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后冷戰世界的民族沖突與治理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1月26日11:0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后冷戰世界的民族沖突與治理”,旨在立足於當今中國民族宗教治理創新需求,通過研究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在本領域發展的動態和治理的經驗教訓,用如下子課題來支撐綜合研究報告:子題一要基於20世紀的各國各地區的民族沖突與治理經驗建立經典案例庫,陳述這些沖突案例的根源和在冷戰前后的發展變化﹔子題二要基於歸因分析提出分類民族沖突的分類體系並按做出覆蓋全球的類型劃分﹔子題三要基於案例庫和類型分析總結不同國家、主體和利益相關方的治理模式並對各種模式做出績效分析﹔子題四要基於前述成果聯系中國的古今經驗和當前需求做出對比分析,提出基於中國立場和需求的民族沖突和治理對策。綜合報告要基於這些子題成果,呈現當今中國和世界民族沖突與治理的景觀,並基於中國民族宗教治理和參與和諧世界構建的目標,提出“對內”與“對外”兩套對策建議。本課題自獲批准立項以來,課題組在學校的支持下全力推進,取得較大進展,但跟目標仍有差距。現將進展況自評差距匯報如下:

召開子課題開題報告會。2012年3月24日,本課題確認獲准立項后,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了宋敏副校長主持的開題報告會。課題首席專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洋教授代表課題組,向校領導和專家組匯報課題執行計劃並接受各位專家的評議和建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郝時遠教授、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朱倫研究員、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政治研究室袁正清研究員、《民族研究》雜志社編輯部主任劉世哲研究員、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紅杰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科研處長游斌教授、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潘蛟教授、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包智明教授作為課題咨詢專家出席會議。課題組成員王軍、嚴慶、馬東亮、王建娥、熊坤新,賈仲益、宮玉濤和課題秘書丁娥等出席。本校30教師和研究生列席。

張海洋首先闡述本課題的問題意識、中國關聯、背景成果、創新構想、課題框架和子項體系、研究路徑和操作方法、預期目標和成果轉化路徑等方面的思路和計劃。本課題在中國推動政治體制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和諧社會和中國共產黨確認作為中華先進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要在國內推動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在國際上積累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背景下展開,因而需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全面把握形勢掌握信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前提下,做好當前世界民族沖突及治理的邏輯框架以呈現總體景觀,然后做好分區分類的歸因分析、治理模式和績效評估等關鍵環節,最后要借用發達國家“后現代轉型”的視角,展現“后冷戰世界”的民族沖突的結構性和全球治理的必要性,並且在其中突顯中國需求的迫切性。本課題因而要用科學實証方法體現人文關懷,不僅要使研究成果真切可靠,治理建議合理可行,還要用新的敘事手段,使之能為決策者和主流社會讀者喜聞樂見,使本課題成果起到推動國人對國際經驗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文化自覺意識。張教授強調本課題在首都北京和中央民族大學執行具有獨特優勢:

一是有包括教育部、國家民委和中國社會學院及一流大學的支持和本校民族文化多樣性及各民族學者參與的氛圍,因而既能通天又能接地,還能得到來自蒙新藏、港澳台的反饋和矯正。中央民族大學新成立的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也能為本課題提供必要的機構支持。本項目要從人心人性和人的根本需求的深度上,把民族文化多樣當成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共同體採用“合作與競爭”的方式來推動人類福祉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民族文化多樣性它跟自然生態多樣性一樣重要,沒有多樣性就沒有發展動力。本課題要基於這個原則來理解參與沖突和治理各方及相關者的利益和價值訴求並尋求化解之道,特別是要穿透當前國際政治單純用工具理性、永恆利益(而非永恆的公平正義價值追求)來理解各方行動主體動機的局限。簡言之就是要把理解沖突和治理的深層結構、主動行動者的價值理念當成深層基礎,然后再參照利益博弈來做理論創新探索。

二是把后冷戰世界民族沖突的根源、屬性與現代世界體系、全球化進程、現代國家構建進程、社會文化類型、政府權力配置、國際社會的后現代社會文化轉型、民族和宗教共同體的價值追求聯系起來做出總體把握,用數據、指標、案例來揭示上述結構、進程和追求,特別是要對“觀念”動力給予更多關注。

本課題的子課題負責人嚴慶教授、王軍教授、馬東亮三位副教授在王建娥、熊坤新等資深學者支持下,匯報了三個“現象分類”、“治理模式與績效評估”和“案例庫建設”這三個關鍵子課題的研究思路。

專家團隊圍繞著課題設計和報告內容展開充分討論,對完善課題方案提出了很多建議。專家認為,這個開題報告比起當初論証和答辯時問題意識更鮮明,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理論架構和目標更明確。專家團隊對於開題報告關注中國政治改革需求,增強課題國內關聯的思路表示支持,認為這樣更有現實意義。專家團隊同意本課題的工作方案要抓緊完善實施,力爭在明年十八大召開之后推出階段性成果,滿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創新的急需。專家團隊同時對中央民族大學在國家民族宗教治理創新轉型關鍵時刻承擔這個項目並給予全力支持感謝並寄予厚望。學部委員郝時遠特別提示:本課題雖然有這樣的標題,但課題組在研究中,要注意指出沖突只是民族關系治理失敗后的表現形式。世界范圍的民族關系並不全是沖突,而是有著大量和團結合作案例,因此也要講經驗和理想並分析成功經驗的原因,展現正能量。

二、積極推動子課題實施

本項目在研討論証階段,就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的平台上建立起兩代學人集體研討協商機制。開題報告會以后,課題組堅持每月開會,按照案例庫、分類體系、治理模式、中國關聯四個子題輪番打造的工作機制,開展常規研討活動目前取得如下進展:

(一)子課題之一:“世界民族沖突事件案例庫”

由王軍教授主持5人子課題小組,在前期成果基礎上結合專家組意見,以年代為經,國家和地區為緯,率先形成了由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20個經典案例組成的庫並繼續充實完善,爭取把每個案例都追溯到歐洲擴張和殖民沖突的初期根源上,同時做好后果追蹤評估。目前的120個民族沖突案例平均2500字,總體已有28萬字文稿。

在此基礎上,子題組還在嘗試推進數據庫建設,即借鑒現有的國際國內各一個數據庫(瑞典烏普薩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模型,建立事件數據庫的編碼索引系統,並對案例涉及的各場沖突事件進行了編碼和數據錄入,還要在小型學術會基礎上,形成一篇高質量論文。

(二)子課題之二:“民族沖突類型”

本子課題師生4人經過兩輪研討,提出了邏輯框架並初步形成了六種類型構成的分類體系。其中包括根據國內需求增補了“海外華人與當地社會”的類別並且向數據庫子題提供了相應的擴展建議。目前正在細化英文材料的翻譯,這一子題的文稿已經達到20萬字,具備了形成專著的基礎。

其中的“洛杉磯種族騷亂”作為該類別的典型案例成果長達萬字,提示1992年美國洛杉磯的種族騷亂不僅有種族因素,還是社會后現代轉型中,黑人群體爭取到的社會變革空間受到日、韓、華等亞裔群體的壓縮排擠,成就感淡化,進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思考中國新疆和藏區近年發生的沖突事件的內在機理。本子題目前轉入車臣分離主義等類別的沖突機理分析。

(三)子課題之三:“冷戰后世界民族沖突的治理模式與績效評價”

1.理論思路擴展。子課題組3人按照原先計劃的框架分為三部分展開,即(1)治理理論與實踐在冷戰后世界民族沖突的適用范圍,包括治理理論內涵的擴展與當代社會變遷﹔治理理論應用於民族沖突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中國的民族沖突治理理念與實踐。(2)冷戰后世界民族沖突治理模式探究,包括“民族沖突治理模式”概念的提出﹔世界民族沖突治理規范性研究。(3)冷戰后世界民族沖突治理績效評價體系,包括治理績效概念內涵與適用范圍﹔世界范圍內民族沖突治理績效分析標准﹔民族沖突治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

本子題經過前階段探索,目前確認跟子題二對接的框架不變,但具體內容有所擴充。第1部分,除了分析治理理論及實踐在冷戰后世界民族沖突領域的適用范圍之外,還探討了治理理論本身的特質,即“治理”究竟是后現代精神的體現還是現代性的延伸?本子題傾向於把民族沖突確定為由現代性引發,但不能用現代性的精神,而要用后現代轉型的理念來加以治理的現象。這種視角能為今后的分析奠定邏輯基礎及其對中國民族沖突治理的適用性,也為下面的研究實踐打開理論通路。

第2部分,研究和探討了“沖突治理模式”的內涵與外延,明確了暫時用“治理類型”來代替原先想用的“治理模式”。在劃分治理類型時又明確了四種劃分尺度,即以民族沖突類型、治理主體與范疇、治理方式及效果、治理理念與績效為標志來劃分治理的類型。具體研究中,要視后續材料和理論積累來擴展提升,看能否回歸的模式的高度上來。這些體會都有形成論文的潛質。

第3部分,把原有方案中的問題加以細化,包括把治理理論的適用性具體化為:1、在治理主體多樣的前提下,參照歐盟機制探討把“一國為主兼容多國參與“的類型納入同一平台,保証治理機制的健康可持續暨共和共贏﹔2、“善治”、“負責任之治理”等治理理論中的理念在民族沖突治理中如何體現,3、如何解決在績效評估方面存在的世界性難題,即把績效評估與對績效價值評判結合起來,防止績效評估過程成為價值觀角斗場。

二,在世界范圍內民族沖突治理績效分析標准的構建方面,參考了多個國際相關組織與理論研究機構的觀點,目前考慮構建更加詳細的績效評估標准和指標體系。具體參考的國際機構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經合組織與歐盟相關治理評估體系,在治理指標體系、信息搜集的制度化與標准化、指標體系的可持續性與反饋能力、治理評估領域的確定、治理評估方法與工具、評估環境/背景分析、治理評估的彈性等問題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思考在國際相關理論研究組織方面包括世界經濟論壇、國際透明化組織、馬裡蘭大學等,通過對這些研究機構的有關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在治理評估的全球視角與持續性、治理評估指標的模糊化處理與科學性之間的關系、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之間的相互關系處理等方面深化了了解與認識,並通過對這些國際前沿研究機構理論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在如何處理績效評估指標的具體方式方法上有了更多考慮,對本研究課題中民族沖突治理績效評價體系完成完善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四)、子課題之四“中國經驗和需求視角下的后冷戰世界民族沖突”

本課題由首席科學家帶領團隊在前三個子題的基礎上開展。目前仍處於構思和准備階段,進展情況是一面參與前三個子題研究,一面學習國內的張文木、王楫思等學者提出的中國“西進戰略”,一面結合美國新清史學派的研究成果,側重研究東北、內蒙、新疆、藏區的語言宗教和文化資源對於解決中國西部民族宗教治理和用西部民族文化資源支撐國家西進戰略的前景和可行性問題。首席科學家積極參與了中國民族關系問題討論並在網站發表了相關文章。

(二)各子課題的進展深度

提子課題都在前期理論框架與思路擴展的基礎上向深入細化推進如下:

1.研究視角的深化。增加多樣主體“理論互視”的視角,豐富了研究視域。 “理論互視”意指結合本研究的特點,分別採用“民族視角”與“治理視角”交互思考案例進程,並在此基礎上推進課題。“民族視角”是重要的理論來源,也是確立沖突治理類型的重要依據之一。治理視角下的民族沖突研究是本課題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治理理論本身的發生發展邏輯而言,對包括民族沖突在內的多種沖突類型的治理實踐與理論歸納是發展和完善理論本身的邏輯性與自洽性,將能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治理實踐的必要條件,民族沖突治理類型(或模式)的劃分、各種治理類型績效的評估都離不開理論工具。但民族視角下的治理類型與績效分析將直接貢獻於民族問題研究,而治理視角下的民族沖突與解決方案的探討則將毫無疑問地對治理理論本身作出貢獻——民族視角下的治理理論思考與治理視角下的民族沖突解決這兩個理論互視不僅不會增添麻煩,反而會給通常的公共事物治理帶來更多的超額理論收益。

2.研究過程的完善與推進。通過選取互視的理論視角,按照本課題既定的研究規劃,在更加深入的層面探索與民族問題和民族沖突相關的政治戰略選擇與現實政策取向。同時關照圍繞這一宏大的博弈過程的各種利益主體展開的攻防博弈。本課題的研究過程經過完善現表述為:第一、對治理理論本身的梳理和深化理解:包括完善理論工具和擴大適用范圍﹔第二、用人性需求理論來了解研究對象本質:將民族沖突概念具體化並且把它視為民族關系和治理失敗的結果同時指出,公平正義基礎上的沖突治理就是向良好民族關系的回歸。

3.研究步驟的細化明晰。本課題把整個民族沖突治理績效評估分為四個推進過程並以歸因追問的方式次第展開:沖突動因、沖突對象、治理主體、治理績效,並在追問過程中明確關鍵環節和理論難點。在動因方面,本課題目前明確出兩條進路,一條是政策工具論,討論如何通過沖突及治理績效的評估來改進治理方式﹔一種是政策績效論,即通過評估來証明某種治理類型或方式更優。

在評估對象和內容方面,本課題的聚焦點是“通過民族沖突的治理績效評估保証權利與利益的維護與實現”,並通過劃分績效評估的兩部分內容:既成治理效果、未來必須/不得不選擇的治理路徑,來明確治理相關評估的整體取向。在評估執行主體方面,各子課題基本明確了“多元化評估”的思路,即採用多個利益相關方與治理主體的視角不斷校驗與反思治理成果和評判治理績效。

在評估方式方法上,本課題更強調沖突和治理主體的協調協商。基於上述研究步驟與過程,本課題結論部分將能更科學更准確地推動政策創新。

三、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基於上述認知,鼓勵成員圍繞博弈論和多元整合策略,參與相關研討會。例如嚴慶教授於2012年10月參加了在北京大學召開的“多民族國家與多元文化研究”學術會,並作了主題發言《文化“元”的自主性與自覺性:多元文化政策之基》,揭示當代西方流行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局限性及其學理分析,該論文已整理發表在《民族論壇》2013年第4期。

四、代表性成果簡介

1.初步建成后冷戰世界民族沖突案例庫。選擇了約120個民族沖突事件,並對每個案例進行了闡述(每個案例約2500字左右),已形成了28萬字左右的案例庫初稿。

2.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中一篇發表於核心刊物,主要探討民族沖突對於民族關系發展留下的“選擇性創傷”。指出族際關系中的“選擇性創傷”會以群體挫折性記憶的方式載入群體記憶,並進而影響到相關族裔群體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消除刻板印象、民族和解、草根交流等化解策略。

3. 各子題負責人積極參與各種研討活動,收集各方意見並提出創新見解。首席科學家目前提出了“從社會發展史到文化生態學”、“民族文化公平傳承”、把文化生態家園、傳統文化禁忌和子女教育作為少數民族核心利益等創新觀點。

五、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課題主要由年輕學者承擔,首席科學家也長年在中國少數民族研究領域和民族學人類學領域工作,跟主流學界交流經驗較少,所以除了常規簡報外,在成果呈現方面的表現較弱。擬在本次中期檢查的基礎上大力改進。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后冷戰世界民族沖突案例庫

王軍

數據庫

 

28萬

 

2

文化“元”的自主性與自覺性:多元文化政策之基

 

嚴慶

論文

《民族論壇》2013年第4期

8000

 

3

“選擇性創傷”對族際關系的影響及其應對

 

嚴慶周涵

論文

《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年第2期

10000

 

4.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華民族到了培元固本講信修睦的時候

張海洋、包智明

論文

《內蒙古社會科學》2013第六期

6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