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經濟社會公共數據的空間統計樣本數據開發及應用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1月26日10:4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項目執行情況

1.1項目總體執行情況

本項目自2011年12月立項以來,總體執行狀況良好,按計劃開展各項工作,經費運轉正常,各子課題進展順利,代表性成果顯著。現匯報如下:

1.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2.1子課題一:空間統計的方法研究

子課題一重點在於對於空間統計方法的理論研究,對於理論的深入研究和相應方法的研究有助於解決當研究空間分布數據的結構性和隨機性,或者空間相關性與依賴性,或者空間格局與變異,並對這些空間數據進行最優無偏內插估計,從而模擬這些數據的離散型和波動性等問題。

本課題已經對於空間計量建模方法及國內外研究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進展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第一、 空間數據建模方法的研究進程。

空間統計數據的建模理論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為起步階段﹔第二階段為整個20世紀90年代,是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為進入21世紀來的10年間,是其發展成熟階段。經過三十年來的探索改進,空間計量經濟學其理論研究從空間效應的檢驗、空間模型的確定、估計記憶檢驗各方面已經發展成了較為完善的計量經濟學分支,為區域科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方法論支撐。

第二、 空間統計數據的建模基礎研究。

空間統計數據的建模基礎包括:1.空間相關性,說明了空間中各個變量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2.空間異質性,代表了空間中各個變量由於所處的區位位置不同而存在的差異性。3.空間相關性的探測方法。面數據是建立空間數據模型所使用的主要數據形式,它描述區域面積內單元的總體特征。常用的空間面數據相關性統計分析包括了包括Moran’s I指數、Geary’s C指數、廣義G指數。另外,探索式空間數據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能夠根據數據結構本身來反應空間關系,使得研究者不需要有太多的先驗知識,就能夠客觀地認識社會經濟現象的特殊空間模式的特點,使得ESDA在9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ESDA與GIS 的結合,讓空間分布的特性和尺度更方便、更直觀的得到展現,為進一步的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三、 空間數據回歸模型的估計與檢驗。

空間分析的應用包含探索式空間數據分析、解釋性空間數據分析、空間模擬建模和評價反饋。體現了從空間模式探索逐步到機理解釋,再到政策應用的過程。不同於經典統計模型,空間建模將空間自相關性考慮到建模過程中,研究多變量的相互影響。

第四、 空間統計數據模型的最新進展

在空間數據分析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程序普及的帶動下,國內外越來越多學者與實際部門的工作人員從事空間數據建模研究及應用中。在國內,空間隨機前言模型、模型的穩健性檢驗及空間權重矩陣的選擇方面有相應的研究。空間數據統計模型與面板數據的融合是該領域的重要研究領域,國內注重於模型形式和模型檢驗等方面,在國外空間面板的研究著重於模型基本理論和模型的實証研究。基本理論研究包括模型的設定、分類、估計以及檢驗等。實証研究的領域十分廣泛,設計經濟增長、投資活動、市場需求、價格競爭、商業周期、政府支出以及就業與失業問題等等。國外的空間面板數據模型已經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但由於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估計及各種檢驗目前仍然不太規范,並且隨機效應模型在空間分析研究中仍存在爭議。

1.2.2子課題之二: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上的空間統計樣本數據開發研究

在我國,政府部門、學術界及其他單位在長期的管理與實踐中掌握、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公共數據資源,但這些數據分散在各個行政主管部門和機構缺乏有效地整合與共享,對社會開放程度有限,制約了這些珍貴的數據資源的價值,影響其開發利用。為本項子課題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區為例,針對政府部門數據共享平台上其統計信息內容不夠全面、范圍不夠廣泛、時效性不足、數據空間化程度不深,信息共享程度相對落后的局面,對於其社會經濟數據的解決方案的標准進行了研究。

通過調研與論証,我們提出建議,西城區政府部門公共數據共享的建設需要分三步走。第一、規范數據來源,建立公共數據元數據庫﹔第二為政府部門共享公共數據建立分析決策數據庫,完成元數據的加工、處理以提供適用的社會經濟數據供決策﹔第三為完成重要分析決策所建設的檢測統計數據庫,用以反饋決策數據庫。

建立西城區三個基礎元數據庫,包括社會經濟領域人口庫和法人庫以及社會經濟空間信息庫的建立。在這裡,重點對社會經濟數據空間信息庫的研究進展做以詳述。

第一、西城區社會經濟數據空間信息庫的統計規范與統計標准研究

空間信息庫的統計規范與統計標准的設計與實現是完成社會經濟公共數據空間統計以及進一步利用其進行應用分析的保障和基礎。目前,本項目已經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進展。主要論証如下:

首先,針對我國復雜的數據環境,各個部門的數據標准化程度不一、數據管理系統、數據格式和數據類型數據標准也不盡相同。為做到信息共享,從硬件角度,平台設計需基於總線結構,即所有的基礎數據庫、業務數據庫和政務應用系統的即插即用,共享平台必須適配各種政務數據和異構的數據環境,要實現全區政務用戶統一權限管理和單點登錄,要實現目錄、交換、網絡調用、信息核對、信息推送的一體化服務,而且橫向、縱向都要實現互聯互通。另外信息共享除了要解決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建立信息共享的長效機制,需要提供包括政策、標准、關鍵技術、支撐機構、軟件平台等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我們國家信息資源絕大部分在政府各部門,人口、法人、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宏觀經濟四大基礎數據庫來自於幾十個政府部門。並且其中絕大部分信息與空間有關,由於空間信息的特殊性,其信息共享的技術和方法會和其他的政務信息有所差異,但信息共享的業務模型是一樣的。所以,必須研究各種政務信息的時空化技術、地理編碼技術,以及政務空間信息的網絡服務技術,然后再集成到統一的政務信息共享平台,實現政務信息與空間信息的一體化服務。

第二、對於空間信息元數據說明標准研究

元數據說明標准就是把來自具體某個部門的相關數據信息同時進庫。包括數據搜集或調查的制度、指標解釋、組織過程和數據質量控制的數據形成流程、時間、動態可比性變化、計量單位、相關分類等等,對此內容主要是對每個政府部門索取數據內容和相關信息的規范標准要求。為此,我們建議對來源政府部門的搜集信息和數據搜去要全面和核查(還原到原政府部門能對應上原來的數據),第二步是根據整理后的分析決策使用的標准數據庫數據質量提升需要,反向對政府部門的數據提出改進適當改進的工作,即互動追求協調一致的數據高質量工作。

第三、對地理信息庫形成數據產品的加工規范研究

為此,我們從數據庫數據的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標准處理、時間一致性標准處理、內容一致性處理從數據的清理、整理層次進行了研究。進而對於空間匹配的規范性進行了研究,以保証經濟社會公共數據空間化后的准確。在經濟社會數據空間化的基礎上,為實現其應用價值的最大化,從時間規范、空間規范、內容規范等更高層次進行了研究。

在對三個基礎元數據庫的規范設計基礎上,通過調研確定了人口庫的入庫信息核對應以計生委數據為准,法人庫以工商局信息為准,地理信息庫則以公安部門提供數據為准的入庫制度。進而,採用IMF組織開發的專門用於評估數據質量的框架體系(DQAF),對於已經過核實比對入庫后的數據進行事后質量評估,採取事后調查的方法,抽取相應比例的調查對象,一方面修正之前的調查數據,另一方面發現之前的調查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為未來調查工作的改進指明方向。同時,我們建議政府信息公共信息平台的數據不要僅限於搜集各部門委辦局的所有經濟數據指標,更要注重各部門的行政記錄和文本數據,這些數據往往能夠對經濟社會數據空間化的利用起到重要的補充和印証作用。

1.2.3子課題之三:社會公共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

社會資源綜合了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與精神要素,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隻有合理地分配社會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需求,使其得到充分利用,才能取得最佳社會經濟效益,保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因此,有效、公平地配置社會資源已經成為每個政府的追求目標之一。目前,本項子課題重點針對教育資源的空間配置、創新力的空間差異和居民消費的空間特點進行了研究。

第一、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前期論証的基礎上,我們以西城區教育資源包括幼兒園(小學)空間分布的合理性為例,與人口數據相結合。將整合后的經濟社會空間數據應用於決策過程。

幼兒園的空間分布的合理性與否對於周邊年輕家長的生活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針對這個問題,需要運用的數據包括:數字地圖數據—主要需求為社區地圖﹔幼兒園分布數據庫—包括幼兒園規模、辦學條件等屬性信息﹔人口普查數據庫——可以是按社區的統計數據。其他經濟社會數據信息:例如收入情況,介於其對於幼兒園的選擇起到一定影響。技術路線包括:(1)空間統計分析:與主地址庫關聯,利用幼兒園容量等信息就行統計(2)最短路徑分析:挑選出離社區最近的幼兒園及最短路線(3)緩沖區分析:得到不同幼兒園的覆蓋范圍。

第二、中國省域間創新力差異的空間統計分析

區域創新能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原動力。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競爭的日益加劇,區域創新能力已成為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和地區經濟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我國的區域創新能力一直以來都表現出較大的區域差異性。利用這一差異性,本次研究利用空間計量方法分析2005-2010年中國31個省域創新能力相關數據,並利用空間計量方法分析面板數據,運用統計鄰域靈活的R軟件,分析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在2008年前后變化以及其影響因素。

通過Moran’s I統計量特征,揭示2005年以來,31個省區的R&D活動一直趨於空間上正的自相關,即R&D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在空間上集聚或R&D,並且這種空間集聚特征逐年表現得更為顯著。

進一步通過LISA結果顯示,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東部和欠發達的西部省區在空間上分別趨於集聚。總的來看,較高R&D活動水平的鄰近省區趨於空間集聚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部和北部地區未表現出集聚的狀態相對比較均衡,而中西部地區則淪為外圍地區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

第三、中國省域間創新力差異的空間統計分析

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緩慢,也說明農村消費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引導農民消費方向是刺激國內消費的重要方面。

通過空間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國農村人均消費支出的空間分布特征,計算了包括Moran I統計量、Moran散點圖和局部Moran統計量來研究農村人均消費支出的空間相關性和空間變異性。實証結果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在空間上具有相關性,具有區域的集聚特征,即高支出的地區相互鄰近,低支出的地區相互鄰近。表現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福建省的高消費水平集聚,西部地區低消費水平的集聚,中部和北部地區未表現出集聚的狀態相對比較均衡,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是強影響點,全國的全局空間自相關影響很大。同時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也存在空間異質性和非平穩性,即各地區的支出水平有明顯的差異性,地區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差距明顯。

用地理加權回歸模型(GWR)模型研究了收入和價格變動對農村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結果顯示,GWR模型可以很好的處理空間集聚性和空間異質性的問題,得到每個地區的局部模型。模型的估計結果要優於OLS的估計結果。GWR模型進一步揭示了我國各省區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具有空間非平穩性,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消費價格變動對支出的影響有著明顯的差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對消費支出都是正向的影響,即收入增加則消費支出也會增加,但各個地區的影響程度不同,其中東北三省和長江三角洲收入對消費的彈性系數最大。農村居民消費價格變動對消費支出的影響有正有負,大多數地區價格變動對消費支出的影響是正向的,這也說明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較低,農民消費較多地集中於生活必需品,價格的變化對消費數量的變化影響微弱,即使價格上漲,人們的消費量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會引起總支出的增加。

另外,依據現有的狀況看,空間數據的獲取存在著一定難度,為了減少阻力,我們還選擇開展數據依賴較弱的研究,比如與醫療布局情況和與物流相關的空間研究,相關成果已經發表或者等待發表。

二、 調研以及學術交流情況

自項目開題以來,課題組成員積極調研,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特別注重和國外專家的交流探討,為課題的進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的作用。

2012年4月起,課題組成員多次分批去西城區統計局,信息辦、發改委等單位部門實地調研,和一線統計部門開展深入交流,交換意見,了解實際需要,使得我們的研究內容更具有針對性,研究成果更具有現實意義。

我們的課題團隊和來自荷蘭馬斯特裡赫特聯合國大學Pierre Mohnen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及該校Guido Ferrari教授團隊、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懷特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及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黃波教授、西班牙卡斯提亞-拉曼徹大學(University of Castilla-La Mancha)統計系空間計量模型專家Jose Maria Montero教授以交流訪問、報告演講、聯合培養、合作研究等多種方式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有著良好的學術交流與溝通,促進我們的研究能夠緊跟國際步伐,更具有前瞻性、開創性。

 Pierre Mohnen,比利時籍,馬斯特裡赫特大學教授,聯合國大學教授研究員。牛津大學國際發展系Sanjaya Lall項目高級研究員,美國經濟研究局收入和財富研究會議成員。加拿大蒙特利爾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Pierre Mohnen博士,長期致力於創新問題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研究,在產業組織、面板數據建模等領域有長期實踐和良好學術聲譽。

 黃波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曾就職於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科研機構。主要研究領域在空間統計的應用研究、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土地資源的最優配置等等。

 Guido Ferrari是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統計學教授,在經濟社會統計、環境可持續發展、空間價格模型等方面具有世界影響。在他的積極推動下,佛羅倫薩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加強了學生間的互訪。

 Jose Maria Montero是西班牙卡斯提亞-拉曼徹大學統計系教授,在空間統計模型及其應用頗有研究,成果頗多,他是西班牙証交所國際學術期刊I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的主編。

2013年4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與佛羅倫薩大學(意大利)、卡斯提亞-拉曼徹大學(西班牙)和“旅游、環境、經濟研究”國際網絡聯盟合作舉辦的“第五屆旅游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創新,競爭力與國際合作”國際會議。會上,課題組負責人趙彥雲做了利用GIS 方法利用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和空間數據的旅游氣候舒適度的主題報告。

三、 代表性成果簡介

1 趙彥雲《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的基本問題》,《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年第5期

成果簡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發展過程中,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發展對我國增幅統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紹了以統計學為核心知識體系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歷史依據、科學思想和有關內容,強調了在大數據時代下統計分析的發展機遇以及宏觀經濟空間統計分析。指出目前是宏觀經濟統計分析自主發展的重要機遇期。這對統計學可建設發展和提高統計的社會貢獻、社會影響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成果對於提高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科學發展提升實際應用價值具有推動作用。

2 Wen Wang,Yuanda Liu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ereal bioenergy potential in China》,《GCB Bioenergy》2012年11月27日在線發表

成果簡介:農業生物質是一種分布最為廣泛、應用最為靈活的可再生能源原料,可應用於熱能、電力、燃料能源的生產。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的大量農業秸稈可用於發電。但在實際應用中其利用效率受到資源地理分布的限制。因此,獲取精確的農作物生物質分布狀況,對於評價我國農業生物質能的能源開發潛力具有巨大意義。傳統的研究生物質能空間分布的方法,是從能源統計角度,利用統計數據估算農作物生物質能總量,然后將總量分配到空間上去。它的優點是統計口徑被能源經濟學家所廣泛接受﹔其缺點是空間分辨率較低,往往隻能精確到縣級尺度,且統計單元大小不一、幾何形狀不規則,統計單元內部近視認為均勻分布也並不符合實際情況。為克服傳統方法的缺陷,本文提出一個全新的基於MODIS與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的估算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綜合評估全國大宗作物農作物潛在生物質能的空間分布。相比於傳統的統計數據方法,該方法以遙感信息作為分布權重,將社會經濟數據空間化,改善了由行政單元造成的空間精度低和面域均一取值等問題。研究發現,全國縣級大宗農作物潛在生物質能集中分布於東北三省、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平原、以及南疆等地,這些區域的農作物秸稈資源能夠滿足能源大規模生產的集中利用目標。同時我們也發現,生物質能的縣域分布呈不規則多邊形的面域分布,各行政單元在面積、形狀上各有差異,行政單元內部的均一分布的假設也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些都必然導致縣域分布在描述資源分布上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難以保証生物質能能源規劃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本文的結論對於降低生物質能工廠的運輸成本,提高生物質能的利用效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可為我國生物質能資源優化配置、生物質能工廠的建設選址等做出科學規劃以及為國家相關部門在能源規劃和管理方面提供決策支持。

3. 谷彬 《勞動力市場分割、搜尋匹配與結構性失業——文獻綜述及對人口普查資料開發的啟示》,《統計研究》2013年8期

內容提要:目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受轉型升級的巨大影響,中國出現大量“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的現象,即結構性失業問題。由於勞動力市場傳統體制分割、僵化、惰性的影響,勞動力供給的調整速度相對緩慢,不能適應勞動力需求的新變化,從人才支撐的角度制約了轉型升級的順利實現。本文從文獻綜述的視角,系統梳理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與搜尋匹配理論,分析勞動力市場分割與不匹配引發結構性失業的傳導機制及結構性失業不同來源的影響,進而研究了結構性失業治理中的人口普查資料等社會經濟數據的深度開發。鑒於結構性失業的“棘輪效應”和“累積效應”,中斷引發結構性失業的傳導機制有助於將結構性失業防患於未然,而其不同來源的細化分解,將使結構性失業治理政策更加准確有效。鑒於結構性失業不同來源之間存在相互抵消和相互加強的效應,有必要對結構性失業不同來源的復雜關聯機制進行系統分析,統籌兼顧進行結構性失業治理,以避免由於政策之間缺乏協調性,而加劇結構性失業。

四、 成果發布情況

2012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地理空間信息研究中心成立。人民大學馮惠玲常務副校長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共同為“中國人民大學地理空間信息研究中心”揭牌。中國人民大學地理空間信息研究中心的任務是建立基於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的人文社會科學虛擬研究平台,為學校大約15個院系的相關學科提供良好的地理空間信息技術教學服務,同時也為學校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在各學科的科研合作提供跨學科交流平台。中心的成立旨在滿足校內各學科對地理空間信息教學的需要,滿足各學科對地理空間信息關鍵技術和底層地理空間信息的需求,為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在眾多一級學科領域的應用服務,帶動學校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創新,使學校在地理空間信息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應用領域走在全國的前列。中心的挂牌成立在人文社科領域氛圍濃厚的人民大學也擴大了空間信息技術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的推介效果。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的基本問題

趙彥雲

論文

2013年5月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12000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ereal bioenergy potential in China

Wen Wang,

Yuanda Liu

論文

《GCB Bioenergy》於2012年11月27日在線發表

 

7000

GCB Bioenergy 是SCI 收錄期刊,影響因子達3.67

3

國際競爭力下的國家形象的實証分析研究

趙彥雲、

李望月

論文

中國人民大學校報等待發表

12000

 

4

《勞動力市場分割、搜尋匹配與結構性失業——文獻綜述及對人口普查資料開發的啟示》

谷彬

論文

《統計研究》2013年8期

9000

 

5

《城鄉消費斷層阻礙服務業發展的效應分析——基於投入產出表與住戶調查數據的實証研究》

吳翌琳、谷彬

論文

《商業研究》2013年10期(收到用稿通知)

6000

 

6

《科技與資本“聯姻”: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服務體系研究》,

吳翌琳、谷彬

論文

《科學管理研究》2013年8期

5000

 

7

《中國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均等化研究——31省區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指數的分析》

吳翌琳

報告

摘《中國發展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10000

 

8

我國物流業布局現狀、問題與對策

郭茜,庄菁

論文

中國物流與採購2013年6月

6000

 

9

弱流動因素制約下人口承載力空間研究

郭茜

論文

特區經濟2012年11月

5000

 

10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 with Stochastic Critical Distances

Shangxiong Meng

論文

已投EJOR,正在修改

9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