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上古知識、觀念與文獻體系的生成與發展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1月23日16:2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研究計劃總體執行良好,研究團隊全體成員都感到較為滿意。項目團隊在前兩年中已經舉行4次學術研討會(1次專家論証和咨詢會議,3次課題組研討會議),在項目具體目標、適用理論、研究方法、資料范圍、中期預計成果、研究任務分配等方面達成了高度共識,並完善了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案﹔研制並確定了4個子課題的具體論題,並確定了書稿的編寫目錄﹔各子課題都按原計劃進行了研究,並產生出一批中期成果,撰寫論文超過30篇,完成書稿3部,項目初稿約100萬字。目前,各子課題進度尚不統一,第一卷(殷商西周)和第三卷(戰國)研究和撰寫已經過半,其他兩卷進度相對稍慢。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項目前期的資料准備工作已經大致完成,所搜集的文獻有:購置相關出版文獻約500種﹔編制成與本課題相關的學術文獻索引近10萬字﹔對相關出土文物、遺址、簡帛文獻等的調研接近完成,編制電子文檔約300萬字﹔舉辦了4次學術研討和咨詢活動(1次專家論証和咨詢會議,3次課題組研討和審讀會)﹔已將項目總體研究方案、全部書稿目錄、部分論文匯編寄送國內外20余名專家審讀並征求意見,獲得了積極的反應,其中不少意見已被吸納。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1、《再論先秦史著的生成》主要討論中國早期史官職業制度、信念和史著文獻生成之間的關系。本文是本項目的一個研究個案和范例。論文認為先秦史著的形成過程、文本形態、文化功能等,都需溯源到史官職事,以及這一職事所包含的信念和權利。史官負責告命和盟約等文獻載錄、收藏和核稽,這一行為方式及職業權利,對春秋“告命”制度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史官在“告命”制度下所發展出來的主動載錄、見証、核查,以及利用“歲典”儀式和“辟法”權利,對載錄事實進行宗教審判,這是《春秋》文獻形成的關鍵條件和因素。《春秋》之所以在魯國形成,是因為魯國自西周時期即可自主使用天子祭儀,擁有“盟府”這一機構,可以匯集各諸侯國的“告命”。而《春秋》褒貶方法受到盟約中的“立盟”和“渝盟”兩個階段性儀式的啟發,並延伸到“禮”,從而在不違背“告命”規則的前提下表現出自己的價值觀,就形成了所謂“春秋書法”。這一論題的學術價值在於為清理先秦文化和文獻的關系建立了一個新的理論模式,並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學術個案。通過學術討論,已經獲得學者的積極支持,在學術界產生一定的影響。

2、《戰國知識形態與諸子文獻的生成研究》從知識形態、知識建構與知識傳播的角度,將六經作為戰國時代所面對的公共知識資源,並以此為背景探討戰國諸子知識及學說形成的多種途徑,對《老子》、《論語》、《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韓非子》七部重要的子書進行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全書30萬字,分別對《老子》、《論語》等七部子書與“六經”的特殊關聯作了比較詳細的文獻對比與考証,逐一分析其學說的來源和表述方式,闡釋了其中的文化邏輯,在不少方面給出了新的思路和觀點。如對“孔子七十子”門徒的講學等活動與《論語》形成的關系,對《孟子》的文本形式與春秋時代的訪問制度的關聯,對墨子的分科教育及“成射”與《墨子》中兼有軍事內容的關系諸方面,對於庄子的“滑稽”風格與戰國中期知識界普遍存在的“怪誕”風尚,等等。全書從傳播和衍生的角度,通過對文獻形態、文獻活動方式、話語方式等內容的考証和辨析,強調觀念和文獻產生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功能,因而能具有更為深刻而切實地描繪出觀念和文獻發展的脈絡和內在邏輯。本書是本項目子課題3的重要前期成果,可以充分體現本課題的研究思想,其中有不少內容已經公開發表,深受學界好評。

3、《先秦“家語”文獻的編纂、分類及文體意義》主要研究先秦一個重要文獻類別“家語”的文化背景、生成和編纂的過程,以及所體現的文化意義。論文認為,語類文獻是先秦時期非常重要的一種文類,它以載錄人物言論為其基本文體特征。倘若採用不同的分類標准,語類文獻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編纂單位的差異來看,先秦語類文獻經歷了由“國語”到“家語”的演變過程,在“家語”階段,又呈現大夫“家語”和諸子“家語”兩個類型。這種演化主要是由先秦史官文獻編纂意識及方式的演變與私學風氣的興起而造成的。從發展過程來看,“家語”改變“國語”重在以“國”為單位的編纂方式,它強調的是個體言論的編纂。這種編纂主要是基於“立言”乃至學派傳承的目的。對於“家語”文獻的探究,不但對於把握先秦語類文獻的沿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理解諸子文獻的生成及其演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春秋時代的文章本體觀念及其奠基意義》討論先秦文章觀念的形成及其對后世的影響。論文認為,春秋時代單篇的文章撰作已經十分興盛,當時的人對這些文章也已經有他們自己專門的稱謂范疇。最常見的有兩類,一類是口頭言說之文,如“言”、“說”、“語”、“論”等,一類是書面之文,如“辭”、“命”、“令”、“書”、“銘”、“誄”等等,這都是運用於諸侯之間政治、邦交以及禮儀、生活中的應對說辭和各種文書制作,在形態上則表現為口頭為主、書面為輔的特點。圍繞著上述文章的撰作和運用,當時也出現了頻繁的有關文章形態、風格、文體功用等方面的帶有通約性的評論,有的還提出了一些范疇。這些范疇是后世有關文論范疇的源頭,可以稱之為“文章本體論”。因為散見於《左傳》、《國語》等典籍,這些評論如散金碎銀,雖有光彩而至今尚少有人對其進行系統的拾掇整理。文章對這些散見的評論進行了梳理闡發,並歸納為“言”“辭”的價值、“質”“文”之別、“志”(內容)“言”(形式)關系、“氣”“言”關系等本體問題。論文是在本課題理論范疇下,第一次梳理了春秋時期文章觀念的興起、內容和意義,對理解先秦文獻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為基礎理論研究,在前期研究中所產生的成果尚不充分,目前,只是通過發表、出版、專家咨詢的方式,征求意見,並報送過1次《工作簡報》,真正的宣傳推介尚未開展,也未能及時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本項目在經過兩年的研討、實踐后,現已基本成熟,並逐漸有重要成果產生,我們將在下一階段加強成果的宣傳推介工作。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再論先秦史著的生成

過常寶

論文

“中國言語文化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韓國漢陽大學2013.5)﹔

載《中國言語文化》第三輯

1.2萬

 

 

2

論先秦工匠的文化形象

過常寶

論文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1期

1萬

 

 

3

先秦“家語”文獻的編纂、分類及文體意義

夏德靠

論文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1期

1.1萬

 

 

4

清華簡《保訓》“假河於中”新論

劉全志

論文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2期

0.8萬

 

 

5

《國語》文體的還原闡釋

夏德靠

論文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1期

1萬

 

 

6

春秋史官記言功能的多維透視

寧登國

論文

中國文化研究,

2012年4期

1.2萬

 

 

7

孔子眼中的舜“無為而治”新論

劉全志

論文

中國哲學史,

2013年1期

1.1萬

 

 

8

“《左傳》原本”發覆

寧登國

論文

南昌大學學報,

2012年3期

1萬

 

 

9

論《管子》君臣問對體及其文化淵源

侯文華

論文

管子學刊,

2012年1期

1萬

 

 

10

從舞容與頌詩的關系看《大武》在典禮中的運用

劉全志

論文

音樂探索,

2012年6期

0.8萬

 

 

11

論《樂經》的基本形態及其在戰國的傳播

劉全志

論文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13年3期

0.8萬

 

 

12

清華簡《系年》“王子定”及相關史事

劉全志

論文

文史知識,

2013年6期

0.6萬

 

 

13

《尚書》“商周書”的編纂年代

李山

論文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6期

0.9萬

 

 

14

大小盂鼎制作年代康王說質疑

李山、 李輝

論文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2期

1萬

 

 

15

《康誥》非“誥”

李山

論文

文學遺產,

2011年6期

0.9萬

 

 

16

尹繼美《詩管見》“以樂說詩”述評

李輝、 李山

論文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1期

0.6萬

 

 

17

春秋時代的文章本體觀念及其奠基意義

韓高年

論文

文學評論,

2012年4期

1.4萬

 

 

 

18

 

《詩經》中所見的政治觀念——以《詩經》政治美刺詩、戰爭詩、宴飲詩為考察中心

韓高年

論文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3年2期

1萬

 

 

19

“興”為“取譬引類”說——兼論風、雅詩篇的一個重要創作特征

韓高年

論文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6期

1.1萬

 

 

20

禓祭儀式與《國殤》的創作動機

韓高年

論文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3期

0.9萬

 

 

21

經籍注疏與漢大賦的鋪排、求實風貌

張峰屹、 張文亭

論文

文學與文化,

2012年1期

1萬

 

 

22

先秦散文史

過常寶

專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

20萬

 

 

23

漢代散文史

尚學鋒

專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

25萬

 

 

24

戰國知識形態與諸子文獻的生成研究

劉全志

專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3年10月

30萬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