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擴大文化消費問題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1月26日11:0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立項以來,課題組積極開展研究,目前已初步完成經濟發展與文化消費的關系、文化供給創新、文化消費能力和意願等方面的研究,下一步課題組將重點研究文化消費環境以及擴大文化消費的路徑選擇和政策建議。五個子課題的具體進展如下:

(一)子課題一的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主要研究經濟發展與文化消費之間的關系,目前課題組已初步完成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系統地梳理了文化消費相關概念和統計口徑,並給出了課題組關於文化消費、文化產業、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核心定義和擴展定義。

第二,通過分析我國文化消費的現狀,歸納和提煉出了我國文化消費需求的典型事實。具體包括:(1)從全國、省級和微觀家庭三個層次說明我國文化消費的現狀,包括文化消費的總量、文化消費的層次(基本文化消費和個性化文化消費)、不同屬性(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文化消費、文化消費的區域和城鄉異同、文化消費的職業和身份特征等。(2)利用跨國數據分析文化消費總量和文化消費結構的特征和基本演變規律。

第三,研究了經濟發展與文化消費的關系。具體包括:(1)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消費水平的關系。課題組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文化消費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文化消費水平較高。有趣的是,當出現外部負面沖擊使得經濟發展水平減速時,文化消費並未按照相同速度降低。因此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消費水平之間存在著非單調的正相關關系。(2)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消費結構的關系。課題組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居民可能側重於基本文化消費﹔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居民可能側重於發展和享受型(個性化)的文化消費。

子課題一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經濟發展與文化消費的理論分析。課題組擬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1)經濟發展如何為文化消費提供技術支撐。科技水平決定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技術進步速度越快,技術進步可以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2)經濟發展如何為文化消費提供需求動力。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從而可以用於文化消費的支出也越多﹔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的閑暇時間越多,從而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文化消費。同時,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政府財政收入越多,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消費品,拉動文化消費。(3)經濟發展如何為文化消費提供良好環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文化公共設施和商業設施越普及,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流通和反饋渠道越順暢,知識產權保護越完善,文化消費環境越優越。

(二)子課題二的進展情況

子課題二主要研究文化供給創新,目前課題組已初步完成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經濟發展與文化供給的關系。課題組運用案例分析法、多元統計分析法和面板數據計量分析方法考察了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供給水平和結構、文化產業和事業發展水平的關系。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文化供給越豐富,文化供給結構越優化。

第二,文化供給對文化消費影響的實証分析。課題組通過跨國、省級以及微觀家庭數據考察了文化產品供給、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等因素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研究表明,在文化消費中,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最為重要,這符合經濟學中關於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理論,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對於文化消費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構建了文化產業發展指標,分析我國大中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以及預測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並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如何促進文化消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子課題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文化產業創新和文化事業創新。關於文化產業創新,課題組擬從如下五個方面予以考察:(1)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2)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措施。(3)實施文化品牌戰略,著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措施。(4)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的措施。(5)實施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的措施。關於文化事業創新,課題組擬側重研究政府管理創新在公共文化提供方面的重要作用,並論証文化事業的進步能夠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子課題三的進展情況

子課題三主要研究文化消費能力和意願,目前課題組已初步完成了如下兩方面的工作:

第一,文化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影響文化消費的機制。課題組提出了文化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都屬於需求層面的分析,並根據消費者行為理論,給出了文化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差異的行為基礎。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了文化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變化背后的需求因素的影響。

第二,文化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課題組通過宏觀數據和微觀調研數據研究發現,文化消費能力取決於收入水平、財產狀況、收入和財產分配差距等。課題組具體分析了每個指標影響文化消費的作用機理。文化消費意願取決於年齡、性別、職業、教育水平、偏好等,不同人群消費意願的決定性因素也差別較大。課題組具體分析了相應的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構建了反映文化消費能力和文化消費意願的綜合指標。

子課題三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文化消費能力和文化消費意願。關於文化消費能力和文化消費意願對文化消費影響的實証分析:課題組擬通過跨國、省級和微觀家庭調查數據考察文化消費意願和文化消費能力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具體包括:(1)考察可支配收入、財產狀況、收入和財產分配差距、文化消費偏好、年齡、職業、教育水平、性別、婚姻狀況、休閑時間等對文化消費的影響﹔(2)考察文化消費意願和文化消費能力對文化消費總量以及不同類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的影響﹔(3)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地域、收入狀況、財產狀況差別對文化消費進行更細致的研究。關於提升文化消費能力和意願的政策選擇。結合我國經濟特征事實,課題組擬從以下三個角度提出提高我國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的措施:(1)實施富民戰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2)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和質量﹔(3)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盡快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的“橄欖球”型收入分配結構。課題組擬從以下三個角度提出增強我國居民文化消費意願的措施:(1)改善人們工作環境,減少工作競爭和壓力﹔(2)增加政府對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增強人們的社會安全感﹔(3)增強文化產品服務和文化需求之間的匹配性等。

(四)子課題四的進展情況

子課題四主要研究文化消費環境,目前課題組已初步完成了如下兩方面的工作:

第一,文化消費環境的影響因素分析。主要是通過跨國數據來考察經濟發展水平與政府治理水平等對文化消費環境的影響。課題組從文化消費意識、政府公共政策(制度和法律環境,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品牌保護等)、文化管理體制、文化設施、文化消費場所等方面考察了文化消費環境的影響因素。

第二,經濟發展與文化消費環境的研究。主要分析經濟發展影響文化消費環境的機制,以及考察不同發展階段上文化消費環境的演變特征。課題組通過時間序列數據的實証研究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文化消費環境越好。但該結論在截面維度上並不成立。

子課題四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文化消費環境對文化消費的影響以及優化文化消費環境的具體對策。關於文化消費環境對文化消費影響的實証分析。課題組擬通過跨國、省級和微觀家庭數據利用面板數據計量模型考察文化消費環境對文化消費的影響。關於優化文化消費環境的對策研究。課題組擬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研究優化文化消費環境的政策取向和制度設計,包括四方面內容:(1)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制定鼓勵文化消費的政策。從消費角度出台政策,強調擴大居民文化消費信貸等。(2)制定合適的文化產業戰略,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從供給角度出台政策,強調金融支持、財政支持以及產業政策支持等。(3)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文化消費市場規范運行。強調知識產權保護、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等。(4)加強引導,促進文化消費觀念轉型升級。強調健康、科學的文化消費以及文化消費習慣的培養和形成等。

(五)子課題五的進展情況

基於前面四個子課題的分析,子課題五提出了擴大文化消費的路徑選擇和制度設計,目前課題組已初步完成了如下工作:

利用跨國、省級數據和微觀家庭調查數據,綜合分析文化供給、文化需求以及文化消費環境對文化消費的影響,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子課題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擴大文化消費的政策效果評估和分階段設計。(1)以理論模型和實証研究結果為基礎,利用數值模擬方法對已有文化消費政策的影響進行評估,為完善政策提供科學基礎。(2)在具體操作層面,從短期(1年以內)、中期(5年以內)和長期(5年以上)的政策實效角度來設計政策實施的路徑,以提高現實約束下的擴大文化消費相關政策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利用學生暑期實踐的機會進行城鎮和農村家庭入戶調查訪談,並獲得了我國部分城市和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狀況的詳細數據材料。這些材料包括了反映家庭文化消費水平、文化消費能力、文化消費意願和文化消費環境等指標對應的數據。課題組已完成了對這些數據的整理工作,並結合調查數據撰寫了一些研究報告,准備投稿到《成果要報》和《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課題組梳理了國內外關於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文獻資料200多篇,在此基礎上,撰寫了文化消費文獻研究綜述,並結合我國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特征事實,確立了研究的核心問題和下一步研究方案。

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既提升了專業研究水平,也擴大了社會影響力。課題組多次參與《光明日報》社、北京市文資委、北京市統計局組織的文化消費專題研討會,並與《光明日報》社就中國城市文化消費和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發布達成合作意向,將與今年9月發布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數和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首席專家李濤教授被聘為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濤教授、王海港教授、陳斌開副教授參加了2012年和2013年美國經濟學年會,史宇鵬副教授參加了2013年中國法經濟學年會,趙文哲副教授參加了2012年中國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嚴成樑副教授參加了2012年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課題組成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宣講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認可,提高了課題組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1.代表性成果之一: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數

鑒於國內外學術界對文化消費的調查研究依然不足,課題組在對文化消費的現狀、未來趨勢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數體系的構建工作,推出了“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數”。這一方面有助於對中國城市文化消費狀況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測度﹔另一方面有助於為文化建設方面的國家決策、頂層設計提供更具權威、更有價值的決策依據和科學參照。

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數構建的理論基礎是公共經濟學中關於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屬性的理論以及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理論、管理學中的消費者行為理論。指數構建的現實基礎是我國居民私人文化消費不足、供需結構不匹配以及消費意願不強等問題。基於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特征事實,運用經典理論框架,課題組從消費潛力、消費環境、產品供給、私人文化消費水平和公共文化消費水平等五個方面來構建城市文化消費指數。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標體系共包含5個二級指數,分別刻畫了居民文化消費的潛力(或能力)、消費環境、消費的范圍(從供給角度)、私人文化消費水平以及公共文化消費水平。5個二級指數之下又共包括20個三級指數。

與已有的文化消費指數相比,本指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1)既考察了當前的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也考慮了反映未來文化消費趨勢的居民文化消費潛力。文化消費指數的重要作用是預測和判斷未來文化消費的趨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文化消費的政策建議。(2)既考慮了私人文化消費,也考慮了公共文化消費。居民的文化消費對象既包括私人產品性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又包括公共產品性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兩類消費在居民文化消費中都佔據重要地位。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促進居民私人文化消費的基礎,因為公共文化消費具有更大的溢出效應,能夠培育私人文化消費的環境和氛圍。(3)從文化供給和文化需求匹配的角度,將文化供給作為促進文化消費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居民文化消費過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結構不合理。這種結構不合理一方面體現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與公共文化消費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體現為私人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與私人文化消費需求不匹配。以往的消費指數只是就消費論消費,忽略了供給方面的原因。

目前,課題組正在搜集相關城市數據,課題組與《光明日報》社將於今年9月在北京發布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數。

2.代表性成果之二: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

鑒於國內外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的調查研究依然不足,課題組在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未來趨勢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體系的構建工作,推出“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一方面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和測度,科學指導文化產業投資﹔另一方面為中央決策提供依據,為各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更有科學參照價值的評價體系。

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既有反映現實的能力,也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即要能反映一個地區或國家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能力。基於波特的“鑽石模型”和影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課題組從創新能力、發展水平、發展潛力和發展環境等四個方面考察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趨勢。文化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共包含4個二級指數:創新能力指數、發展水平指數、發展潛力指數和發展環境指數。文化產業創新能力指數刻畫文化產業對創新的投入程度,包括科技研發投入、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以及人力資本投入。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指數刻畫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包括規模、水平、結構、潛力、企業績效以及產業的國際化水平。文化產業發展潛力指數刻畫各地區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空間,包括消費需求、城鎮化水平、開放程度、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信息化水平以及金融深化程度。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刻畫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制約因素,包括政府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支持、政府的能力和效率、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制環境以及產業政策。在二級指標下面包括19個三級指數和30個具體指標。

與已有的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相比,本指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在國民經濟總體框架下考察文化產業發展,既關注文化產業自身的情況,也關注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各種因素。與已有的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相比,本指數對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具有預測性和前瞻性,因此對於指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更具有理論價值。(2)強調政府行為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這既體現為政府對文化事業發展的推動,也體現在政府的鼓勵創新、推動發展、培育潛力和改善環境等具體政策行為上。

課題組正在搜集相關數據,將於今年9月在北京發布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

3.代表性成果之三:擬提交國家社科基金委的《成果要報》——擴大居民文化消費應該重視改善文化產品供給

居民文化消費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擴大內需和順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的研究認為,擴大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現階段應該更加重視改善文化產品供給。

一、文化產品供給不符合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這是居民文化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

居民文化消費是社會文化產品供給和居民文化產品需求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中互相匹配而產生的。傳統的經濟學分析思路認為,文化產品需求能夠刺激文化產品供給,但是薩伊定律關於“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看法值得考慮。特別是考慮到現階段居民文化消費的現狀,改善文化產品供給,才是擴大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當務之急。

1. 我國居民對於文化消費重要性的認識比較充分,文化消費支出意願比較強烈。我帶領的課題組對全國31個社區數百戶家庭的文化消費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結果顯示,23%的居民認為“文化消費屬於生活必需品,和吃穿住行一樣重要”﹔38%的居民認為“文化消費能提高人的素質,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比吃穿住行更重要”。72%的居民願意將每月20%甚至更多的收入用於文化消費,而僅有14%的居民隻願意將5%或者更少的收入用於文化消費。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居民都認為文化消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非常願意進行文化消費。

2. 我國居民對文化產品的供給現狀並不滿意。以上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34%的居民希望政府能夠放鬆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管制,25%的居民希望政府能夠加強對文化產品質量的監管,20%的居民希望政府能夠提供類型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而僅有不到10%的居民希望政府興建更多的基礎設施。這說明,與文化消費場地等硬件設施的建設相比,我國居民更期待政府改進的是對文化產品供給的監管。

3. 我國居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比較關注,但是對在國內還是國外進行文化消費並無明顯傾向。以上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70%的居民對於文化產品關注的只是質量,至於是在國內進行文化消費還是在國外進行文化消費並無傾向性。這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國門的同時,國外文化產品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國內市場。在利潤動機的驅使下,外國文化產品越來越注意適應我國居民的偏好,人們對外國文化產品並不排斥,同時文化產品和消費的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擴大我國居民對文化產品,特別是國內文化產品的消費,並不能過多地指望“感情牌”和“民族牌”,而是應該下大力氣提高文化產品質量。

4.我國居民的知識產權意識淡漠,對盜版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以上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僅有10%的居民贊同對盜版行為進行堅決打擊,而有30%的居民對盜版持肯定態度,認為“盜版挺好,盜版產品便宜,而且經常用”,還有40%的居民對盜版無所謂、不關心。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居民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嚴重不足,對盜版莫不關注甚至錯誤支持,打擊盜版任重道遠。

二、改善文化產品供給的政策建議

1. 從政府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入手,提高政府對於文化產品供給的監管水平和能力。目前政府部門對於文化產業的微觀行政干預仍然過多,企業和市場的主體作用仍未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因此,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文化產品供給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放鬆對文化產品供給的行政干預,讓市場充分發揮配置文化產品生產資源的主導地位,給企業更多和更大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政府的定位應該是做好市場的監管者而不是市場的干預者。

2. 從融資、稅收和財政補貼政策入手,增強文化企業創新能力,改善文化產品供給的水平與結構,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改善文化產品供給的水平與結構,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這些都需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包括產品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產品創新的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類型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樣、質量更加可靠的文化產品,技術創新的目的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將傳統文化重新包裝。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異質性文化消費需求。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制定與完善針對文化生產企業的融資、稅收和財政補貼等方面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增強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改善文化產品供給的水平與結構。

3. 從打擊盜版入手,淨化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對於文化企業來說,盜版等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已經成為一個長期困擾其正常生產經營的主要問題,極大地傷害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制約了文化產品內容的完善和質量的提升,進而妨礙了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因此,政府應該從打擊盜版入手,對各種侵犯企業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堅決打擊,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保護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3年6月,課題組與《光明日報》社合作發布了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數和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在對文化消費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未來趨勢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課題組已經確定了上述兩大指數的指標體系和統計方法,包括各項具體指標、評價標准、參照理論、測度模式等,從而建立了全面反映我國文化產業、文化消費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框架。課題組目前正在匯總各城市的相關數據,形成城市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基礎數據,最終按照指數評價分項指標,確定參評城市的各項統計指標的具體數據。課題組擬在今年9月中下旬舉行一次成果發布會,正式發布中國城市文化消費指數和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屆時同時舉行中國城市文化消費論壇和中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論壇,邀請入選城市領導和專家就中國城市文化發展進行對話和研討。在此基礎上,課題組計劃每年動態更新數據,及時發布最新指數,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宣傳)

根據前期城市和農村家庭入戶調研,課題組撰寫了關於擴大文化消費的研究報告,將於近期投稿至《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結合前期調研的數據,課題組正在撰寫另外五個研究報告,將於近期提交給《成果要報》和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發展戰略、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

陳斌開、林毅夫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20000

 

2

基於不同發展上人口轉變與儲蓄率關系的研究

董麗霞、趙文哲

論文

《世界經濟》

2013年第3期

16000

 

3

R&D規模、R&D結構與經濟增長

嚴成樑、龔六堂

論文

《南開經濟研究》

2013年第2期

18000

 

4

教育投資、稅收政策與經濟增長

嚴成樑、胡志國

論文

《經濟與管理評論》

2013年第1期

10000

 

5

土地供給、住房價格與中國城鎮居民儲蓄

陳斌開、楊汝岱

論文

《經濟研究》2013年第1期

16000

 

6

習慣形成及其對宏觀經濟學發展的影響:一個文獻綜述

嚴成樑、崔小勇

論文

《世界經濟文匯》2013年第1期

24000

 

7

社會資本、創新與長期經濟增長

嚴成樑

論文

《經濟研究》2012年第11期

18000

 

8

最優財政政策選擇:從增長極大化到福利極大化”

嚴成樑、龔六堂

論文

《財政研究》2012年第10期

8000

 

9

土地出讓方式、地價與房價

況偉大、李濤

論文

《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

12000

 

10

租稅替代、財政收入與政府的房地產政策

黃少安、陳斌開、劉姿彤

論文

《經濟研究》2012年第8期

18000

 

11

稅收、稅收競爭和地區創新

周業安、程栩、趙文哲、李濤

論文

《南大商學評論》2012年第17輯

20000

 

12

地方政府的教育和科技支出競爭促進了創新嗎?

周業安、程栩、趙文哲、李濤

論文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7期

12000

 

13

壟斷企業應該被拆分嗎?

嚴成樑

論文

《現代國企研究》2012年第7期

6000

 

14

Board Attributes and Herding in Corporate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listed Firms

Bo,Hong, Li, Tao, and Yanmei, Sun

論文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SSCI), forthcoming

20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