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1日16:3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1、安徽師范大學召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座談會

2011年11月8日下午,我校2011年度人文社科重大項目申報工作座談會在花津校區行政樓第二會議室召開。校黨委書記顧家山、副校長王紹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會評專家陶富源教授、王世華教授出席會議。黨委宣傳部、研究生學院、科研處部門相關領導,文科學院院長、科研院長、學科帶頭人,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申報負責人及部分課題組成員與會。座談會由副校長王紹武主持。

座談會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首席專家、歷史與社會學院周曉光教授代表課題組對項目選題的源起、申報的思路、標書的修改、答辯的技巧作了介紹,他在總結申報經驗與體會時談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的申報成功來之不易,是學校高度重視與集體努力的結果,是課題組積極申報選題、認真組建團隊、加強學術交流和潛心研究積累的結果。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課題《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研究》入圍答辯項目首席專家、教育科學學院周興國教授代表課題組在發言中認為,重大課題的選題與申報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備、堅實的學術積累、過硬的學術團隊和鮮明的研究特色,今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課題的申報為課題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今后還將繼續關注高端項目的申報。王世華教授、王守恆教授、葛明貴教授作為以上兩個課題組成員代表在發言中感慨萬端的暢談了重大項目申報過程中的得失經驗、感人細節和策略建議,由衷的表達了高級別重大科研項目對我校發展的重要性和其競爭的殘酷性。文學院院長丁放教授等在座談交流中談及了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申報的准備、思路與想法。

顧家山在講話中指出,我校能夠首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是學校的榮譽,是學校影響力的體現,是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的起點。座談會召開的非常及時和必要,是總結會、動員會,又是祝賀會。他指出,在明確學校十二五發展任務的基礎上,我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要找准歷史方位,明晰發展定位,深化理性思考,理應有所作為。今后的發展中應重點在質量上下功夫,突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強化創新學術團隊培育,以爭取高層次科研項目為目標,積極參與研究解決國家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現實與理論問題。講話中,他還強調,今后的科研工作還應該注重學術創新和社會影響,注重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注重學術問題的梳理和聚焦﹔應該通過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廣泛吸納人才、培養青年人才,應該不斷提煉和總結出行之有效的學術團隊運作機制,為學校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學術創新團隊。

王紹武在總結發言中要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承擔課題組,要精心組織,科學分工,周密安排,加強交流,堅持質量,確保研究任務實現,拿出有標志性的優秀成果,提高學術研究的美譽度。通過項目的實施,實現出精品、出經驗、出示范三個目標。各學科帶頭人,要瞄准需求,精心謀劃,培養團隊,打好基礎,增強所在學科實力。科研處要全力以赴,周到服務,努力完成十二五時期學校科研總體發展目標任務。

2、《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召開項目啟動會

(1)《安徽日報》報道: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課題啟動”

2011年12月3日,由安徽師范大學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正式啟動。本次課題研究將立足於徽州地域社會,通過徽州家譜這一具有廣泛意義的重要載體,將歷史文獻解讀與經濟史、社會史及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對徽州社會的歷史變遷進行細致的考察和研究,呈現徽州社會千年演進的歷史,揭示其內在的特質及發展規律。整個課題項目研究分為主體工程和基礎工程兩部分。基礎工程包括“徽州家譜譜序選編”、“徽州家譜資料類編”、“徽州家譜編年”和“徽州家譜敘錄”四類資料的整理,主體工程由“宋元明清徽州社會與徽州家譜編修”、“宋元明清徽州家譜的歷史演進”、“千年徽州家譜與徽州基層社會秩序”三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部分組成。整個課題研究預計在5年內完成。(記者:沈宮石)(注:2011年12月19日《文摘周刊》第三版轉載)

(2)安徽師范大學校園網報道:我校舉行《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項目開題報告會

2011年12月3日,我校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啟動暨開題報告會在蕪湖鐵山賓館召開。

副校長王紹武教授,副校長李琳琦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瞿林東教授,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欒成顯研究員,校黨委宣傳部、科研處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安徽日報》蕪湖記者站負責人,以及來自復旦大學、江蘇省社科院、江南大學、安徽大學、池州學院、黃山學院、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和安師大等高校及科研單位的全體課題組成員共30余人出席了會議。

上午的會議由項目首席專家、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周曉光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層次最高、資助力度最大、權威性最強的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的立項填補了安師大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上的空白,是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王紹武對項目的獲得表示祝賀,對相關單位、校外專家給予項目申報的熱忱相助和課題組在項目申報過程中的艱辛努力表示感謝,並就項目的實施提出了幾點建議,他希望此項目能夠出精品、出經驗、出示范。校科研處副處長史鐵杰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政策性規定進行了詳細解讀。瞿林東教授結合自己主持重大項目的經驗和體會對項目實施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意見,要求課題組同志必須“協作攻關,嚴謹創新”。周曉光教授介紹了項目管理的相關規定。歷社學院副院長、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徐彬教授介紹了項目申報及研究目標等相關問題。隨后,課題組成員就如何進一步優化項目設計及回應評審專家提出的建議等問題展開熱烈研討。

下午的會議由項目子課題負責人、皖江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世華教授主持。欒成顯研究員首先就中國家譜研究的意義、現狀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課題組同志“放開視野,充分重視”。課題組成員在上午研討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了項目的具體分工等問題,他們還紛紛表態一定會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課題組所交付的任務,絕不辜負國家和課題組的信任。隨后,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副校長李琳琦教授對會議作了總結,他認為,《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的立項,不僅對安師大,乃至對整個徽學發展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是學校徽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對我們既是重要機遇,也是挑戰。他建議課題組要科學細致地搞好頂層制度設計,努力把項目實施好。最后,周曉光教授對項目的具體實施及一系列后續工作進行了部署。

此次項目啟動暨開題報告會使全體課題組成員形成了共識,理清了思路,明確了責任。這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安師大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正式進入項目實施階段,成為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史上一個嶄新的起點!

3、最終完成項目總體構想與具體實施辦法

為實現啟動會確定的及早完成項目總體構想及具體實施辦法,確保項目順利有序開展,在瞿林東先生指導下,課題組首席專家周曉光教授與課題組成員最終完成了該項目的“頂層設計”工作:

(1)課題最終成果形式及名稱定為《徽州家譜研究書系五種》

(2)最終成果的內部結構為:

① 徽州家譜研究書系五種之一:千年徽州家譜與徽州社會變遷

上卷 宋元明清徽州社會變遷與徽州家譜編修

中卷 宋元明清徽州家譜的演進

下卷 徽州家譜與徽州基層社會秩序

② 徽州家譜研究書系五種之二:徽州家譜編年

③ 徽州家譜研究書系五種之三:徽州家譜之名譜敘錄

④ 徽州家譜研究書系五種之四:徽州家譜序例選編

上卷 宋元徽州家譜序例選編

中卷 明代徽州家譜序例選編

下卷 清代徽州家譜序例選編

⑤ 徽州家譜研究書系五種之五:徽州家譜資料類編

第一卷 徽州家譜學術史資料匯編

第二卷 徽州家譜商業史資料匯編

第三卷 徽州家譜民俗史資料匯編

第四卷 徽州家譜文書資料匯編

第五卷 徽州家譜傳記資料匯編

這個總體框架同投標書的設計略有不同,即:第一,不刻意把研究成果同資料整理截然分開,因為從廣泛的意義上看,這兩部分都應當視為研究成果。第二,現在設計的“書系五種”是一個金字塔式的學術結構,最基礎的是資料類編,往上一層是序例選編,再往上一層是名譜敘錄,再往上一層是家譜編年,最頂層是三卷本的論著。這樣一個結構或許能比較明確地反映出本課題的內在邏輯聯系。

(3)關於子課題的要求和實施步驟

每一子課題都要有明確的要求和具體實施步驟及分工合作的辦法,包括:

① 關於各子課題之具體目標的明確表述﹔

② 子課題的篇帙及課題組成員分工承擔的文字數量﹔

③ 對各子課題的體例、規范作具體的表述﹔

④ 子課題負責人提出分工的設想,以備討論、確定之用﹔

⑤ 子課題負責人提出分工合作的多種可能性及研究內容出現交叉情況的處理辦法﹔

⑥ 子課題負責人對工作流程提出具體設想,使課題的參與者都能明確研究對象及目前如何著手研究工作。

(4)整個課題組目前要做的工作是:盡早把各大圖書館已經公開上網的徽州家譜資料匯集起來,除網絡傳遞外,同時打印紙本至少兩套,供課題組成員閱讀、查詢之用。這是目前最迫切的一件事情。至於個人掌握的家譜資料,何時公開,可酌情處理。

課題組成員按照項目總體構想及具體實施辦法,並結合每個課題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和學術專長,進行了課題內部的適當而有效的調整。課題組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已全面展開各自的研究工作。在王世華教授指導下進行的“徽州家譜編年”、“徽州家譜序例選編”等基礎資料整理的基礎上,“千年徽州家譜與徽州社會變遷”的專題研究人員現已開始了研究工作。具體情況為由周曉光教授、董家魁博士等負責“上卷 宋元明清徽州社會變遷與徽州家譜編修”的研究工作,由徐彬教授、談家勝教授等負責“中卷 宋元明清徽州家譜的演進”的研究工作,由劉道勝教授、王裕明研究員等負責“下卷 徽州家譜與徽州基層社會秩序”的研究工作。以上三卷本的專題研究的內容提綱已設計完成,已開始閱讀選取家譜資料,認真撰寫文稿。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宋元明清徽州社會變遷與徽州家譜編修

依據子課題申報項目書的內容設計,該團隊成員開始了系統閱讀和梳理徽州家譜中的第一手研究支撐資料,並全面查閱和整理徽州文集、徽州方志、已有徽學研究成果等中的有價值史料和觀點,以為該子課題研究做好資料准備。課題負責人周曉光教授發表了研究論文《明清徽州家譜與徽州社會風俗》,團隊成員董家魁博士發表了論文《徽州家譜研究的回眸與前瞻》等。並進行了細致分工,初步擬出了該部分撰寫提綱。七章內容設計如下:第一章 緒論,內容包括徽州家譜研究的回眸與前瞻、宋元明清徽州社會歷史變遷述評﹔第二章 宋元明清徽州宗族的發展與家譜編修﹔第三章 宋元明清徽州人口的遷移與家譜編修﹔第四章 宋元明清徽州士紳的強大與家譜編修﹔第五章 宋元明清徽商的繁盛與家譜編修﹔第六章 宋元明清徽州文化教育的發達與家譜編修﹔第七章 宋元明清徽州工藝的進步與家譜編修﹔最后擬總結宋元明清徽州社會變遷與家譜編修之關系。該子課題提綱還將進一步修改完善,已開始了深入思考研究,撰寫書稿。

子課題二:宋元明清徽州家譜的歷史演進

子課題負責人徐彬教授組織團隊對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館藏徽州家譜進行了整理,組建了“徽州家譜文獻研究中心”,並組織團隊成員對徽州民間家譜進行了調查整理工作,深入徽州鄉間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目前該子課題進展順利,完成了大綱編寫。負責人完成並完善了《徽州譜學理論與方法研究》的撰寫,發表了《程敏政的家譜編修及其影響》、《萬歷<靈山院汪氏十六族譜>的編撰特點及其價值》、《明代徽州家譜譜序功能研究》等多篇論文﹔指導研究生完成了碩士論文《明代徽州譜序研究》和《清代徽州譜序研究》,並開始了《明代徽州家譜成就》、《清代徽州家譜成就》的撰寫工作。

子課題三:千年徽州家譜與徽州基層社會秩序

該子課題團隊成員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徽州家譜研究等資料。課題研究人員劉道勝教授已撰寫發表了高質量文章《明代徽州珍稀族譜<程典>考論》﹔王裕明研究員也發表了論文《明清徽商典當資本的經營效益》等,並出版了學術著作《明清徽州典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該子課題根據研究內容設計,進行了明確分工,已完成了八章內容的撰寫提綱。第一章 從千年家譜看宋元明清徽州社會結構的變化,具體內容包括庶民地主的發展、佃仆制的盛行、宗族的強盛、徽商的勃興、鄉紳的強大、會社的發達﹔第二章 從千年家譜看宋元明清徽州社會人口的流動,具體內容包括宋代徽州外來人口的遷入、宋元徽州人口的內部流動、明清徽州人口的外遷、清代徽州外來人口的再次遷入﹔第三章 從千年家譜看宋元明清徽州基層社會行政管理,具體內容包括基層組織對戶籍的管理、基層組織對土地的清丈、基層組織對賦役的征收、基層組織對社會教化的倡導、基層組織對社會治安的維護、基層組織對公共事務的關注﹔第四章 從千年家譜看宋元明清徽州基層社會經濟特征,具體內容包括開發的持續、土地交易的頻繁、山林經濟的發展、商貿活動的展開、民間金融的活躍﹔第五章 從千年家譜看宋元明清徽州基層社會禮俗,具體內容包括朱子家禮的確立、婚姻制度的演變、祭祀制度的調整、喪葬制度的固化、世仆制度的沖擊、民間信仰的盛行﹔第六章 從千年家譜看宋元明清徽州基層社會司法,具體內容包括民間糾紛的主要形態、基層司法體系的組織形式、民間糾紛的解決路徑、基層司法實踐下的鄉村治理﹔第七章 宋元明清徽州宗族與徽州基層社會秩序,具體內容包括徽州宗族對基層組織的調適、徽州宗族族產的壯大、三,徽州宗族對社會禮俗的維護、徽州宗族對基層司法的干預、徽州宗族的異姓承繼、徽州宗族對公共事務的關注﹔第八章 宋元明清徽商與徽州基層社會秩序,具體內容包括徽商對基層賦役的承充、徽商對徽州經濟的影響、徽商對社會禮俗的侵蝕、徽商對基層司法的參與、徽商對公共事務的傾注。該子課題團隊成員已開始了深入研究,正在撰寫書稿。

子課題四:徽州家譜資料整理四種

在子課題負責人王世華教授帶領下,團隊成員開展了系列家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一是徽州家譜編年工作初步完成。徽州家譜編年是本課題研究的基礎性工作,是充分收集、整理徽州家譜的前提。課題組成員徐彬、劉道勝、梁仁志、董家魁以及朱玉榮等部分研究生,依據已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王鶴鳴等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等編,中華書局1997年》、《中國家譜目錄》(山西省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藏,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黃山市博物館藏家譜提要》(連載於《徽州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1998年第1期,共7期),並結合實地調研和查閱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黃山學院圖書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等單位收藏的徽州家譜情況,對現存館藏的2000余部徽州家譜進行了編年整理。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宋元、明代、清代等三個時間段的徽州家譜編年工作,接下來要進行此編年的核對、補充和完善工作。二是徽州家譜序例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徽州家譜的譜序和凡例涉及內容豐富,研究價值很高,是深入認識徽州家譜本身及開展相關專題研究的重要資料,對其進行系統整理,有利於本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課題組成員之前已著手對四庫系列叢書中的徽州譜序及具有典型性的徽州家譜序例進行錄入整理。繼宋元徽州家譜序例的文字錄入整理完成之后,便開始了對明代和清代徽州家譜的序例進行文字錄入、補充校對等,工作進展順利,該部分內容目前已基本完成。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課題組成員參加安徽省徽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

由安徽省徽學學會、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徽學研究百年:回顧、反思與展望”研討會暨安徽省徽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於10月30日在安徽大學隆重召開。省徽學學會相關領導及來自省社科聯、省社科院、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黃山學院、省博物館、省檔案館、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等十余家單位的近60位理事暨徽學研究專家匯聚一堂,圍繞大會主題及徽學研究理論體系的建構等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研討。課題組成員李琳琦教授,周曉光教授等應邀出席,並分別主持大會學術討論。課題組成員提交了6篇學術論文,張健研究員及劉道勝副教授則分別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梁仁志副教授、董家魁博士等也應邀一同出席。

2、周曉光教授與復旦大學專家學者開展學術合作

2011年11月,周曉光教授應邀到復旦大學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學術合作交流活動。期間,周曉光教授與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就子課題“徽州家譜與徽州基層社會秩序”進行了充分、深入地探討,為課題開展的校際合作、子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課題組成員應邀參加“千年徽州: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年7月28-29日,由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安徽大學、黃山市人民政府、中國明史學會、安徽省歷史學會等聯合舉辦的“千年徽州: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 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黃山市召開。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王世華教授、李琳琦教授、周曉光教授、徐彬教授、張健教授、劉道勝教授應邀參會。

本次會議,有來自韓國、日本、中國社科院歷史所、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廣東省社科院以及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者60余人蒞會。大會收到正式論文40篇。與會代表圍繞“千年徽州: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題,在徽州人才興盛成因、徽州人才與中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徽州人才的歷史作用和貢獻、徽州各類人才專題研討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研討。我校參會人員均提交了專題論文,先后作主題發言,並在會議期間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和交流。與會專家學者對安徽師范大學長期以來在徽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均給予高度贊賞。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歷史上的徽州,人才輩出,人才貢獻巨大,是人才的淵藪,是國家人才庫。加強對徽州人才的研討,必將有力地推進徽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探討徽州歷史上人才繁盛的歷史文化淵源、培養人才的機制,以及人才與徽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揭示人才輩出的奧秘,及其對社會文明所起的進步作用,其意義深遠。本次會議對於深入探討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徽學研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

4、周曉光教授為全國第四屆“徽文化”研究生暑期學校學員作題為“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區的形成”學術報告

2012年8月10日上午,在安徽大學磬苑賓館第五會議室,周曉光教授為全國第四屆“徽文化”研究生暑期學校作了一場題為“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區的形成”的學術報告。

周曉光依據大量的徽州歷史文獻資料,對地域學術文化區的內涵、學術文化區形成的特征和學術文化形成的三個指標進行了綜合性的概括和解說。關於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區形成的三個重要指標,周曉光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和分析,認為十二世紀以后徽州成為學術文化的發達地區,形成了以朱子學為核心的統一的學術理念,徽州相對穩定的境域的形成也是徽州學術文化區形成的重要的表征。

就傳統文化區形成的基礎,周曉光對此做了深入探討,徽州“萬山回環”,“郡稱四塞”,水系發達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徽州傳統文化區形成的自然地理基礎﹔徽州從吳越文化圈到漢文化圈的重心區的演變、從“崇武”到“尚文”的風尚的變遷和“鄙野”到“富州”的經濟地位的變化,是徽州傳統文化區形成的人文地理環境的基礎。

此次報告論點鮮明,視角新穎,結構嚴謹,論証嚴密,使廣大學員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徽州文化教育,充分顯示出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5、方靜先生應邀作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專題報告

為推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的開展,2012年12月27日上午,績溪胡適研究會會長、徽學研究專家方靜研究員應邀來歷史與社會學院講學。在學院四樓會議室,方靜為重大項目課題組部分成員及我院師生作了“徽州族譜與徽州宗族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由徐彬教授主持。

徐彬首先介紹了方靜在徽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豐富成果,並接受了方靜捐贈給我院的個人學術著作,還代表歷史與社會學院正式聘請方靜為我院兼職教授。接著,方靜向大家詳細報告了他對徽州族譜與徽州宗族的研究與思考。報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族譜概念的理解。他認為族譜是原始信仰的產物,是儒教信仰的重要載體,是宗族社會的精神支柱,還是一種生命信息記憶。二是對徽州族譜功能的認識。他認為徽州社會以宗族族譜為脈絡體系,徽州宗族自治的管控是以族譜為法典的,宗族社會的發展是以族譜為動力的。三是他研究徽州族譜的兩個成功案例。其一為汪華族譜研究。通過研究,他糾正了汪華籍貫中比較模糊的概念,糾正了一個史實,並根據族譜找到了汪華之子墓葬績溪的情況。其二為胡雪岩族譜研究。學界之前出現了關於胡雪岩的出生地:徽人或杭人之爭。方靜通過光啟堂三房支譜(進士第)手抄本的發現,使得這場論爭變得毫無意義,即証明了胡雪岩為徽州人。四是他研究族譜的收獲。他通過對族譜的閱讀、研究與思考,不僅取得了一定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還獲得了思想認識上的升華,認為族譜是一部民間史書,是一張人口遷移路線圖,是一部地方人物志,也是一部風俗記錄書。

長期以來,方靜先生不僅個人致力於徽學研究,還利用其在徽州的各方資源積極為我校徽學研究提供各種幫助與便利,尤其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給予了大力支持。他將個人收藏的珍貴家譜捐贈給課題組,並利用績溪胡適研究會的影響幫助課題組收集、復印了大量民間收藏的家譜,利用《徽學研究通訊》專門為重大項目組稿刊發徽州家譜研究論文。

方靜此次來我院講學,進一步密切了我校徽學研究團隊與徽州本土研究專家的交流,對進一步深化雙方在徽州文獻查閱、徽州資料搜集、徽州社會調查、徽州學術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6、課題組成員應邀參加“2012’安徽省徽學會學術年會”

2012年11月3-4日,由省徽學會主辦,績溪縣徽文化研究會等承辦的“2012’安徽省徽學會學術年會”在績溪縣召開。課題組成員周曉光教授、王世華教授、李琳琦教授、徐彬教授、劉道勝教授、張健教授、董家魁館員應邀出席會議。歷史與社會學院古代史、歷史文獻等專業的部分博士生和碩士生也一並應邀參會。

此次徽學年會,有來自省社科聯、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省方志辦、安徽財經學院、黃山學院、黃山市社科聯、黃山市委黨校、黃山市方志辦、休寧縣方志辦、績溪縣徽文化研究會等全省各地的徽學研究專家學者80余人蒞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徽州文化與安徽精神”這一主題,分別就徽州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價值取向、徽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徽州文化與新時期安徽精神、徽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徽州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徽學研究的前瞻性問題等六大議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研討。我院王世華教授擔任了大會主題發言的主持人,對大會代表的主題發言給予了中肯的學術點評。張健教授作為代表作了主題發言,探討了徽州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徐彬教授圍繞我院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的內容設計和進展情況與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並希望徽學界同仁今后能夠實現文獻資料共享,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博士生董家魁、碩士生張學會、徐和陽等也圍繞徽學研究問題作了大會交流發言。與會專家學者對我院師生的精彩發言給予好評,對安徽師范大學長期以來在徽學研究方面取得的豐富成果表示贊賞。

學術交流與研討之后,省徽學會匯報了本年度徽學會的工作開展情況,提議增補8位理事並獲得大會通過,並就2013年的徽學會工作提出設想。在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之際,省徽學界在徽商發源地之一績溪舉辦徽學年會,頗具意義。此次會議將有助於推進徽州文化研究不斷向前發展,在徽學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機制創新方面,在徽學向外地的宣傳與普及方面,尤其在徽學研究服務現實社會方面,必將更有作為。會議還安排了學術考察,使與會學者進一步體會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7、課題組成員赴績溪縣徽州家譜收藏與保護調查團隊收獲豐碩

由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徐彬教授指導申報的“安徽省績溪縣家譜收藏與保護調查”研究生社會實踐團隊被立項為校級重點團隊。該項目旨在鼓勵實踐團隊能圍繞主題,深入挖掘社會、學術熱點問題、認真展開調研、努力解決問題,形成高質量、有價值的科研成果。該實踐團隊主要由徐彬教授、周曉光教授、劉道勝教授指導的研究生組成,團隊依托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千年徽州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在徐彬教授的指導下組建,課題組成員梁仁志副教授、董家魁博士、丁修真博士、朱小陽博士,也參與了該團隊的調研計劃制定、實踐過程指導等活動。他們都是重大項目的課題研究和資料收集的積極參與者。

自2013年7月8日至20日,該團隊以績溪縣為實踐基地,展開了為期近半個月的徽州民間家譜收藏與保護調查活動。績溪是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徽廚之鄉”,“無徽無成鎮,無績不成街”。在這裡,他們深入田野鄉村,調研徽州家譜的收藏與保護﹔在這裡,他們尋訪博學的民間學者,記錄那原滋原味的徽州韻事﹔在這裡,他們回歸徽州最初的家園,感悟徽州的歷史變遷。

尋訪民間家譜,豐富研究史料。一部家譜,不僅承載著一個家族的古今,更是傳統社會的一個縮影,由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在還原徽州最初的圖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績溪民間所藏家譜眾多,隊員不懼驕陽的炙烤,不怕道路的泥濘,不畏路途的遙遠,行走在蹣跚的山道上,深入到田間地頭,尋訪民間家譜。他們的努力換來了回報,現已經對績溪縣的瀛洲鄉瀛洲村章氏宗譜、仁裡村程氏遺譜、大坑村胡氏宗譜,臨溪鎮汪坑村程氏世譜、胡裡村胡氏族譜,荊州鄉姚氏、丁氏和胡氏宗譜伏嶺鎮華陽邵氏宗譜,楊溪鎮大石門村姚氏宗譜和績溪城東汪氏和胡氏宗譜等家譜的收藏與保護情況進行了詳細記錄,並拍攝了績溪縣民間徽州家譜的電子照片8000余張,計52部,這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資料積累和實地調研作了良好的准備工作。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該項目自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已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列舉幾篇代表性的成果簡介如下:

(一)譜牒:記錄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寶藏

課題組核心成員欒成顯研究員撰寫的文章《譜牒:記錄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寶藏》,發表在《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文章認為譜牒是人類對其自身繁衍譜系的理性認知,譜牒的編撰形成了民族的歷史記憶,對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以《世本》為代表的先秦譜牒,為正史編纂的主要來源之一,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譜牒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堪稱家族歷史的全面記錄,其缺欠是女性資料較少登載。譜牒修纂的流弊是在追溯遠祖世系時多攀附名貴,但亦存在不援古、不攀附、重考証、重事實、斷自可見之世的成熟之作,這是中國古代譜牒史上的主要流派。對各種譜牒須加以分辨,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至今存留於世數量巨大的各類譜牒,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珍貴遺產之一。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三大文獻體系之一,譜牒保存了其他任何文獻都沒有記載的珍貴史料,堪稱記錄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寶藏。該文目前已被學術界引用2次、下載90次,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二)明清徽州家譜與徽州社會風俗

首席專家周曉光教授與子課題負責人徐彬教授撰寫的文章《明清徽州家譜與徽州社會風俗》,發表在《安徽史學》2011年第6期。文章論述了明清徽州社會是具有典型社會特征的區域社會,存在其中的“仁讓之風”、重視血緣關系和重視婚姻門第是其中主要的幾種社會風俗。這些社會風俗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明清徽州家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文章認為明清徽州社會利用家譜宣揚了“仁讓”之風,通過家譜保持血緣純潔性,也利用家譜維持婚姻的門第等級。該文目前已被學術界引用1次、下載195次,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三)徽州譜學理論與方法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徐彬教授撰寫的著作《徽州譜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是在徽州譜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方面的嘗試。該著共有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探討徽州譜學性質。主要從理論層面論述了徽州譜學的指導思想,指出宗法思想對譜學的指導作用,通過分析得出宗法思想在譜學發展中起深層指導作用。討論了史學思想對譜學發展的影響,史學思想中的歷史觀、鑒戒思想及史學編撰理論成為譜學發展的最直接的指導思想。第二部分,討論徽州譜學的編撰理論。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一是譜學主體論,即有關譜學編修者的理論探討﹔二是對譜學編修時間理論的總結。三是關於譜學體例的論述,譜學體例處於一個不斷豐富的動態過程,但一些基本的體例則是在譜學中共同遵守的﹔四是關於譜學評價問題,該問題的總結反映了徽州譜學對自身發展的自覺認識。該部分既有理論方面的思考,也有方法論方面的總結。第三部分,總結徽州譜學考辨理論的成就。長期以來譜學的真實性問題一直受到懷疑,而譜學考辨理論的總結將會使人們在討論譜學真實性問題時更為客觀。第四部分,論述譜學功能。譜學功能通過與徽州社會諸因素的互動得以體現,在譜學與徽州宗族關系中,討論了譜學對徽州宗族社會形成的作用。在譜學與徽州社會風俗中,討論了譜學對各種徽州社會風俗形成的影響。在譜學與徽州教育中,討論了譜學對徽州教育的影響。而在譜學與徽商中則對兩者的互動關系進行了論述,利於進一步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五部分,對徽州譜學發展中的個案進行了總結。對朱熹、陳櫟、程敏政和《新安名族志》志中的譜學理論與方法的總結,可進一步加深對上述四個問題的認識。該部著作近20萬字,不久擬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而出版,將在徽州家譜乃至中國家譜研究領域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

(四)明代徽州珍稀族譜《程典》考論

課題組骨干成員劉道勝教授撰寫的文章《明代徽州珍稀族譜<程典>考論》,發表在《歷史檔案》2012年第3期。文章認為中國古代譜牒的修纂源遠流長。降及有宋,隨著宗法倫理的庶民化,地方宗族組織的發展,民間族譜纂修逐漸興起,到了明清,私修族譜日趨普遍。宋元明清時期,徽州民間族譜之修尤為興盛,迄今遺存各種族譜達數千部之多。在豐富的徽州族譜中,明代萬歷間撰修的《程典》無論就其版本和體例,抑或其涉及的族群和內容而言,可謂徽州族譜文獻中的上乘之作。文章對萬歷徽州珍稀族譜《程典》的修纂、版本、庋藏以及主纂程一枝作了翔實的考述。並深入考察了《程典》具有譜系上 “合諸譜而折衷之,以成一家之典”,體例上 “莫不原本於史學”,刻藏上:“順生逆卒”,“散藏諸族”等方面的編修特色。另外,作者認為,明代中期以來徽州宗族統合、經濟富庶、人文郁盛從而出現了“盛世修譜”。程一枝畢生專意著述,側重史學,並取得了很高成就。《程典》作為徽州譜牒佳作的出現,既逢其時,亦得其人。該文目前已被學術界引用1次、下載80次,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五)徽州家譜研究的回眸與前瞻

課題組成員董家魁博士在周曉光、徐彬教授指導下撰寫的文章《徽州家譜研究的回眸與前瞻》,發表在《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6期。文章認為徽州家譜研究是徽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也是中國譜牒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成果的涌現,研究隊伍的壯大,研究課題的突破以及研究視野的拓展,是改革開放以來徽州家譜研究的顯著進展。專題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具書和學術著作的出版,多學科研究的開展,比較研究與國際性合作研究的加強等,仍是今后徽州家譜研究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徽州家譜研究狀況作全面回顧,對徽州家譜的若干研究問題加以梳理,並對徽州家譜研究有待加強的地方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能為徽州家譜乃至中國家譜的研究有所幫助。該文目前已被學術界下載12次,將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

(六)明代徽州譜序研究

課題參與人於程琳在子課題負責人徐彬教授指導下,撰寫了11萬余字的碩士學位論文《明代徽州譜序研究》(安徽師范大學,2013年)。文章摘要為明代是徽州家譜發展的重要時期。家譜是記述以血緣關系為聯系的宗族世系蕃衍發展和主要人物事跡與圖、贊等與宗族相關的史書,而作為家譜前具有總領全文,起概括定論性質的譜序,就成為了家譜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記載了一個宗族的姓氏起源、宗族的遷徙與發展、歷代先人的德行、編修家譜的起因和過程等內容,其中蘊含了徽州家族道德、徽州社會變遷等多方面的信息,研究徽州譜序對於研究徽州家譜及譜學理論的發展等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所收集到的明代徽州譜序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礎上,從徽州譜序的發展概況、分類情況及其功能三個方面入手,對其進行了較深入和細致的理論探析,並以明代著名學者程敏政所撰寫的徽州譜序為代表,對其進行了個案研究,以期對徽州家譜乃至中國家譜研究有所裨益。

(七)清代徽州譜序研究

課題參與人李影在子課題負責人徐彬教授指導下,撰寫了7萬余字的碩士學位論文《明代徽州譜序研究》(安徽師范大學,2013年)。文章摘要為徽州地區家譜存世數量巨大,編修規范,清朝時期無論從編纂體例上還是理論上都趨於成熟。譜序一般置於家譜的首端,不僅是家譜總體內容的概括,還有大量理論信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文概述了清代時期徽州譜序的內容、分類、特色、社會認同功能和研究價值。本文梳理了徽州譜序內容:編修者要求、家族發展、家譜評價和譜辨,這些基本內容對於了解一個家族的情況有了大致的概括。

譜序依據時間可以分為新序和舊序,新舊序的更替是由於特定社會環境、家族發展、修譜傳統﹔從作序者亦可以分為族內譜序和外族譜序,清代外族譜序有傳承性。新舊序和內外族譜序都能加強家族凝聚力,提高家族影響力。

清代譜序有傳統的徽州特色,徽州的地理環境、重徽商、新安理學的特點。

徽州譜序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和研究價值,不僅僅局限於史料的價值,譜序中的諸多內容對社會學都有很好的利用價值。對徽州譜序的研究推動了譜學理論化的發展。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該項目自2011年10月25日立項以來,按時制作《工作簡報》,及時宣傳推介本項目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根據項目成果的發表周期和課題組學術交流等情況,初步定為每年制作三期簡報,並及時報送給單位科研管理部門,以上報給省社科規劃辦和國家社科規劃辦。目前,課題組已制作並報送《工作簡報》五期,第六期將於8月底制作完成。

依據課題研究需要而成立的“徽州家譜文獻研究中心”,收集了館藏徽州家譜千余種、民間所藏徽州家譜百余種,成為徽學研究者新的資料來源地,吸引國內多名學者前來交流。也為徽學學科發展、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支撐。

因我們在徽州家譜研究領域中的專注,受到同行的認可,國家博士后基金辦已批准立項與課題組聯合舉辦“明清以來家譜與社會變遷研究”研討會,這將極大推動徽州家譜研究。

課題組成員已完成將列入出版計劃的《徽州譜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明清徽州譜序研究》將是徽州家譜研究迄今最系統的研究著作。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譜牒:記錄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寶藏

欒成顯

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2年第1 期

17500

被引用2次,被下載90次

2

明清徽州家譜與徽州社會風俗

周曉光、徐彬

論文

《安徽史學》2011年第6期

11000

被引用1次,被下載195次

3

明代徽州珍稀族譜《程典》考論

劉道勝

論文

《歷史檔案》2012年第3期

8800

被引用1次,被下載80次

4

徽州家譜研究的回眸與前瞻

董家魁

論文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6期

12000

被下載12次

5

程敏政的家譜編修及其影響

徐 彬

論文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1年第5期

6800

被下載85次

6

萬歷《靈山院汪氏十六族譜》的編撰特點及其價值

徐 彬

論文

《池州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7000

被引用1次,被下載39次

7

徽商:人才培養的催化劑

王世華、夏建圩

論文

《安徽史學》2013年第2期

15000

被下載30次

8

民國初年社會轉型中的地方教育發展——以徽州教育檔案為中心的考察

馬勇虎、李琳琦

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4期

13500

被引用1次,被下載163次

9

晚清徽商合伙經營實態研究——以徽商商業文書為中心的考察

馬勇虎、李琳琦

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4期

13800

被下載52次

10

朱熹與嚴州理學的發展

周曉光、方寧

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4期

9000

被下載41次

11

清代休寧首村朱氏宗族的倫理生活

劉伯山

論文

《倫理學研究》2012年第2期

11000

被引用3次,被下載68次

12

清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社會的鬆解——以《黟縣一都榆村邱氏文書》為中心

劉伯山

論文

《中國農史》2012年第2期

18500

被下載90次

13

上海徽商余之芹的生平及其時代——近代徽州重要史料《經歷志略》研究

王振忠

論文

《安徽史學》2013年第2期

16000

被下載28次

14

明清徽商典當資本的經營效益

王裕明

論文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1年第6期

8500

被下載122次

15

明清圖書版權問題探微:以徽州書坊為中心

秦宗財

論文

《中國出版》2011年第22期

6500

被引用1次,被下載79次

16

明清徽州坊刻圖書促銷形式及特點

秦宗財

論文

《中國出版》2013年第10期

5500

被下載14次

17

清代徽州藏書家與徽州文化傳播

張 健

論文

《滄桑》2011年第6期

6500

被下載69次

18

明清徽商發展與儒學的變化

梁仁志

論文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2年第2期

7500

被下載103次

19

朱熹的家譜觀及其對徽州家譜的影響

徐彬、朱玉榮

論文

《績溪徽學通訊》(第16期),2012年12月

7600

 

20

明代徽州譜序研究

於程琳(導師:徐彬)

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113600

 

21

清代徽州譜序研究

李影(導師:徐彬)

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71000

 

22

明代徽州家譜譜序功能研究

於程琳、徐彬

論文

《池州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6500

被下載14次

23

清代徽州家譜譜序的價值分析

李 影

論文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7800

被下載5次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