的內涵與意義,就有利於我們在世界文學坐標中去尋找和確立漢語文學的位置。基於這樣的認識,文章認為,引進比較文學的世界視野和跨文化方法,開展海外與本土及各地區、國別的比較研究,探討其與各種異質文化交匯以后形成的新形態、新特點,總結這一領域帶有普適性的文學規律,追尋全球范圍內華文文學共同擁有的“詩意表達”,建立這一領域具有真正世界意義的漢語詩學,應是我們開展本課題研究時必須去面對和追求的任務。這篇文章的主要思考已成為本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3、洪治綱教授的論文《中國當代文學視域中的新移民文學》(《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

本論文是子課題負責人洪治綱教授站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角度對新移民文學的全新觀察和思考。論文認為,新移民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全球化的一個特殊標志,它充分展示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人在異域文化中勇於開拓的精神特質,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特殊魅力和巨大的包容性,也凸現了“中國經驗”不斷融入世界的諸多優勢。文章從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整體格局出發,並以中國本土文學創作態勢作為參照,指出,處於多重文化交織中的新移民文學,既具有流散文學特有的某些屬性,如主體身份的焦慮、潛在的尋根意願等,又體現出對人類生存新途徑和生活新經驗的積極探求。文章細致分析了新移民作家的主體屬性,認為這一作家群體是在新中國大地上成長起來的,無論是歷史記憶、文化啟蒙,還是倫理觀念、家國意識,都深受本民族傳統精神的制約。所不同的是,他們在成年之后,選擇了海外定居並寫作。因此,新移民作家與中國本土的同時代作家,在精神成長過程中具有明確的同源性。基於此,文章認為,無論是作家主體的精神建構、創作實踐還是審美接受,新移民文學都緊密地融會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格局之中,成為中國當代文學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新移民文學也有其自身的“異質性”。在審美內涵上,它呈現出強烈的濟世情懷、載道意願和多元文化的混雜特征﹔在審美形式上,它體現出鮮明的寓言化傾向、敏銳的空間意識、多變的文化視角等。新移民文學不僅關注中國社會本身的歷史發展和現實面貌,更關注華人在全球歷史進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及他們從中外文化交融中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通過多元文化的立體觀照,新移民作家能夠更深入地發現中國本土文學的內在局限,從而確立更為宏大的超越目標。因此,新移民文學的強勢崛起,既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資源,拓寬了中國當代作家的審美視野,也推動了中國文學不斷融入世界文學之中。

4、洪治綱教授的論文《尋找經典的生成路徑》(《南方文壇》2012年第6期)

本論文是子課題負責人洪治綱教授關於“經典化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洪教授作為子項目“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解讀”的負責人,如何確立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文本是他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一年多來,他在研究本領域諸多文本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積極探索,著重從文學經典生成的角度去尋找經典確立的科學依據,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本文認為,探討經典生成的基本路徑,即一部作品是如何“經典化”的,更有助於我們認識經典,同時也讓我們不至於陷入“經典的焦慮”。而探討經典的生成路徑,需要重點關注兩個問題:一是藝術本體的問題,二是審美接受的問題。從藝術本體上看,經典作品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適應不同時代的讀者去自覺地反復閱讀。這涉及到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作品的審美內涵可以有效地穿越不同時代的文化屏障,讓不同時代的人都能夠自然而然地找到各自的理由,對它表現出濃厚的接受興趣﹔第二個層面是,經典作品的整體意蘊通常是一種開放性的,具有廣闊的、多維度的闡釋空間,使語言充滿內在的張力和彈性,能夠讓人們每一次重讀都能獲得新的信息、新的經驗、新的啟迪。另外從審美接受的角度看,經典的審美接受應該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並不需要大面積的受眾群體,也不需要每個時代都必須具有一定量的讀者群。它隻需要一些文學愛好者,在不同的時代都能夠不斷去閱讀和傳誦,而不是像流行讀物那樣喧囂一時。而且在經典形成的過程中,專業讀者並不僅僅是充當“發現人”的角色,還充當了闡釋者和傳播者的角色。文章倡導接受建構主義的經典觀,即拋開那種先驗的、非歷史的、永恆不變的、具有本質意味的經典規則,而以動態性的現代眼光,重審過去被忽略的諸如性別、種族、地域等重要因素,反省經典形成過程中的各種權力作用,分析不同文化語境在經典建構中所起的作用,從而依據現時代的各種重要文化元素,進一步拓寬經典形成的路徑。該文的寫作與發表,對如何確立海外華文文學的經典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5、洪治綱教授的論文《集體記憶的重構與現代性的反思——以<南京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和<南京安魂曲>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10期)

本論文是洪治綱教授對海外華文文學經典文本進行解讀的一次成功嘗試。論文將同是把“南京大屠殺”作為敘述對象的三部海外華人作品進行比較閱讀,以“集體記憶的重構”作為線索將三部作品的主旨串聯在一起,進而分析這一“重構”的意義在於對人性的復雜予以深度揭示、對現代性的進程予以深刻反思。文章認為,作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巨大污點,南京大屠殺並不僅僅是現代文明的一次偶然偏離或“損傷”,而是文明內部自身潛藏著的一種特殊產物,體現了人類對自身啟蒙理想的顛覆和解構。《南京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和《南京安魂曲》這三部海外華人作家的作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重構了這場人性災難的集體記憶,它是民族性的,更是人類性的。盡管這三部作品的切入點各不相同,有的立足於史料,追求真相的還原﹔有的立足於強暴,展現侵略者的人性變異﹔有的立足於受難和拯救,再現日軍瘋癲的獸性﹔但在整體上,它們都體現了創作主體直面尖銳歷史的精神姿態,並在人道主義的視野中,質詢了現代文明內部潛藏的巨大危機。作為災難歷史的再現者和審視者,海外作家們面對的,都是這場災難中最尖銳、最沉重的部分,但他們擺脫了民粹主義的褊狹,從人道主義這一普世性的文化立場上來多角度的書寫南京大屠殺,力圖重構和修復人類的集體記憶,從而使作品的藝術敘事獲得更寬廣的人文視野,也容易使對戰爭的反思升華為全人類的共識。洪教授對上述三部作品的解讀,著眼於普遍人性的揭示,具有一種宏闊的世界視野,為海外華文文學經典作品的判斷與賞析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范例。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

形式

刊物、出版時間

字數

獲獎、轉載引用等情況

 

1

 

多元文化視野中的

海外華文文學

 

 

 

 

 

饒芃子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12期

 

8000

被全文轉載3次:①《文學評論》(香港)第18期,2012年2月﹔②《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論文選》,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10月。ƒ《廣東文藝批評文選》(第二輯),花城出版社2013年1月。

被引用2次:①郭海軍《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文化視野和發展空間》[J].《文藝爭鳴》 2012(08) ﹔②張雪晗《論譚恩美小說中母親的中國記憶》[D]. 暨南大學 2012(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

尋找海外華文文學的世界坐標

饒芃子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6月27日。

2000

被全文轉載1次:《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10月。

3

中國當代文學視域中的新移民文學

洪治綱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

2.3萬

 

4

尋找經典的生成路徑

洪治綱

論文

《南方文壇》2012年第6期

4800

 

5

集體記憶的重構與現代性的反思——以《南京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和《南京安魂曲》為例

洪治綱

論文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10期

 

1.1萬

 

6

近年海外華文女性文學研究觀察與思考

陸卓寧

論文

《南方文壇》

2013年第6期

1.2萬

 

7

論孫康宜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研究的多重意義

朱巧雲

論文

《江蘇社會科學》

2013年第3期

8000

 

8

《第九個寡婦》:原型意象與講述方式

白楊

(第一)

論文

《文藝爭鳴》

2013年6期

5900

 

9

台灣現代詩風潮中的“痖弦”——論痖弦“新詩史料”整理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白楊

(第一)

論文

《芒種》

2013年6月

4000

 

10

葉維廉與五六十年代台灣現代詩運動

白楊

(第一)

論文

《華夏文化論壇》

(第八輯)2012年12月

6400

 

11

亞裔美國感溯源

蒲若茜

論文

《外國文學研究》

2013年第4期

8000

 

12

馬華文學知識譜系與跨界建構

龍揚志

論文

《學術研究》

2013第8期

9000

 

13

論20世紀90年代馬華報紙文藝副刊與馬華“新生代”——以〈星洲日報〉文藝副刊為中心

王文艷

 

論文

《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6期

1.6萬

 

14

文學感性的回歸:徐志摩與丁玲的南洋敘事及意義

顏敏

論文

《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6期

9000

 

15

我的學術之“緣”與“路”

饒芃子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

2011年第12期

“學術名家”專欄

1萬

被全文轉載1次:《智慧的出場:當代人文女學者側影》,謝玉娥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16

生命美學與

海外華文文學

楊匡漢

論文

《廣東社會科學》

2012年第6期(12月號)

1.3萬

 

17

海外華文文學:學科之名與學理之弦

楊匡漢

論文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第6期

1萬

 

18

“華語語系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一個待解的問題

李鳳亮

(第一)

論文

《文藝理論研究》

2013年第1期

1.3萬

 

19

邊界是為跨越而設置的——流散研究理論方法三題議

錢超英

論文

《深圳大學學報》

2012年第5期

1.2萬

 

20

從問題意識中提升的詩學建構——評《尋找身份——全球視野中的新移民文學研究》

朱崇科

論文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5000

 

21

墾比較文學“飛地”,探海外華文奧秘——饒芃子的文藝學研究特色

陳玉珊

論文

《新疆大學學報》

(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4期

9000

 

22

2011年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綜述

張重崗

綜述

《2011年中國文學研究年鑒》,2012年10月

1.8萬

 

23

論李昂前期小說的敘事轉折

張重崗

論文

《不凋的花季─李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2年4月

1.7萬

 

24

台港澳暨海外華文

文學研究:形成特色與尋求突破

劉俊

論文

台港文學選刊

2012年第4期

3200

 

25

世界華文文學:跨區域跨文化存在的文學共同體

劉俊

論文

香港文學

2013年第5期

 

9700

 

26

香港立場與移民感受:論陳浩泉的小說創作

劉俊

論文

香港文學

2012年第4期

8000

 

27

簡論朵拉的微型小說

劉俊

論文

文學評論(香港)

2012年10月

 

2500

 

28

追求更敞亮的空間和更開闊的視野——關於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對話

袁勇麟(第一)

論文

載《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論文選》,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10月

6500

 

29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對“全球華文文學通訊”專欄的期望

袁勇麟

論文

台灣《文訊》

2013年第7期

3300

 

30

跨域的情愫與復雜的認同——對施雨兩部長篇的比較閱讀

陳涵平

論文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第4期

7200

 

31

在跨域中尋找——試析施雨長篇小說《下城急診室》的敘事藝術

陳涵平

論文

《中國女性文化》

學刊第16期(2012.09)

7000

 

32

張翎小說研究述評

陸卓寧

(第一)

論文

《職工大學學報》,

2012第5期

8000

 

33

本土立場與世界視野: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反思

龍揚志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2.05

7600

 

34

對話的難度

李鳳亮

論文

《東吳學術》

2012年第2期

4000

 

35

世界文壇的奇葩

——饒芃子選集

饒芃子

論文集

花城出版社,

2012年10月

29萬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文庫”第一輯

36

玉樹臨風

——楊匡漢選集

楊匡漢

論文集

花城出版社

2012年10月

29萬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文庫”第一輯

37

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王列耀

(主編)

論文集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2年10月

40萬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