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1月27日15:4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課題首席專家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對子課題進行了調整,將原來的10個子課題調整為6個子課題。課題申報期間,課題組設置了10個子課題,各課題及其負責人分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傳承的歷史考察”(王玉德)、“台灣地區及國外文化傳承的實踐經驗”(何紅一)、“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及其傳承實踐”(高衛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總體構架”(柏貴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民間傳承”(向柏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學校教育傳承”(李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現代化數字化技術傳承”(徐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開發利用傳承”(田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文化場館傳承”(林毅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保障體系”(盧兵)。課題立項后,課題組首席專家段超教授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召開子課題負責人會議,對子課題進行了重新設置。新設置的6個子課題及其負責人分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經驗”(王玉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總體建構”(柏貴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教育傳承”(段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傳承”(田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間傳承”(向柏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技術傳承”(高衛華)。課題組與課題校外合作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子課題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傳承的歷史考察”由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國家文化創新研究基地王玉德教授承擔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與王玉德教授簽訂了合作協議,並撥付經費。

子課題調整后,對課題組人員又進行重新組合。子課題及其負責人以及課題組成員的重新調整,使課題研究重點更加突出,子課題更成體系,子課題課題組人員機構更加合理,為課題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各子課題進行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和田野調查工作,並推出了系列成果,研究進展有序。重新確立6個子課題后,各子課題負責人迅速啟動了課題研究。第一,目前各子課題都已經完成本課題的研究綜述。如子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傳承已根據現有文獻完成了國外傳統文化傳承和國內傳統文化傳承的研究現狀及傳承經驗的文獻整理。

第二,課題組陸續開展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田野調查工作。課題組首席專家段超教授充分利用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挂職州委常委、副州長,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優勢,在恩施州做了大量深入、富有成效的調查。子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技術傳承”已經對湖北恩施地區進行了有關民族文化傳播的田野調查,子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傳承”組織課題組人員對鄂西、湘西、湘南、廣西等地進行了調查。2013年暑假,各子課題研究人員正在全國各地開展調研活動。

課題組積極吸收博士生碩士生參與課題研究。如課題組首席專家段超教授指導博士生姜愛完成博士論文《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及其現代利用研究》,指導碩士生完成《美孚黎年節文化及社會關系研究》、《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傳承人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傳承人為例》、《恩施土家族“女兒會”傳承研究》、《湘、鄂西土家族白虎文化的多樣性與功能研究》、《恩施州民族文化進校園研究》等等碩士學位論文。

第三,課題組陸續推出階段性成果。各子課題發表了系列論文。目前課題組已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篇。另有8篇論文被《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理論月刊》、《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採用,將於近期刊出。課題組向教育部教育部社政司報送了《民族地區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內容、做法、經驗與對策》咨詢報告一份。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課題組通過田野調查、網絡等多種途徑收集了有關民族文化傳承的文獻資料。上述資料包括國內外有關傳統文化傳承的論文、專著,有關民族文化傳承的政策法規,各地區文化、教育、旅游等政府部門關於文化傳承的總結報告,節日慶典策劃文案、文化產業企業資料、電視等傳媒節目單、鄉土教材、校本課程等等。如子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總體建構”課題組通過在在廣西百色、雲南沙甸、恩施等的田野調查,搜集到一批田野資料,撰寫了“經學教育與回族文化的傳承——基於沙甸的調查”,投相關雜志。子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技術傳承”通過對恩施等民族地區的調查,撰寫了《新媒介語境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世界傳播策略》、《“風草”傳播模式說及其政教合一傳播思想——<論語>傳播學再解讀》、《社會流動與利益共同體整合——《荀子》教化傳播思想基礎及其內在理路》等論文,已被《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理論月刊》等刊物採用。

2.課題首席專家組織籌備了系列學術會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的學術交流。2012年8月8日,課題組首席專家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持召開了“武陵山區特色經濟及民族文化發展研討會”。 會議由中南民族大學、恩施州人民政府、湖北民族學院聯合舉辦,來自中央民族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吉首大學等高校、武陵山片區部分市委黨校的10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武陵山片區內各縣市進一步推進民族文化發展”的話題建言獻策,深入探討。其中涉及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開發與利用論文20余篇。課題組絕大部分成員都參加了學術研討會。

2012年9月21日至25日,子課題負責人田敏教授在西北民族大學主持召開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2012年年會“南方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研究專題會議”。來自全國16家科研院所的55位專家學者共提交論文53篇。專題會議圍繞南方民族關系與文化認同、南方民族文化保護、開發及影響、南方民族文化分析與解讀等問題主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課題組成員多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提交論文並做交流發言。

2012年10月9日至11日,課題組組織籌備召開了“漢民族學會年會暨荊楚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議題主要包括漢民族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貢獻、荊楚文化的歷史地位及作用、漢文化與荊楚文化的互動關系、漢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產業戰略發展、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互動研究、漢民族區域文化研究、漢語方言研究、漢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和發展等。

2013年4月12-14日,子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技術傳承”負責人高衛華教授參加“新子學”2013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會議論文《我國“新子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新子學”》。2013年7月19-21日,高衛華教授等出席2013第八屆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新媒介語境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再傳播策略研究》。該子課題課題組還就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的相關問題與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進行交流,以及參加華中科技大學的國家形象傳播重大課題的開題等。

2013年7月30日,課題組首席專家段超教授、子課題負責人柏桂喜教授出席了“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高峰論壇”。2013年8月7日,課題組成員李俊杰、李然、唐胡晧等參加了在湖南懷化舉行的“武陵山片區協同創新加快發展學術研討會”。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傳承體系建構研究》(段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是多種元素、多環節組成的復雜系統,傳承體系各要素、各環節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多重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有效運行是體系中各種元素、各個環節的有效整合,各種元素、各個環節功能的充分發揮是整個體系功能發揮即體系良性運行的前提。無論是上層文化,還是民間文化,無論是漢族文化,還是少數民族文化,其得以傳承的關鍵均在於文化傳承體系的統籌建設,而具體文化內容的傳承則依賴於傳承體系中特定方式與特定保障手段的科學應用。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必須具有系統論、控制論的視野。中國知網顯示,該文被引4次,下載339次。

2. 《關羽崇拜中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向柏鬆)。文章主要採用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的社會二元結構分析方法,分析關羽崇拜中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各自的形成、特點、價值取向,揭示兩種傳統各自的利弊,有利於辨析關羽崇拜中的人民性與封建性,識別兩種傳統中的精華與糟粕,以弘揚關羽崇拜中的傳統優秀文化成分。

3.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三個傳播斷層反思》(高衛華)。作者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由學者發出 “打倒孔家店”的斷言,十年 “文化大革命”來自政治層面隱喻式的對 “孔老二”的貶斥,體制轉型期我國公眾對西方信息理想化誤讀帶來的對傳統文化的疏離,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傳播的結構性斷裂。西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這三個傳播斷層對傳統文化的逐次剝離,導致公眾文化價值取向的困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需要對此進行理性反思。

4. 《大眾傳媒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符號化結構功能——以<恩施日報>報道“恩施女兒會”為例》(高衛華)。作者認為,民族地區大眾傳媒在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和建構少數民族形象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文章選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存的土家族原始民俗“恩施女兒會”為個案,分析大眾傳媒通過集納並提煉分散繁雜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符號,整合並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意義重構,主導性解讀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形象等符號化傳播過程,實現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功能。同時就目前民族地區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5.《新媒介背景下民族地區手機傳播功能研究——以湖北恩施市與鶴峰縣實地調研為個案》(高衛華,楊蘭,陳晨)。文章通過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與鶴峰縣的實地調查顯示,民族地區的媒體使用率與信息化程度偏低,網絡化程度與城市居民差異較大。但手機媒體的上網功能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並在當地的政治傳播與文化傳播方面具有功能拓展空間。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課題組向教育部教育部社科司報送《民族地區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內容、做法、經驗與對策》咨詢報告一份。咨詢報告認為,民族地區大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包括如下內容:以少數民族民族語言文字教育為重點的“雙語雙文教學”, 民族歷史與區域歷史教育、音樂舞蹈美術等民族藝術,民族風俗,民族民間工藝,民族體育與游藝,民族傳統生產生活技能。民族地區大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為在課堂教學中傳授民族文化,開發民族文化校本課程,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學習民族文化,開展優秀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發揮高等院校在民族文化教學科研潛力。其經驗啟示在於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學校教育開展需要相關政策法規的保障,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得到研究和發掘,增強了開展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重視對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師資力量的培訓,學校與各類社會機構、民間機構進行合作,拓寬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和渠道。為進一步增強上述工作,應樹立多元民族文化教育觀念,增強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學校教育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學校教育的法律法規,健全機制,增強其制度化和規范性﹔建立完善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學校的教育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學校教育形式﹔正確認識和處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學校教育中的幾個關系,如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

2.課題組首席專家在全省推進公共文化建設現場會議上做了《濃墨重彩繪藍圖,畫卷漫展佳境來——恩施州公共文化建設情況匯報》。報告總結了在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利用方式、途徑與成效。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傳承體系建構研究

段超

論文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2(2)

8000

引用4次

2

關羽崇拜中的大傳統與小傳統

向柏鬆

論文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6)

6000

 

3

大眾傳媒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符號化結構功能——以《恩施日報》報道“恩施女兒會”為例

高衛華、楊蘭

論文

《當代傳播》2012(5)

5000

 

4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三個傳播斷層反思

高衛華

論文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11)

7000

 

5

網絡典型報道傳播民族傳統美德的文化建設功能——以湖北網絡典型報道為例

高衛華、陶喜紅

論文

《新聞愛好者》2012(19)

 

 

6

新媒介背景下民族地區手機傳播功能研究

高衛華,楊蘭,陳晨

論文

《當代傳播》2013(4)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