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構建都市美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劉士林2014年01月20日08:4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構建都市美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當今世界,都市化進程的影響早已超出了經濟社會的范疇與一般的文化領域,深刻地改變著文學、藝術、影視、娛樂等傳統的精神生產與消費方式,使當代人的審美意識、藝術經驗、自由體驗與審美活動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就為以文藝美學為主要形態的當代中國美學提供了重要學術生長空間與全新的當代性問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的總方法論與價值立場,以中西美學學術理論與學術史為思想資源,充分吸收和借鑒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城市史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創建一門符合中國城鎮化戰略需要的都市美學理論,有助於推動中國美學的學術轉型和創新,也可為中國城市發展和當代人的審美自由提供一種現實的參照系。這其中,有幾個基本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其一,需要對“都市”、“都市文化”等基本范疇與學術語境進行界定與闡釋。從城市社會學的歷史視角看,都市是人類城市歷史發展的高級空間形態。從當代城市化進程的內在結構看,都市代表著當代都市化進程的最高邏輯環節。因而,“都市”在本質上是人類城市歷史發展的高級空間形態與當代城市化進程的最高邏輯環節的統一。對都市的當代研究與闡釋,不僅是人類了解都市歷史的一把“鑰匙”,也有助於我們站在更高的歷史階段深入認識城市的本質。都市文化是依托於規模巨大的人口與空間、富可敵國的經濟生產總量、發達的交通與信息服務系統所形成、創造出的文化模式,在當代具有人類城市文化發展的高級精神形態與當代世界精神生產—消費中心的雙重內涵。在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文化研究對於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應對各種城市社會問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文明與經濟社會建設等,具有重要而直接的現實意義。

  其二,需要論証中國文藝學、美學與都市文化研究的學術淵源關系。在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現代化運動中,中國文學研究的“文化學轉向”及其成果構成了中國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形態﹔而近十年來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社會發展目標的中國都市化進程,為中國文學研究從“文化研究”轉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質條件與學理契機。以西方城市社會學與中國文藝美學為雙重資源進行都市文化研究,既是中國當代都市文化研究與西方相關研究的一個重要區別,也是建設中國特色都市文化基本理論與科學體系的經驗基礎,同時還為世界范圍內的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種具有中國話語特色的理論形態與解釋框架。

  其三,需要初步確立都市美學的邏輯起點和價值立場。與以和諧為最高理想的古典美學、以反抗資本主義文明異化為主題的現代美學相比,都市美學更多地與都市人日益膨脹的感性欲望和物質消費沖動糾纏在一起,並在當下經常性地成為傳統文化、傳統倫理學及傳統美學“審判”的對象。就當下文藝美學與文化研究而言,其中有兩種學術傾向值得關注:一是以傳統美學資源為背景對當代都市審美現實的“審判”,二是以“怎麼都行”的后現代知識態度對當代都市精神混亂現狀的放任自流。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回避了美學對當代都市審美問題的職責。在這個意義上,由康德奠基的既與對象相關,又不同於現實對象的“審美主觀形式”,在都市美學理論建設上仍然具有“邏輯起點”的重要功能。以“審美主觀形式”的當代重建為中心,將后現代社會中欲望化了的“審美主觀形式”與主體真正的“形式感”區別開,對於都市美學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前者可以為都市美學建立一個必要的邏輯起點,后者則可以為都市美學提供一個可靠的價值立場。

  其四,需要以“都市化進程”為現實背景、以“都市文化研究”為學術語境,探討中國文藝美學既有框架的改造與當代形態的建構問題。具體說來,是在性質、對象、范圍、理論框架、范疇體系、價值理念等基本層面上,對作為文藝美學“當代形態與當代問題”的都市美學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系統的研究,一方面,將都市美學的對象與范圍明確為“都市化進程”產生的各種文化與精神問題,特別是其中與都市人心理、情感、審美等直接相關的部分。另一方面,探討如何為當代人建設一種可以與都市生活世界相適應的美學新理論與新工具,其主旨在於為過度娛樂化、欲望化的都市審美活動提供理性的評價觀念與認識工具,實現美學作為人的自由與解放之學的當代意義。在這個意義上,都市美學的主要理論任務有二:首先,由於主體的想象力與個性在都市社會中正走向越來越嚴重的異化與沉淪,因而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如何重新拯救人的固有審美想象力與藝術創造力詩性智慧機能﹔其次,由於古典美學、現代美學的傳統影響及其對都市審美經驗的隔膜,因而它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如何培養出當代個體生命對都市文化健康的審美趣味與判斷力。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都市化進程與文藝美學的當代性問題”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