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2日16:1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1, 研究總體情況及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總體情況及子課題按照原計劃順利進行。課題自立項(2011年11月)以來,至今進行了一年半,課題組於2011年12月3-5日在廈門大學進行了開題會暨專題學術研究會,對項目及各子課題進行了布置。從實行情況看,除各別子課題負責人外(如李軍教授獲得“哈弗-燕京項目”資助到美國一年),其他都按計劃進行。

2, 項目自進行以來,課題組組織了以下調研工作,包括:

2012年4月26日至5月3日,到河南對仰韶遺址、仰韶博物館、二裡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洛陽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地宮博物館、龍門石窟(世遺)、嵩山少林寺(佛)、觀星台、中岳廟(道)、殷墟遺址、河南博物館等調研。

2012年5月15-18日在成都進行課題核心成員讀書會,對先期提供給大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前沿的材料進行集中討論,提出相關的問題、概念等。

2012年6月4-7日在泉州進行第二次讀書會,並對當地的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世界遺產名錄相目,比如“南音”進行了實地了解,並與當地的主管領導進行了交流。參觀了泉州“海外交流博物館”。

2012年7月12日至8月3日,課題組成員一行十九人到青海進行專項調查,特別對青海黃南州同仁的熱貢藝術(唐卡)的傳承問題進行了為期二十多天的調查。期間進行了第三次課題組成員讀書會。

2012年9月1-5日,到山西省介休市出席“維護文化遺產發展城市文化”國際圓桌論壇,期間對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進行實地考察,同時對介休的綿山、張壁古堡等重要的文化遺產進行了考察。

2012年10月18-22日,參加“2012年無形文化資產國際論壇”(台北),做“中國無形文化遺產與博物學的知識體制”的主題發言。同時,與台灣“文化部”無形資產局局長、副局長,中央無形資產“省議委員”進行專題交流,與日本無形遺產部部長宮田繁幸、橋本裕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機構駐韓總干事PARK Weonmo等進行了專題交流。

2013年2月28日-3月17日,帶領課題組成員一行8人到雲南德宏州傣族地區進行“賧文化”和紅河州彌勒縣紅萬村彝族阿細人祭火儀式進行專題調研。

2013年3月26-31日到廣西百色地區及所屬西林縣進行壯族及百越所屬族群進行銅鼓文化調研,考察了句町古國的文化遺產。

2013年4月5-17日到西北絲綢之路和陝西進行考察,包括嘉峪關、陽關、玉門關、敦煌莫高窟、肅南縣裕固族自治縣、肅北縣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等地﹔參觀陝西咸陽的陽陵、咸陽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

2013年6月27日至7月4日,首席專家以團長的身份率團(20人)到台灣參加海峽兩岸人類學高級論壇活動,考察台灣相關“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原住民邵族、雅美族、賽德克族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與利用情況。

2013年7月8日—10日,參加“世界民族飲食文化與食品安全國際研討會”,做“中國飲食文化遺產中‘品嘗’的人類學研究”的主題報告,並主持分會場“世界民族飲食文化與食品安全”。期間與來自法、美、英、加、澳、新、印度等國的飲食文化遺產專家進行了集中的交流。

3, 代表性成果:

首席專家主編及著作:

(1)《熱貢唐卡考察錄》,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版。該書對青海熱貢唐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的傳承情況,包括政府主導、示范的情況,民間藝人的傳承情況、寺廟的傳承情況、村落的傳承情況、家庭的傳承情況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實錄。

(2)《文化遺產學十講》,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該書是一部大學教材,分別從十章對遺產學涉及的主要方面進行概括,諸如遺產學的概況、遺產與政治、遺產與經濟、遺產與法律、遺產與族群、遺產與歷史、遺產與認同、遺產與旅游等進行論述,包括代表性的案例和思考的問題。

首席專家代表性論文(5篇):

(1)“我國文化遺產體系的生成養育制度”,《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年第2期。論文主要討論文化遺產體系中的生養制度,即對文化遺產的歷史生成的原因和遺續的理由進行探討和總結,而文化遺產的這一特性常為人們所忽略,“生養制度”由作者首次提出。

(2)“飲食正義雅俗共‘嘗’”,《民俗研究》2012年第5期,該文以“中國飲食是面子文化”為題轉載於《紅旗文摘》2013年第1期第159頁(本期頭兩篇文章為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的文章)。論文探討了我國飲食文化遺產在歷史中的表現形式以及衍生出的諸多文化現象,如“面子文化”等。

(3)“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中國范式’”,《光明日報》2012年6月6日第11版。文章是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成果,即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研究”的核心價值為題而作。

(4)“藝術、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中操行的體系”(第一作者),《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6期,轉載內容約6000字﹔全文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12期)。論文是與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專家、旅游人類學家NELSON H,GRABURN教授專訪及討論的基礎上寫成的。文章涉及到歐洲“手工藝運動”的歷史,以及日本無形文化財的有關情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所進行的深度討論。

(5)“中國飲食:作為無形遺產的思維表述技藝”,《民族藝術》2012年第3期。(全文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11期。)論文對我國的飲食文化,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特殊的的表現形式以及所包括的思維表述技藝進行論述,並將我國的飲食文化長升到一種“飲食思維”的高度,討論其與中華文明和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的邏輯關系。

相關社會影響:

本課題也引起了國外研究者的關注,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出名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 Laurajane Smith(Intangible Heritage一書的作者)一直關注本課題的進展。

本課題還注重對本科學生的培養,2013年7月11日-16日,本課題負責人及課題組部分成員帶領學生走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去感受中國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4,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課題的部分成果及情況:

相關非遺會議的網絡信息:

(1)全國社科規劃辦:廈門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http://www.npopss-cn.gov.cn/BIG5/219535/16574582.html

(2)人民網:廈門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

http://fujian.people.com.cn/n/2011/1209/c234802-16594058.html

(3)新華社福建分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在廈舉行

http://www.fj.xinhuanet.com/nwh/2011-12/02/content_24252817.htm

(4)中國民俗學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在廈舉行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9512

(5)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在廈門舉行

http://www.cuheri.com/a/dl/rwdl/2011/1202/5383.html

(6)廈大人類學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開題暨研討會

http://anthro.xmu.edu.cn/news/tongzhigonggao/141.html

(7)法律快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在廈舉行

http://www.lawtime.cn/info/zscq/gnzscqdt/20111203120649.html

(8)華夏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在廈舉行

http://www.ccnh.cn/zjfy/fyzx/2542377557.htm

(9)民俗學論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在廈舉行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25986

(10)藝驛網:“中國非遺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廈門開幕

http://www.789179.com/portal-view-aid-7045.html

(11)科易論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研討會在廈門大學召開

http://bbs.k8008.com/viewthread.php?tid=120514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熱貢唐卡考察錄

彭兆榮等

著作

民族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

250千

 

2.          

文化遺產學十講

彭兆榮等

教材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

280千

“講講《文化遺產學十講》”,載《中華讀書報》2012年10月17日。

3.          

“‘失落的主題’:旅游文化作為民族志的表述范式”

彭兆榮

論文

《世界民族》

2012年第1期

8千

 

4.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中國范式’”

彭兆榮

論文

《光明日報》

2012年6月6日

第11版

6千

 

5.          

“好客的食物:餐桌倫理結構中的張力敘事”

彭兆榮

論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12年第5期

8千

 

6.          

“吃出來的形色之美:中國飲食審美啟示”

彭兆榮

論文

《文藝理論研究》

2012年第2期

8千

 

7.          

“遺產認知的共時向度與維度”

彭兆榮等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2年第1期

12千

 

8.          

“藝術抑或吉則,這是一個問題——以青海熱貢唐卡為例”

彭兆榮

論文

《西北民族研究》

2013年第2期

9千

 

9.          

“‘中國手藝’之名與實”

彭兆榮

論文

《東南文化》

2013年第1期

9千

 

10.      

“物·非物·物非·格物——作為文化遺產的物質研究”

彭兆榮

論文

《文化遺產》

2013年第2期

8千

 

11.      

“現代旅游景觀中的‘互視結構’”

彭兆榮

論文

《廣東社會科學》

2012年第5期

10千

 

 

 

 

12.      

“藝術、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中操行的體系”

彭兆榮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2年第9期

10千

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6期,轉載內容約6000字﹔全文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12期

13.      

“中國飲食:作為無形遺產的思維表述技藝”

彭兆榮

論文

《民族藝術》

2012年第3期

9千

全文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11期

14.      

人類學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國家重大招標課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開題暨研討會綜述

索南措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2年第4期

8千

 

15.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探索

彭兆榮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3年第4期

9千

 

16.      

“鎖孔”與“貓眼”:文學凝視的知識考古

彭兆榮

論文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

9千

 

17.      

移動正義:客家政治文化結構中的核心價值

彭兆榮

論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9千

 

18.      

好客的東道主:旅游人類學“主-客”范式反思

李春霞

論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12年第5期

8千

 

19.      

我國文化遺產體系的生成養育制度——以三個文化遺產地為例

彭兆榮

論文

《廈門大學學報》

2013年第2期

9千

 

20.      

“人文”、“生態”、“生生”的跨文化闡釋

彭兆榮

論文

《社會科學家》

2013年第2期

9千

 

21.      

中國飲食文化遺產中“品嘗”的人類學解釋

彭兆榮

論文

《百色學院學報》

2013年第2期

9千

 

22.      

“物”與族群形象的建構——從“苗銀”說起

閆玉

論文

《貴州民族研究》

2012年第4期

8千

 

23.      

論遺產的“符號化”

閆玉

論文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8千

 

24.      

歸屬、認同與轉換:對遺產與族群關系的研究

鄭向春

論文

《文化遺產》

2012年第2期

8千

 

25.      

行業信仰、祭祀組織與地方社會——以晚清民國時期四川夾江縣“蔡翁會”為中心的考察

肖坤冰

論文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8千

 

26.      

遺產:歷史表述與歷史記憶

李  菲

論文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12年第6期

11千

 

27.      

理論旅行:本土語境下的非遺闡釋與操作

李  菲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2年第12期

12千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1期摘要轉載

28.      

再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高等教育的使命

徐藝乙

論文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13年第2期

 

 

29.      

族群身體的社會表述——從人類學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許新建

論文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第1期

 

 

30.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

苑  利

論文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12年第3期

 

 

31.      

移民、傳說與族群記憶——民族史視野中的南方族群敘事文化

張先清

論文

《廈門大學學報》

2012年第4期

 

 

32.      

遺產研究:理論視角探索

葛榮玲

論文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12年第1期

8千

 

33.      

NIMBY:當族群遺產遭遇國家與世界

鄭向春

論文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12年第1期

7千

 

34.      

真實性與無形文化遺產

鄭向春

譯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2年第9期

9千

 

35.      

國際遺產研究方法綜述

路  芳

劉劍敏

論文

《貴州社會科學》

2012年1月

9千

2012年2月《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

36.      

澳大利亞國家遺產名錄評估體系方面的特色

路  芳

論文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12年10月

8千

 

37.      

祭火之禮

路  芳

專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

17萬

 

38.      

民族旅游預開發區的文化保護預警研究

肖坤冰

論文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2年第3期

8千

 

39.      

遺產的“文化公權”與“發展私權”之爭論:對遺產運動中的幾組行動主體的權力話語分析

肖坤冰

論文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12年第4期

8千

 

40.      

從“遺產化”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龔  堅

論文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12年第5期

9千

 

41.      

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龔  堅

論文

《高教論壇》2012年第5期

6千

 

42.      

民間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國家化實踐

龔  堅

論文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12年第6期

9千

 

43.      

開創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的中國范式

李  菲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月30日

3千

新華網“新華時政頻道”2月7日、光明網“理論頻道”2月8日轉載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