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1日16:5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總體執行情況:

2011年10月,本項目正式獲得批准。按照研究計劃,本項目到2013年8月主要是進行資料搜集工作,並適當開展一些專題研究。項目目前進展良好,完成了項目申請書中這一時段的任務。

(1)2011年12月17-18日,召開了項目開題論証會,市規劃辦領導、學界同行專家以及全部課題組成員參加。根據學界同行的建議及課題組成員內部討論,確定在2012年主要為項目搜集資料階段,並適當進行一些專題研究。隨后,項目組成員利用各種渠道了搜集了大量美、英、法、中、日等國檔案資料(見本表第二部分),並正在對資料進行整理。

(2)2012年11月15日,項目迎來首次年度檢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領導,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學界同行專家,首師大社科處人員及部分項目組成員參加。課題首席專家徐藍教授簡要匯報了項目自2011年11月立項至2012年10月的進展狀況。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進展良好,超額完成了項目原先規定的年度目標,充分反映了項目組有良好的積累。專家再次肯定了項目的重要意義,並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3)2012年11月18日,項目召開子課題負責人會議,子課題負責人及部分組員參加。首席專家徐藍教授向課題組成員介紹了11月15日課題年度檢查的相關情況。各子課題負責人、項目組成員根據項目計劃和年度檢查情況,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規劃。與會成員還初步討論了編纂重大項目重要組成部分——配套資料集等事宜。

(4)2013年3月25日,項目召開全體成員會議,就階段性計劃安排、如何撰寫《成果要報》、出版中期檢查論文集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5)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完成論文26篇,發表論文17篇(其中期刊論文10篇,輯刊、論文集論文7篇),完成待發表論文9篇,初步完成書稿5部。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大國關系互動與國際格局演變研究

完成論文5篇,發表2篇。書稿1部。成果如下:

論文:

(1)史桂芳:《一次世界大戰前后日本對外擴張與東亞格局之變動——以華盛頓體系為中心的考察》,《世界歷史》,2012年第4期

(2)耿志:《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海軍重拾“兩強標准”探析》,《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2年第2期

(3)徐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歷史教學》,2013年第10期(已經通過審查,待刊)

(4)徐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美和平運動的發展》,《世界歷史》2013年第6期(已經通過審查,待刊)

(5)徐藍:《文明視域下的西歐區域政治、戰爭與國際關系體系的發展》,《文明區劃研究論文集》2013年(已經通過審查,待刊)

書稿:劉作奎:《英國對歐洲大陸外交戰略研究——英國對法戰略(1914—1929)的歷史和政治學考察》

子課題二:雅爾塔體系下東西方的對抗、緩和與兩極格局演變研究

完成論文6篇,發表3篇,書稿1部。成果如下:

論文:

(1)滕帥:《談英國外交檔案對中國冷戰史研究的價值與意義》,《蘭台世界》,2012年第14期

(2)鞠維偉:《二戰后英國的對歐政策與法德和解的緣起》,載《歐洲一體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第182-195頁

(3)滕帥:《英國與1961年柏林牆危機的緩和》,《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4)鞠維偉:《英國對聯邦德國重新武裝的政策初探》,《歷史教學》,2013年第10期(已經通過審查,待刊)

(5)趙學功:《肯尼迪政府對古巴的應急作戰計劃研究》,《歷史研究》(待刊)

(6)趙學功:《中國、美國與奠邊府戰役》,《武漢大學學報》(待刊)

書稿:劉東明:《越南戰爭與大國關系的演變》

子課題三:冷戰時期美國與其主要盟國關系研究

完成論文8篇,發表7篇,書稿1部。成果如下:

論文:

(1)劉作奎:《國際學術界歐洲一體化史研究述評》,載中國歐洲學會歐洲一體化史分會編著:《歐洲一體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7月出版,第3-19頁

(2)王立軍、劉作奎:《歐洲一體化史研究:主要觀點、動向與趨勢——基於歐洲一體化史起點的探討》,載《歐洲一體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第20-42頁

(3)崔丕:《美日對中國研制核武器的認識與對策1959--1969》,《世界歷史》,2013年第2期

(4)姚百慧:《冷戰史研究美國總統檔案資源導論》,載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編:《冷戰國際史研究》第14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5)姚百慧:《淺談美國國務院檔案》,載徐藍主編:《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第3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6)劉東明:《杜魯門政府與法國在印度支那殖民統治的重建(1945—1949)》,《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7)張華:《沒有飛起來的鷹——“天鷹行動”評析》,《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8)姚百慧:《戴高樂、艾森豪威爾與美英法三邊會談(1958-1960》,《歷史教學》,2013年第10期(已經通過審查,待刊)

書稿:姚百慧:《應對戴高樂主義:美國對法國政策研究(1958-1969)》

子課題四:冷戰時期中國大國外交研究

完成論文4篇,發表論文4篇,書稿1部。成果如下:

論文:

(1)史桂芳:《從日本外務省解密檔案看中日關系發展中的“求同存異”》,《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6期

(2)姚百慧:《中法建交談判中關於台灣問題的“三項默契”——<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形成考釋》,《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2期

(3)姚百慧:《“速決為宜”:論中法瑞士建交談判的中國外交》,載《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第2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姚百慧:《<中法建交公報>形成考釋》,《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2期

書稿:史桂芳:《中國的對日戰略與中日關系研究》

子課題五:20世紀大國關系與國際格局在國際組織層面上的互動研究

完成論文3篇,發表1篇,書稿1部。成果如下:

論文:

(1)韓長青:《1946年杜魯門政府對蘇聯聯合國政策的觀察》,徐藍主編:《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第4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韓長青:《中國與1944年國際通商會議》,《歷史教學》,2013年第10期(已經通過審查,待刊)

(3)韓長青:《聯合國軍隊構想的源起及命運:以聯合國憲章第43條為中心的考察》,《世界歷史》2013年第6期(已經通過審查,待刊)

書稿:韓長青:《二戰時期戰后國際和平與安全組織的創建(1939-1946)》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資料搜集及籌建資料庫情況

1.項目組成員利用項目課題組成員所在單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外交部檔案館等地,並通過互聯網與國外圖書館、檔案館聯系,系統搜集了項目所需資料。按照課題組分組情況,這些資料包括如下幾類:

課題組總資料搜集:正在系統調查二十世紀國際格局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的相關檔案、公文及其他文獻資料,初步打算編若干冊資料集。搜集了“英國外交部機密印件”(BDFA)、“英國內閣文件”(CAB)、“美國外交政策文件集”(FRUS)、“日本外交文書”等項目組都需要利用的檔案資料。

子課題一資料搜集情況:搜集了完整的11卷“英國與一戰起源檔案”(DBOW)、64卷“英國外交政策文件 1919-1939”(DBFP)、“德國外交文件”(1918-1945)等資料。

子課題二資料搜集情況:搜集了英國外交部文件(FO)關於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蘇聯相關部分的外交檔案(縮微膠卷)﹔搜集了“英國海外政策文件”(DBPO)、部分蘇聯東歐檔案以及法、德、澳、西、加、意等國外交檔案。

子課題三資料搜集情況:搜集了美國國務院、美國總統、中央情報局、參謀長聯席會議、國家安全委員會等機構的檔案﹔搜集了英國首相文件(丘吉爾、麥克米倫、撒切爾等)、英國漢薩辯論數據庫資料﹔從美國ADD數據庫、DDRS數據庫、DNSA數據庫等中整理了大量與課題相關文件﹔搜集了《アメリカ合衆國対日政策文書集成》。

子課題四資料搜集情況:搜集了中國外交部解密檔案、日本外務省解密檔案,從其他各國外交檔案中提取了部分與中國外交相關的內容。

子課題五資料搜集情況:搜集了台灣“外交部”的檔案資料,搜集了美、英、法、德、加、澳、日、印等國關於聯合國問題的文獻﹔搜集了東盟相關檔案資料﹔搜集了世界貿易組織相關檔案。並赴山西省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地搜集資料。

2.目前正在對於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翻譯,為建立相關基礎資料庫,出版系列資料集作准備﹔並且已經在利用這些資料進行研究。

(二)參加學術會議情況與國內外學術合作情況

課題組成員利用項目經費支持,廣泛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共25次,其中赴海外參會、交流6次,主辦國內學術會議2次。

1.項目組成員赴海外(包括港台)交流情況:

(1)2012年6月14-23日,徐軼杰赴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參加中俄關系二十年學術研討會,提交會議論文“合作、共贏、發展——20年中俄經貿合作的回顧與展望”。

(2)2012年7月20-23日,姚百慧赴日本國士館大學參加國際工作坊:圍繞著“中國”的國際政治史,提交會議論文“《中法建交公報》形成考釋”。

(3)2012年8月4日,韓長青訪問台灣政治大學,與政治學系的相關教師與學生進行了交流。

(4)2012年9月開始,姚百慧作為課題組核心成員參加日本三宅教授的科研項目“中國建國初期的建交外交”。

(5)2012年10月9-10日,韓長青在印度新德裡參加由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和美國威爾遜中心核擴散國際史項目聯合舉辦的“早期核合作與核不擴散:圍繞核歷史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會議報告:Early Years of International Nuclear Cooper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將刊載在將要出版的會議文集中)。韓長青並參加了核擴散國際史項目年度工作組會議,代表中國合作方向項目組報告本年度工作進展及今后研究方案。

(6)2012年10月3-12日梁佔軍赴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麥科文大學訪問交流,商談項目合作事宜。

另外,2012年9月20日,徐藍參加社科院亞太所“新型大國關系與中國崛起學術研討會”,作“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的發言。

2.主辦會議情況:

(1)2011年11月主辦中國歐洲學會歐洲一體化史分會年會(2011年)曁學術研討會,參加會議的學者提交的論文,對本課題的研究有很好的啟發。

(2)2013年3月,主辦第二屆國際關系史青年論壇,論壇主題為“20世紀的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研究”。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自項目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以下僅舉7篇成果,並簡介其內容。

代表成果之一:史桂芳《一次大戰前后日本對外擴張與東亞格局之變動——以華盛頓體系為中心的考察》(《世界歷史》2012年第4期)

該文以一戰前后日本對外政策為主要內容、以華盛頓體系為核心,利用日本外交檔案、中日兩國的基本史料等,研究華盛頓體系下日本擴張戰略與西方列強遠東政策的關系,揭示日本與西方列強對一戰后所構建的以華盛頓體系為代表的亞太地區新秩序的不同看法,以及日本在華盛頓體系的框架下,既通過與列強的“協調”以求得利益最大化,又不斷尋找機會突破該體系的限制,企圖建立由日本主導的東亞新秩序的外交戰略,並指出日本通過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徹底告別了華盛頓體系,並通過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實施其設想的東亞新秩序。

代表成果之二:耿志《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海軍重拾“兩強標准”探析》(《歷史教學》2012年第2期)

該文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在其海軍建設方面的力量標准的變化——從放棄傳統的海軍“兩強標准”,到20世紀30年代由於國際形勢的不斷惡化而希望重新實行新的“兩強標准”,再到內閣僅決定實施低於“兩強標准”的“DRC標准”,英國重拾傳統“兩強標准”失敗——這一過程的深入考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20世紀上半期國際格局的一個重要變化,即英國的海上霸權時代已一去難返。

代表性成果之三:鞠維偉《二戰后英國的對歐政策與法德和解的緣起》(載《歐洲一體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第182-195頁)

該文在利用英美相關檔案文獻的基礎上,考察了二戰末期至戰后初期,英國在處置德國問題上與法國、美國、蘇聯等國的關系。重點從英國在二戰結束前后對戰后國際秩序的設想、英法對德政策的差異、美蘇為主導德國而競爭的國際背景、英法間的外交互動等層面來論述英國戰后初期的對歐政策特別是對戰后德國的政策,以及英國政策對法國最終選擇與德國和解的道路所產生影響和作用。二戰結束前后英國出於自身利益以及對大國關系格局的考慮,極力拉攏法國進入戰后對德管制的體系,同時為了防止法國戰后對德國的復仇,力促法國不要在戰后過分削弱德國,堅決反對法國將魯爾-萊茵蘭地區從德國分裂出去的計劃。

代表成果之四:史桂芳《從外務省解密檔案看中日關系發展中的“求同存異”》(《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心《中國現代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該文利用日本外務省亞洲局中國課解密的相關檔案,闡述中日兩國在恢復邦交正常化談判過程中,是如何“求大同、存小異”,建立官方關系的。通過對中國政府在對日關系上從“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民間外交”使中日關系達到了准官方的水平,到中日兩國如何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基礎上進行邦交正常化的談判並最終建立了官方外交關系的闡述,說明“求同存異”原則在極難處理的中日關系上的重要性,並期待通過回顧中日兩國政府妥善應對分歧、克服困難的歷史,對兩國今后全面建設戰略互惠關系有所啟示。

代表成果之五:姚百慧《中法建交談判中關於台灣問題的“三項默契”——<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形成考釋》(《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2期)

該文通過對中國與法國建交過程中的《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形成的歷史考察,即中法兩國如何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解決兩國建交中的台灣問題的闡述,說明了“求同存異”原則在處理復雜的大國關系中的重要性。認為1963年法國前總理富爾的中國之行是中法建交中的關鍵階段,而定稿於11月2日的《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又是富爾訪華最終取得成功的基礎。中方在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兩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先后提出了“有步驟建交”方案、“直接建交”方案,最終在三項默契基礎上同富爾達成了一致。中方把最終形成的默契以文本形式交給富爾,這就是《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總的看來,該要點是中法平等協商的結果,也是雙方求同存異的結果,並未全面解決中法之間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該成果首次利用中、法兩國的檔案資料,系統勾勒了富爾訪華期間中法談判尤其是《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的形成經過,既有學術價值,也可駁斥法國稱的中法建交“無條件說”。

代表性成果之六:崔丕《美日對中國研制核武器的認識與對策(1959—1969)》(《世界歷史》2013年第2期)

該文依據近年來美日兩國政府的解密檔案,探討美日對中國研制核武器的認識與對策。20世紀60年代,中國研制核武器的進程引起美日兩國的高度關注。美日兩國對中國研制核武器進程認識的根本特點,是低估中國的核科學技術水平和中國擁有核武器在軍事戰略領域的意義,強調中國研制核武器對亞洲非共產黨國家的政治心理影響。在美日兩國謀劃遏制中國政策的過程中,美國放棄了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摧毀中國核設施、美蘇聯合清除中國核能力、向日本轉讓核武器等種種構想,轉而承諾向日本提供核保護和宇宙空間技術援助。日本政府則自覺選擇了依賴美國核保護和美日宇宙空間技術合作的戰略方針,同中國進行對抗與競爭。這種態勢乃是美日關系和亞洲冷戰進程中出現的新特征。

代表性成果之七:姚百慧:《<中法建交公報>形成考釋》(《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963年底至1964年初,中法兩國代表在瑞士伯爾尼進行了建交談判。瑞士談判主要是商談兩國建交的具體形式、建交公報的措辭、發表公報的時間、確認談判結果等內容,其中建交公報的措辭是談判的重點。圍繞是否要在公報中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一句,中法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中方擬定了互換照會、發表聯合公報、分別發表公報、發表公報加中方解釋四種方案,最終與法方就最后一種方案達成一致。瑞士談判是富爾訪華北京會談的繼續,后者已經解決了兩國建交中的原則問題。中方雖然在建交方案、公報措辭等方面對法方讓步,但反對“兩個中國”的堅定立場並未動搖。中法建交雖並無“先決條件”,但這並不說明法國不承擔任何義務,法國所要承擔的,正是富爾同周恩來所達成的“三項默契”。

上述成果或在在學術理論和學術觀點上做了新的闡述,或通過歷史考察得出對現實的啟示,或在研究方法、研究資料方面有所創新,因此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其中5篇成果發表在國內權威期刊,1篇論文即史桂芳《從外務省解密檔案看中日關系發展中的“求同存異”》(《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6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心《中國現代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一)《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已經報送3份簡報。

(1)2011年12月28日,報送第1期《工作簡報》,主要匯報了2011年12月17-18日項目開題及內部討論情況。

(2)2012年11月19日,報送第2期《工作簡報》,主要匯報了2012年9月20日,本項目首席專家、首都師范大學徐藍教授應邀出席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主辦的“‘新型大國關系與中國崛起’學術研討會”的發言內容“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的幾點思考”,受到與會專家的重視,並希望作為“成果要報”上報。

(3)2012年11月30日,報送第3期《工作簡報》,主要匯報了2012年11月15日項目年度檢查和同月18日項目組成員會議情況。

(二)成果宣介情況

1.在《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開設了宣傳欄。

2.在重要史學刊物《歷史教學》宣傳組稿,集中發表項目成果4篇,已經通過審稿,即將在2013年10月刊出。

3.報送了兩篇《成果要報》:

(1)2013年1月,報送《冷靜、現實地看待中國的周邊形勢,積極尋求和平、共贏的解決辦法——對當前我國面臨的重大外部問題的歷史考察和對策建議》

(2)2013年6月,報送《在處理釣魚島爭端時要高度重視美國的因素》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從日本外務省解密檔案看中日關系發展中的“求同存異”

史桂芳

論文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6期

12000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心《中國現代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2

中法建交談判中關於台灣問題的“三項默契”——《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形成考釋

姚百慧

論文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2期

14000

 

3

談英國外交檔案對中國冷戰史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滕帥

論文

《蘭台世界》,2012年第14期

3000

 

4

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海軍重拾“兩強標准”探析

耿志

論文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2年第2期

8000

 

5

一次世界大戰前后日本對外擴張與東亞格局之變動——以華盛頓體系為中心的考察

史桂芳

論文

《世界歷史》,2012年第4期

12000

 

6

杜魯門政府與法國在印度支那殖民統治的重建(1945—1949)

劉東明

論文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10000

 

7

二戰后英國的對歐政策與法德和解的緣起

鞠維偉

論文

載中國歐洲學會歐洲一體化史分會編《歐洲一體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14000

 

8

國際學術界歐洲一體化史研究述評

劉作奎

論文

載中國歐洲學會歐洲一體化史分會編《歐洲一體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17000

 

9

歐洲一體化史研究:主要觀點、動向與趨勢——基於歐洲一體化史起點的探討

王立軍、劉作奎

論文

載中國歐洲學會歐洲一體化史分會編《歐洲一體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23000

 

10

“速決為宜”:論中法瑞士建交談判的中國外交

姚百慧

論文

載徐藍主編:《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第2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6000

 

11

冷戰史研究美國總統檔案資源導論

姚百慧

論文

載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編:《冷戰國際史研究》第14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28000

 

12

英國與1961年柏林牆危機的緩和

滕帥

論文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10000

 

13

《中法建交公報》形成考釋

姚百慧

論文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1000

 

14

美日對中國研制核武器的認識與對策(1959—1969)

崔丕

論文

《世界歷史》,2013年第2期

22000

 

15

沒有飛起來的鷹——“天鷹行動”評析

張華

論文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11000

 

16

淺談美國國務院檔案

姚百慧

論文

徐藍主編:《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第3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7000

 

17

1946年杜魯門政府對蘇聯聯合國政策的觀察

韓長青

論文

徐藍主編:《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第4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15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