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百年中國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科發展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1月23日16:2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項目的總體實施及各子課題進展

本項目自2012年3月開題以來,研究工作按計劃實行,進展順利。目前已完成原計劃中的資料收集、形成《撰寫條例》、各分卷確定撰寫細綱,目前已進入全面研究和撰寫階段。項目組召開多次工作會議,舉辦兩次學術研討會,積極進行學術交流和成果推介工作,產出一批階段性成果。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如下。

第一子課題“民國卷: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的初興”。由中國人民大學牛潤珍教授負責。研究工作於2012年3月至年底,完成了搜集資料與編纂准備。針對民國時期在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科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如陳垣、岑仲勉、陳慶年、陳寅恪、范文瀾、傅斯年、傅增湘、高步瀛、胡適、金毓黼、柯劭忞、梁啟超等70多人的相關資料(包括100本著作、300多篇文章)進行了搜集和查閱。搜集了燕京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中國地學會、營造社、思悟社等學校、機關、公私社團古籍研究情況,以及部分民國古籍出版的資料。在此基礎上,編寫了“民國古籍整理與研究、出版事紀”﹔“民國古文獻學人簡傳”﹔“民國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書目”﹔“民國學人有關古籍文獻學論述”﹔“公私學術機構、團體古籍整理、收藏情況”等材料。2013年以來,完善了本卷的撰寫章節提綱,並完成了“民國學人的古籍整理與研究”樣稿。代表項目組撰寫《成果要報》,撰寫論文3篇,其中1篇已正式發表。

第二子課題“新中國前30年卷: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的漸進”。由安徽大學諸偉奇教授負責。自開題以來,完成了資料調研收集工作,包括新中國前30年黨和政府有關古籍整理出版的文件、法規﹔已出版的古籍(含考古發現)圖書目錄,同時收集部分重要古籍原書或讀研原書﹔有關古籍整理論著目錄和部分論著﹔北京大學以及有關高校古文獻專業設置資料﹔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單位古籍出版資料﹔國圖、上圖、南圖等國內主要圖書館古籍館藏資料﹔古籍整理出版與對外交流的資料。完善和確定了本卷各章節撰寫提綱,目前進入撰寫階段。

第三子課題“改革開放新時期卷: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的繁榮”。由河南師范大學王記錄教授負責。開題以來,分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科發展兩條線索展開資料的調研與收集,目前已經完成了收集資料工作。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改革開放以來文獻學研究綜述》、《改革開放以來古文獻學科發展資料收集及重點關注的問題》兩份文件,為撰寫書稿做好充分准備。本子課題注意階段性成果的產出,在《廊坊師范學院學報》、《淮北師范大學學報》組織了兩期9篇相關稿件,2013年可刊出。負責人王記錄撰寫的《中國古文獻學科的發展與存在的問題》及《中國傳統目錄學的文化品格和價值取向》已在2013年上半年發表。課題組其他成員也在進行課題研究的同時積極撰寫文章,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課題組完善了本卷各章節的撰寫提綱,並完成了《新時期古籍整理范圍的擴大及豐碩成果》的樣稿。

第四子課題“總論卷:百年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科發展的理論探索”。由北京師范大學張升教授負責。現已搜集了與本子課題相關的資料,其中已下載、購置和復印專著90余部,下載復制論文140余篇。課題組召開兩次討論會,明確了思路。認為在研究對象上,百年總結的理論部分主要有兩大塊,一是古文獻學本身發生、發展及其特點的總結與思考,一是古籍整理、研究部分。在研究思路上,要對百年來學科體系的概念、方法、特點及其趨勢作出分析、總結。對古籍整理這部分進行總結,指出其中的優長不足,以便提出建立更加標准化古籍整理的建議。在研究方法上,要結合思想史、文化史,來分析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在歷史文化發展中的階段性特點、走向及其理論成就,並形成對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理論的整體總結與架構。目前已確定章節寫作提綱,進入樣稿寫作階段。完成階段性成果有論文3篇,發表1篇。

第五子課題的任務是編纂《百年中國古籍整理圖書目錄》、《百年中國古文獻學著作目錄》。由北京師范大學毛瑞方講師負責。本課題組已完成資料的調研收集任務,通過下載、購置或復制等形式掌握了所需的基本書目資料和查漏補缺資料。如《民國時期總書目》《新中國古籍整理圖書總目錄》《全國總書目》《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叢書廣錄》《中國近現代叢書目錄》《中國國家書目》《古籍目錄(1949-1976)》《古籍整理圖書目錄(1949-1991)》《新中國古籍整理圖書總目錄》《商務印書館圖書目錄(1897-1949)》《中華書局百年總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圖書總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三十年圖書總目》《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古籍目錄提要》等等。召開兩次工作會議,形成《古籍整理圖書目錄編纂凡例》和《古文獻學著作目錄編纂凡例》兩個工作文件。目前已進入撰寫階段,完成《百年中國古文獻學著作目錄》的“目錄學著作”樣稿。完成的階段性成果是論文4篇,發表2篇。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

本項目的文獻資料調研和收集整理情況,已在上述各子課題進展的分析中有詳細交代。從總體的研究計劃執行來看,已順利完成了文獻資料的調研和收集,其中對民國時期、港台地區、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整理等幾方面的資料調研和收集成果突出,掌握了以前很多未曾了解的信息和資料。

1、學術會議

項目開展以來,本項目組召開的學術會議有兩種類型,一是為項目順利開展所召開的工作會議,各自課題組所召開的工作會議已有20余次。項目組召開的工作會議3次,即2012年3月4日開題論証會后召開的項目分析會,以及2012年11月15日召開的年終總結會,2013年1月29日召開的編撰工作會,分別完成了指導項目研究的《研究計劃和時間安排》、《工作細則》和指導撰寫工作的《編撰條例》,並對各階段的工作進展情況進行總結和分析。

另一類型是專題學術研討會。項目組於2012年10月28日在河南師范大學召開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古籍整理與相關理論問題高端研討會”,除項目研究人員外,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武漢大學、西南大學以及一些出版社的專家學者共40余人出席了會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朱杰人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周國林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施丁教授等知名學者也出席了會議,參加研討。會議深入研究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我國古籍整理事業與古文獻學發展的重要成就,對古籍整理理論和古文獻學學科理論的若干熱點問題展開辨析,並分析了當前古籍整理工作和古文獻學科發展的新特點和新動向。會議認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科發展是百年中國古籍整理研究事業的重要階段,認真總結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經驗,對於今后加強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服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項目的研究要以前瞻性眼光把握當前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研究的發展態勢,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不斷總結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研究服務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方法和新途徑,不斷開拓古籍整理與學科發展的遠大前景。

2013年6月29日至30日,項目組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典籍•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國內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皆有代表出席會議,國外和港台學者如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邵東方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Joseph(周錫瑞)教授、美國哈佛大學Silas(吳秀良)教授、台灣元智大學詹海運教授、香港教育學院鄭吉雄教授等出席了會議。在專題會議上,對當前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研究的發展方向、古籍數字化對古籍整理和學科建設的影響、古代文獻學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等問題深入研討。提出要加強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的理論建設、古文獻學的研究與教學要與古籍整理的實踐緊密結合、開拓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方法、不斷推進古文獻學的學科建設等建議。

2、學術交流

在學術合作方面,與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系主任朱鴻林教授、台灣中研院經哲所經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慶彰教授聯系,落實了有關港台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專題的研究人員﹔與民委少數民族古籍研究室、中央民族大學趙令志教授聯系,落實了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專題的研究人員。

在開展學術交流方面,本項目組成員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本項目研究內容,了解前沿的學術信息。其中如,2012年10月4日-9日,周少川教授出席於德國海涅大學召開的“首屆歐洲藏中國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有英、法、德、意、荷蘭、俄、美、日等多國大學、圖書館、檔案館學者參加。在題為《歸去來兮:歐藏漢籍》的報告中,介紹了本項目的有關研究成果。2012年10月19-21日,周少川教授出席由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北京師大古籍院、香港理工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芻議》的演講中,報告了本項目的總體框架、主要內容和創新目標。另外,本項目大部分研究人員出席了2012年10月25日-27日召開的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33屆年會、2013年6月29日-30日召開的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34屆年會,在兩次會議上與參會代表交流了本項目的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1、《當前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芻議》。論文指出,學科是在科學發展中不斷分化和整合而形成的。隻有認識學科發展的歷史,把握學科建設的內容和特點,才能推動學科的創新建設。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既古老又年輕,真正確立於20世紀80年代。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的內容有三個層面,一是歷史文獻學的基本理念,二是歷史文獻學的學科體系,三是關於學科的運作和保障。當前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需要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認准學科定位,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不斷優化學科環境﹔同時要注意糾正學科建設與古籍整理實踐脫節、忽視理論建設的偏向。

2、《論百年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科發展史的梳理與意義》。論文闡明了梳理百年中國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發展史的必要性和學術意義,指出要從縱橫兩個方面對百年中國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進行總結。縱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科建設兩條主線進行考察,橫向按照基本史實、方法論、基本理論和學科理論四個層面進行剖析,通過填補史實空白、方法論的總結和理論建設等創新研究,以期探尋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發展的規律,明確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研究的發展方向。

3、《從新史學到新民族主義史學》。論文認為,由新史學發展為新民族主義史學,這是民國史學主流在抗戰時期受宋學尤其是南宋浙東史學的影響而發生的變化。民初史學家通過中國史學史研究發現了宋學與浙東史學的價值。“九一八”事變后,史學家發揚宋學、浙東史學精神,注重事功,經世致用,投身學術抗戰,構建新民族主義史學,取得一系列學術成果。其代表作為陳垣撰著的《通鑒胡注表微》。新史學發展有兩條路徑,一是以梁啟超、何炳鬆、蒙文通為代表,由中國史學史研究發現了宋學﹔一是以王國維、陳垣、陳寅恪為代表,由歷史考証通義理,進而轉向宋學。兩條路徑於抗戰時期合一,形成了新民族主義史學。抗戰勝利后,新民族主義史學融入馬克思主義史學。

4、《新世紀古文獻學研究亟待深化的若干問題》。論文認為,20世紀后半葉,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古文獻學研究步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21世紀的古文獻學研究要從5個方面不斷深化,即古文獻學科自身的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亟待建立,中國古代文獻學思想遺產需要發掘,少數民族文獻學在中國古文獻學中的地位需要得到進一步體現,中西文獻學的比較研究亟待加強,古籍數字化理論和方法研究亟待深入。

5、《新書籍史對古文獻學研究的啟示》。論文介紹了20世紀下半葉在西方興起的以文獻學與史學等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新書籍史研究,並從發展線索、研究方法、研究范圍、代表性成果等方面加以評介。論述了西方新書籍史研究對古文獻學研究的啟示,認為新書籍史擴大了古文獻學研究的視野,拓展了古文獻學的研究范圍,其引進社會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使人看到文獻研究所具有的社會史和文化史意義。古文獻學研究要眼光向下,借鑒多學科交叉的方法,豐富自身的研究內容。

四、成果推介宣傳情況

項目立項以來,《北京師范大學校報》、北京師大網站、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網站等,登載了本項目的開題論証會和項目進展等信息。

項目組按照有關要求,於2012年3月、2013年1月分別向全國社科規劃辦報送了兩期《工作簡報》。

近期,我們根據項目研究的體會,以及文化建設和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需要,向全國社科規劃辦報送了《成果要報》,提出編纂《三沙市志》和《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志》的建議和具體設想。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當前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芻議

周少川

論文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6千

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13、4全文轉載

2

論百年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科發展史的梳理與意義

周少川

論文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8千

 

3

從新史學到新民族主義史學——略論宋學影響下的民國史學主流

牛潤珍

論文

《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3萬

 

4

新世紀古文獻研究亟待深化的若干問題

王記錄

論文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8千

 

5

新書籍史對古文獻學研究的啟示

張升

論文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8千

 

6

清代昭勛公圖賴事跡述略

劉金德

論文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3期

9.6千

 

7

王古魯日本訪書考論

陳祺

論文

《歷史文獻研究》總31輯,華東師大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8.8千

忘記標注為項目成果

8

中國傳統目錄學的文化品格及其價值取向

王記錄

論文

《河北學刊》

2013年第2期

2萬

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13、5期全文轉載。忘記標注為項目成果。

9

《許衡集》版本考

毛瑞方

論文

《歷史文獻研究》總32輯,華東師大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1.1萬

忘記標注為項目成果。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