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點突出文物部門保護文物古跡的專業職能,對旅游開發與文物保護部門的職能進行嚴格界定,進而形成文物保護的長效機制。
“絲綢之路申遺”是跨國合作聯合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是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重大工程。2012年9月,中國國家文物局更新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絲綢之路:起始段與天山廊道跨國申遺中國遺址點入圍”,絲綢之路新疆段有北庭故城、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尕哈烽燧、克孜爾千佛洞等6處歷史文化資源入圍,其中5處位於天山南麓的環塔裡木地區。如何系統調查整理和保護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成為絲綢之路申遺的關鍵。
絲綢之路申遺新疆段需系統整理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
“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課題組,歷經兩年時間對絲綢之路中道、南道的古城址,如唐焉耆都督府統治博格達沁古城、漢“龜茲故城”及唐安西都護府舊址龜茲古城等﹔烽燧,如聞名西域的克孜爾尕哈烽燧、漢時的孔雀河烽燧群等﹔宗教遺址,如西域現存最小佛寺達瑪溝托普魯克墩小佛寺、莫爾佛塔等﹔墓葬遺址,如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等歷史文化資源進行較為全面的資料信息收集,但在資源整理的標准化、文化古跡歷史底蘊的挖掘等方面還有待改進。
因此,可以按照絲綢之路申遺的國際化標准,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多學科的調查與研究,採集數據影像、建立縮微模型、完善電子檔案,形成相對完善的資料匯集與信息數據庫,為絲綢之路新疆段申遺工程夯實基礎。
絲綢之路申遺保障需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納入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面對全球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勢,新疆也在加快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建設步伐。在推進“三化”建設的進程中,務必要把歷史文化遺存的社會價值放在首位,切實協調好文化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審慎處理自然資源開發和文化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新疆文物古跡眾多,同時也是一個油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所以,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涉及新疆經濟發展和中華文化傳承的重大問題。雖然油氣礦產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但油氣礦產資源具有可替代性,而歷史文化資源是唯一的,一旦破壞,就無可替代。所以,需在保護歷史文化資源與能源開發發生矛盾時,審慎取舍。
其次,要重視農業開發中文化資源的保護。綠洲農業開發中,民眾的歷史文化保護意識非常重要,所以提高文物保護意識是重中之重,要防止為了增加綠洲用地而將文化遺存破壞甚至全部損毀的現象出現。在綠洲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歷史文物遺跡的周邊地區,要慎重建設水庫、水窖等影響地下水位上升的工程﹔同時,大力推廣新疆先進的滴灌技術,提高灌溉效率,尤其要重視排鹼渠等設施的建設,防止因水位上升和鹽鹼化而破壞歷史文物古跡。
再次,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減少對歷史文化古跡的破壞。要從源頭上禁止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不要為短期內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所誘惑,減少工業“三廢”對文物古跡的破壞,尤其要重視工業排放的酸性氣體和被污染的水質對環塔裡木土質歷史文化遺跡的破壞。從世界范圍看,即使是混凝土質地的文物古跡,一旦被破壞,修復也需要漫長的時間,如倫敦塔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治污復原工作,目前仍在進行。
絲綢之路申遺關鍵是完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制度
在現今新疆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亟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制度,加大絲綢之路新疆段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
完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制度,強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責。完善的保護制度是歷史文化資源得以長期保護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有些地方文物部門和旅游部門聯署辦公,許多歷史遺存甚至由旅游局管理,這從根本上不利於文物保護。因此,要重點突出文物部門保護文物古跡的專業職能,對旅游開發與文物保護部門的職能進行嚴格界定,進而形成文物保護的長效機制。
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互補,確保經濟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均衡發展。文物保護需要國家和地方形成合力,政府部門要合理行使政府權力,同步進行經濟持續發展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同時,要切實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盡量減少在文化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功利性、應急性,要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強化歷史文化資源“不可再生”的危機感,在保持歷史文化資源真實性的前提下,科學運用現代化手段,達到保護、修繕、還原歷史的目標,進而做到經濟發展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並行不悖。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首席專家、石河子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