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與產業創新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1日16:4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與產業創新研究”屬於基礎研究類項目,研究年限為五年:2012年1月——2016年12月。到目前為止已經開展研究工作1年半。整體研究工作進展順利,研究成果已經超過預期計劃。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1、按計劃召開了研究項目開題論証會,聽取了專家建議,近一步完善了研究內容體系,突出重點

2011年12月1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與產業創新研究》(項目批准號﹔11&ZD140)開題會及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會議。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和北京工業大學的領導出席了會議,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了會議。會后,提交了《工作簡報》。

2、完成了年度檢查工作,開展了二次內部研討會

2012年11月9日,北京工業大學開展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140)“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與產業創新”年度檢查。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北京工業大學科技處領導、相關領域專家和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檢查匯報會。會議由北京市社科規劃辦李建平副主任主持,項目首席專家黃魯成教授進行了年度研究工作匯報。

2012年6月1日,課題組召開了第一次研究工作進展研討會,2012年9月28日,課題組召開了第二次研究工作進展研討會。研究工作進展研討會上,各課題組負責人,介紹了研究工作進展,並就研究工作難點及如何解決難點進行了討論。

3)各個課題組研究工作進展有序,研究工作按計劃進行。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之一是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FAET)研究,完成了新興技術理論方法、產業創新方法的研究,發表了“新興產業研究方法論論綱”、“論技術發展中創新與優化的關系”、“專利信息的技術功效與應用圖挖掘研究”、“基於震級法的新興技術經濟效應評估框架研究”、“面向主題的專利分析系統”等論文。

子課題之二是FAET在新興技術發展中的應用研究,發表了“基於共現網絡的核心技術領域識別研究”、“基於專利共詞分析的RFID領域技術主題研究”、“Using the Network Link Data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Cloud Computing”、“Status and Prospect on Converg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 management Perspective”、“基於專利引用的碳捕獲與封存發展過程分析”、“全球RFID技術專利計量分析”、“Analysis on the solar cell technology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e patent data”、“基於專利引用的技術軌道動態分析——以太陽能電池為例”等。

子課題之三是FAET在科技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這部分研究內容根據專家建議,未作重點研究,而是探討了外國政府創新管理新趨勢及對我國科技管理的借鑒。

子課題之四和之五都是圍繞新興產業展開的研究,前者是產業創新研究,后者是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關於產業創新研究方面,初步闡述了新興產業形成路徑及規律﹔在新興產業發展研究方面,提出產業共性技術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構想,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指標與標准。發表的主要論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統一評價指標與標准建議”、“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選擇模型及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特性評價指標與標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局性評價指標及標准”、“Research on Risk Assess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Gray Clustering”、“基於專利的北京動漫游戲產業現狀與對策研究”、“Selection of Beijing’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Weaver-Thomas Model”等。並正式出版了《新興技術與產業創新研究》(論文集)。另,有一名博士生畢業,其輪文題目是“新興產業形成路徑研究”。參與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研究,負責“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研究,該成果由《科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該成果得到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高度評價。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2011年12月1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與產業創新研究》(項目批准號﹔11&ZD140)開題會及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會議。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和北京工業大學的領導出席了會議,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一致認為該項目立意高遠,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研究內容豐富、系統性強、具有前瞻性和明顯特色,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學,研究隊伍強大強,研究基礎扎實,相信研究工作能夠取得預期成果。同時,專家也一致認為應當適當縮小“研究面”、“研究范圍”、“收縮研究重點”等建議。

2)2012年1月15日,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140)“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與產業創新”,課題組主辦了“第三屆中國技術未來分析論壇—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研究”會議,會議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工業大學黃魯成教授主持。科技部劉敏副司長、航天科工集團符志民部長、清華大學吳貴生教授、大連理工大學丁堃教授以及重大項目研究團隊黃魯成教授、張永安教授、翟東升教授、吳菲菲副教授、婁岩副教授、苗紅副教授、任海英副教授、曾詩紅副教授先后在大會上作報告。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和博士生碩士生百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100余篇,論文主題涉及新興技術、產業產新、技術創新等。會后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新興技術與產業創新研究》

3)2012年11月9日,北京工業大學開展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140)“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與產業創新”年度檢查。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北京工業大學科技處領導、相關領域專家和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檢查匯報會。會議由北京市社科規劃辦李建平副主任主持,項目首席專家黃魯成教授進行了年度研究工作匯報。

4)2013年7月6日,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140)支持下,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中國技術經濟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技術未來分析論壇——技術預測與產業創新研究”在北京工業大學大建國飯店召開,“論壇”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黃魯成教授主持。

來自武漢大學、吉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學者,來自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中機生產力促進中心、天津科學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專家,來自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微電子、哈爾濱行健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億維訊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專家和北京工業大學經管學院師生共130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預測與評價研究所王革所長、武漢大學邱均平教授、電子科技大學銀路教授、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余江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裘江南教授、中機生產力促進中心系統分析研究所葉猛所長、北方微電子公司紀安寬副總裁、哈爾濱行健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王霞副總經理、天津市科學學研究所李曉鋒專家以及北京工業大學經管學院黃魯成教授、翟東升教授、吳菲菲副教授、任海英副教授分別作了大會報告。

本次會議主題圍繞技術預測與產業創新展開,具體議題包括技術預測理論方法與我國實踐研究、基於專利與文獻分析的技術預見(預測)研究、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估、生物醫藥產業專利質量評估、用戶體驗與技術創新評價、技術路線圖與科技型企業發展戰略、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演化研究、特定產業發展前景展望與產業政策研究等。

5)參加全國學術會議並作大會報告。首席專家黃魯成教授應邀先后為第九屆中國技術管理論壇(報告題目——產業創新研究論綱)、2012全國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暨科技大會(報告題目——技術未來分析與產業創新研究方法)、2012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會(報告題目——戰略新興產業與產業技術基礎)、2012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年會(報告題目——面向企業的技術未來分析)、參加首屆中國管理科學論壇(澳門)(客觀分析方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

6)博士生王亢抗、成雨、王凱、黃斌參加全國學術會議:

2013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echnology Transfer,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pril 11-12, 2013. 北京)﹔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 Pacific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January 20-22, 2013. 台北)﹔第七屆(2012)中國管理學年會,2012年10月13日-14日,天津)

7)根據研究需要,發放問卷1千余份﹔回收400余份。由於未作國外調研預算,所以未進行國外調研。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1)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指標及標准,“關於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統一評價指標及標准的建議”,其核心內容: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屬性與根本特征出發,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指標及標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屬性是:它以新(興)技術為基礎,是科學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它以追求良好綜合效益為目標。因此,“評價指標及標准”應包括產業技術性指標及標准、產業效益性指標及標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根本特征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具有一些“內在要求”:成長性要求——從新興產業逐漸成長為支柱產業﹔全局性要求——能對整個經濟產生廣闊與深遠的影響。因此,“評價指標及標准”還應包括產業成長性評價指標及標准、產業全局性評價指標及標准。

上述評價指標及標准對於保証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穩定、持續、協調發展,缺一不可:“產業技術性評價指標及標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興”要求,反映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基礎狀態,決定著產業競爭力的持續性﹔“產業成長性評價指標及標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部協調性的要求,反映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體量擴張和機能完善程度﹔“產業全局性評價指標及標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戰略”的要求,反映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的實際推動作用﹔“產業效益性評價指標及標准”是資源約束和環境約束的要求,反映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最終效果。該文被中宣部規劃辦《成果要報》(2012年第2期)刊發。該文首次闡述了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指標與標准的根據、“指標與標准”的構成以及指標與標准的實施建議。工信部領導閱讀此文后,調閱了詳細研究成果。《光明日報》、《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國研網》、《千龍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介紹或轉載了相關成果。

2)針對新興產業研究剛剛興起,缺少系統、科學的方法論體系,缺乏綜合、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現實,提出了有效、深入研究新興產業及產業創新研究方法論,方法論構成包括:本文主要從研究內容、理論基礎、研究方法與分析工具等方面對新興產業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探討,建立了新興產業研究方法論的邏輯結構——一是確立研究什麼(內容)——方法論中的“主要任務”﹔二是以什麼理論為基礎開展研究——“解決問題的總指引”和“原理”﹔三是怎樣研究。並在分析目前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論述了新興產業研究方法論中應強化的幾個方面工作:關於客觀方法的應用問題、歷史文檔與數據庫資源問題、現代分析工具的應用問題、方法及工具的選擇與組合問題。相關成果發表在管理學界A類期刊《科學學研究》上,並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該研究成果分析目前該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新興產業研究內容與理論基礎、新興產業研究方法與分析工具,提出要重視歷史文檔與網絡信息資源的應用,要強化現代分析工具的應用,重視各類方法、工具及其組合應用。該研究成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產業創新研究奠定了理論與方法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國家A級學報發表論文)。

3) 提出了借鑒國外創新管理的建議: 一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制定和採取了諸多舉措,這些創新舉措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不同計劃項目、政策措施效應和效率的科學評價還顯不足,創新舉措的調整還缺少來自評價反饋的支撐。因此,建議在創新管理評價的理論方法上開展研究,探討建立創新管理評價的制度和實施議程。二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和不斷完善,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保障。建議在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時,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如何確立跨部門的國家創新體系﹔如何在全球范圍內獲取和使用創新資源:如何實現國家創新體系與國家創業體系對接﹔如何激勵企業參與公共部門創新和應對社會挑戰的創新等。三是借鑒“創新伙伴”模式,完善“官產學研”推動創新。在制度設計上,“創新伙伴”比“官產學研”更具有剛性和約束力﹔在利益分配上更具有激勵作用﹔在實操上更具有可行性。因此,建議深入研究“創新伙伴”模式的可行性,並探討如何實施。四是完善科技規劃、計劃方法。一方面要依靠科技界、產業界和政府管理部門的專家智慧﹔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在科技發展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日益增長的環境下,應研究技術未來分析客觀方法的特點、應用條件,探索用客觀分析方法輔助科技決策,主要包括科技戰略規劃、科技項目評審和績效評價。

4)研究提出了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四種共性技術創新模式:有效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模式應具有以下特征: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主體與目標定位准確﹔具有穩定充足的創新資源投入﹔具有兼顧風險和利益的運行機制﹔具有反映產業需求的立項及績效評估過程。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四種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運行模式。

第一種是實體國家隊模式,其運行機制是:創新主體由國家級院所、中心、國家實驗室構成,或新建國家級院構成﹔目標定位是通過基礎研究、早期應用研究,提供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共性技術,特別是環境、安全、能源等領域內高風險、戰略性的共性技術﹔創新資源全部來自中央政府﹔政府組織學界、研究機構和產業界專家確立研發項目﹔創新主體獨立從事研發活動,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獲得的知識產權屬於國家和創新主體共有。第二種是虛擬國家隊模式,其運行機制是:創新主體由協調管理方(不提供科技經費的政府管理部門)、出資方(提供科技經費的政府部門)、研發方(國家“中心”與實驗室、研發機構、高校)構成﹔目標定位是以提供產業間基礎性、前沿性共性技術(如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納米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和相關服務﹔研發經費由出資方提供﹔出資方與研發方共同確立研發項目﹔研發方獨立從事研發活動,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獲得的知識產權屬於國家和研發方共有﹔虛擬國家隊是臨時共同體,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項目研發完成后,“臨時共同體”解散。第三種是創新伙伴模式,其運行機制是:創新主體由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高校)等單位構成,政府有關部門作為“伙伴”之一,不再發揮主導作用﹔2)目標定位是提供產業內共性技術(關鍵工藝和產品核心技術),為產業內不同行業的發展提供共同基礎和條件﹔“創新伙伴”充分發揮參與者的各自優勢,在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實現各自利益﹔實施“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伙伴各方共同確立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項目時,按照各方提供創新資源的多少,決定其在創新立項中作用的大小﹔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獲得的知識產權屬於伙伴各方共有。第四種是創新聯盟模式,其運行機制是:創新主體以企業為主,吸收大學、科研機構等參加﹔提供產業共性技術是聯盟的主要任務之一,其目標定位是提供行業內基礎技術、產品關鍵與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創新經費主要由聯盟各方提供,政府對聯盟的作用僅限於政策引導、倡導,以及有限的資源支持﹔研發項目由“聯盟”獨立確定,或者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獲得的知識產權屬於聯盟所有。

5)提出了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協同演化的四階段:由於新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受到產業環境以及企業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影響,而新興技術的演進會影響新興產業及其企業的發展狀況,所以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的演化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交織在一起的。

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的演化動力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擴散,需求空間及結構的變化,技術鏈上各環節的價值再分布,技術軌道與標准的轉化等方面相互促進和制約的,進而影響兩者的協同演化進程。以知識的角度看,新興產業的發展受到技術知識的動態制約,新興技術的演化空間也要受到產業知識空間的動態制約。從需求的角度來說,新興技術的演化可以激發產業的需求空間,從而拉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新興產業的需求環境也會對新興技術的演化產生影響,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影響新產品的商業化速度。新興技術鏈上的價值分布狀態會導致產業資源的動態整合,從而影響新興產業的發展,而新興產業內的競爭環境會造成技術鏈上創新資源的再調整,引起技術鏈上不同環節的價值再分布。新興技術的技術范式會影響產業技術軌道,進而影響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速度,而新興產業通過市場來動態選擇技術標准,又影響了新興技術的演化方向和創新速度。

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的協同演化過程在邏輯上可分為四個階段:初步協同階段,強化協同階段,深度協同階段,分化協同階段。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演化動力的交織程度在各個階段有一定的差異,當演化動力的交織程度比較深的時候,政策制定者就需要格外注意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間的交互影響,綜合考慮並制定相互配套的政策。

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協同演化過程中的某些階段可能會由於演化動力的自我衰減而逐漸停滯,也可能會因演化動力不斷強化而快速演進,甚至可能會出現演化階段的倒退、往復。政策制定者要注意識別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各個協同演化階段的往復趨勢,缺乏前瞻性的政策有可能導致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演進過程的停滯或失衡,當已經出現協同演化階段的往復時,要及時調整能夠適應新階段的配套政策。政府在制定關於促進新興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時,需要注意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間的這種交互影響,因為二者演化動力之間的正、負反饋效應有可能削弱政策本應發揮的作用,甚至可能會產生有悖於政策制定者初衷的效果,在通過政府採購來擴大需求空間以拉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調整需求的結構方面,因為畸形的需求結構可能會導致企業的病態集群,如果需求結構不合理,企業用於生產活動的資源易於出現結構上的失調,那麼此時需求空間越大,對新興產業發展的危害反而越大﹔在主導整合新興技術創新資源以推動突破性技術創新的同時,必須及時制定配套政策以調整市場競爭環境,避免新興技術鏈上價值分布的過度失衡,以促進新興技術的協調演進,增強新興產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與市場和企業共同選擇產業技術標准時,也要考慮該新興產業的網絡效應,因為網絡效應越強,技術鎖定效應往往也越強,單一的產業技術標准可能反而會阻礙新興技術創新,最終可能導致社會整體福利的下降。

6)提出了基於模糊德爾菲法和粗糙集的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選擇模型——利用模糊德爾菲法獲取系統的評價指標,然后利用粗糙集對評價指標進行約簡並確定約簡后的評價指標權重。最后,結合情景分析對技術進行綜合評價,以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的儲能技術選擇為例,運用該模型對能應用於新能源並網發電的儲能技術進行了評價分析,實証分析結果表明,該模型具有較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國家A級學報發表論文)

7) 首次將衡量地震強度的麥加利等級引入新興技術經濟效應評估中,提出了新興技術經濟效應評估等級量表,將震級原理應用於經濟體系中,構建了用於評估經濟體系中新興技術經濟效應的理論框架,解決了新興技術經濟效應評估中的量化描述問題。

8)在“把握新興技術發展趨勢研究(發展方向、研究熱點、成熟度、技術機會)﹔如何應用技術未來分析方法和科學知識轉移規律,探索新興技術應用領域演化機理與過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析方法,諸如“技術發展趨勢分析方法”、“技術路徑與軌道分析分析方法”、“技術前沿分析方法”、“技術研發熱點分析方法”、“技術空白點分析方法”。其相關成果已經應服務於企業技術創新,並得到了國際知名企業——海爾的好評。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報送《成果要報》兩篇稿件(“關於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統一評價指標及標准的建議”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應當優先”),“關於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統一評價指標及標准的建議”被《成果要報》採用后,《光明日報》、《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國研網》、《千龍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介紹或轉載了相關成果。

報送《工作簡報》稿件一份,刊發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 參與《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2013)》研究工作,具體負責“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其成果在1月3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播出了溫總理一邊手撫《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2013)》,一邊對大家說:“過去十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和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中央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工作的參謀助手,很好地履行了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他最后在《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2013)》封面上親筆簽名。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關於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統一評價指標及標准的建議

黃魯成

論文

《成果要報》

2012年第2期

約5千字

《光明日報》、《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千龍網》、《國研網》轉載並介紹成果

2

新興技術與產業創新研究

黃魯成等

論文集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2年4月

25萬字

 

3

新興產業研究方法論論綱

黃魯成等

論文

科學學研究

2013.1

約9千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

管理學A類期刊

CSSCI檢索

4

基於專利分析的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與對策研究

黃魯成,成雨,吳菲菲,苗紅,婁岩

論文

情報雜志

2012,05:1-6+11

約6千

CSSCI檢索

5

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特性評價指標與標准

黃魯成,王亢抗,吳菲菲,苗紅,婁岩

論文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07:103-108

約5千

CSSCI檢索

6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應評價指標及標准

黃魯成,羅曉梅,苗紅,吳菲菲,婁岩

論文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4:136-139.

約3千

CSSCI檢索

7

從專利分析看北京環保產業發展

黃魯成,王龍飛吳菲菲

論文

環境保護2013,02:55-58

約3千

CSSCI檢索

8

基於專利的北京生物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黃魯成,羅曉梅,吳菲菲,苗紅,婁岩

論文

情報雜志2013,02:72-78.

約6千

CSSCI檢索

9

基於專利的北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SWOT分析

黃魯成,王亢抗,吳菲菲,婁岩,苗紅

論文

中國科技論壇2013,01:106-112.

約6千

CSSCI檢索

10

基於專利引用的技術軌道動態分析——以太陽能電池為例

黃魯成,石媛嫄,吳菲菲

 

論文

科學學研究

2013,03:358-367.

約9千

CSSCI檢索

管理學A類期刊

11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局性評價指標及標准

黃魯成,張靜,吳菲菲,苗紅,婁岩,羅曉梅

論文

統計與決策2013,05:34-37.

約3千

CSSCI檢索

12

新興產業研究方法論論綱

黃魯成,王亢抗,吳菲菲,苗紅,婁岩,羅曉梅,王凱,喬錚

論文

科學學研究

2013,01:13-21.

約8千

CSSCI檢索

管理學A類期刊

13

專利信息的技術功效與應用圖挖掘研究

翟東升,陳晨,張杰,黃魯成,阮平南

論文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2,Z1:96-102.

約6千

 

14

基於產品評論挖掘的競爭產品優勢分析

翟東升,徐穎,黃魯成,趙京

 

論文

情報雜志2013,02:45-51+66.

約7千

CSSCI檢索

15

面向主題的專利分析系統

翟東升,袁昕

論文

情報雜志2012,06:168-172.

約4千

CSSCI檢索

16

基於MapReduce構建專利技術功效圖的研究

翟東升,蔡萬江,陳晨,黃魯成,趙京

論文

情報雜志2013,06:29-33+46.

約5千

CSSCI檢索

17

基於共現網絡的核心技術領域識別研究

張杰,劉粉香,翟東升,黃魯成

論文

情報雜志2012,11:35-39

約4千

CSSCI檢索

18

全球RFID技術專利計量分析

張杰,劉美佳,翟東升,黃魯成,趙京

論文

情報雜志2013,01:21-26

約5千

CSSCI檢索

19

基於專利交叉影響法的NBIC會聚趨勢研究

苗紅,秦立芳,黃魯成,吳菲菲

 

論文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3

 

CSSCI檢索

20

基於專利引用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發展研究

苗紅,張偉,黃魯成

 

論文

情報雜志2013,01:27-32

約5千

CSSCI檢索

21

技術管理視角下的會聚技術研究綜述

苗紅,秦立芳,黃魯成

 

論文

科技管理研究2013,07:228-233

約5千

 

22

基於震級法的新興技術經濟效應評估框架研究

吳菲菲,封紅麗,黃魯成

論文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03:94-101.

約7千

CSSCI檢索

23

基於震級法的新興技術經濟效應評估實証分析

吳菲菲,封紅麗,黃魯成

論文

軟科學

2012,06:16-20.

約4千

CSSCI檢索

24

基於專利分析的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對策研究

婁岩,劉燕玲,黃魯成

論文

科技管理研究2012,09:39-43.

 

約4千

 

25

基於專利分析的北京新材料產業對策研究

婁岩,紀玉環,黃魯成

論文

中國經貿導刊2013,06:51-53

約2千

 

26

論技術發展中創新與優化的關系

任海英

論文

科學學研究2012,06:930-935.

約5千

管理學A類期刊

CSSCI檢索

27

基於系統動力學的新興技術產業化策略研究

任海英,程善寶,黃魯成

論文

科研管理2013,05:21-31

約1萬

管理學A類期刊

CSSCI檢索

28

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選擇模型及應用

李欣,黃魯成,吳菲菲

論文

系統管理學報  2012,05:634-641.

約7千

管理學A類期刊

29

基於KMV模型的制造業上市公司信用風險評價研究

曾詩鴻

王芳

論文

預測

2013,02:60-63+69

約4千字

管理學A類期刊

CSSCI檢索

30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research based on patent information

Huang, Lucheng

Wang, Ning

論文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v 185 LNEE, p 167-180, 2013

約7千字

EI檢索

31

An integration method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Lou, Yan

Zhou, Chan; Huang, Lucheng

論文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 7, n 23, p 788-798, December 2012

約6千字

EI檢索

32

Analysis on the solar cell technology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e patent data

Huang, Lucheng

Shi, Yuanyuan; Wu, Feifei

論文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 7, n 19, p 381-389, 2012

 

約5千字

EI檢索

33

SWOT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Beijing, China using patent data

 

Huang, Lucheng

Wang, Kangkang; Wu, Feifei

論文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 7333 LNCS, n PART 1, p 447-461, 2012,

約6千字

EI檢索

34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Based on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Song Yantao; Li Yan; Huang Lucheng

 

論文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ICASS 2013), VOL 3 : 313-318

約3千字

ISTP檢索

35

The Research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Standard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uang Lu-cheng; Qiao Zheng; Wu Fei-fei;

 

論文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p 977-982, 2012

 

約7千字

ISTP檢索

36

SWOT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Beijing, China Using Patent Data

Huang, Lucheng; Wang, Kangkang; Wu, Feifei.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7333 : 447-461 ,2012

 

ISTP檢索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