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民族復興的根本是文化復興

傅守祥2013年12月04日11:1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旗幟。從根本上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文化的復興與文明的崛起。隨著經濟騰飛、綜合國力增強和大國意識覺醒,建設中國特色現代文化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一個嶄新的“文化時代”,多年積累的社會矛盾與現實問題迅速以“文化”的形態集中反映出來,“以文化論輸贏、以文化論高低、以精神論成敗”的社會共識,要求我們主動調整不合理的發展格局,提升文化精神品質、增強文化創造活力。

文化是民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任何一個民族要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偉大復興,沒有文化的整體復興作為拱衛、沒有文化的深度活力進行反哺是難以為繼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打破各種陳腐的思維定勢,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大力改善文化生存的制度環境,以對歷史負責的政治智慧解放文化創造力,從傳媒制造的法制規訓和文化消費的倫理自覺兩方面著手營造文化發展的和諧生態,從法治監督和市場引導層面保障最基本的文化正義的實現。同時,努力開啟民智、大力推動民主,在最廣泛的社會理性與“文化自覺”基礎上,真正解決“信仰危機”、“誠信危機”。

文化自覺的關鍵是要對自己所擁有、所生存的文化狀態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有“自知之明”,並能將民族文化和思想融入世界文化體系。在世界文化體系中找到相應的坐標,才能對自身文化進行創造與建設。要在多元視域裡接續傳統、在開放格局中汲取經驗,復興中華文化的神性與詩意的同時,鏈接世界文明的豐富與多樣。越是物質財富增長的社會,越應該有做人的境界,這樣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不隨波逐流、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明的形成和推動,離不開政治的智慧引領、制度的頂層設計和社會的自覺遵守,並落實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從某種層面說,文明和教養是長久的、柔性的日常生活當中熏陶的結果。熏陶出來的東西與刻意培養出來的不同,它是日常生活無形當中形成的,易於遵行,這曾是“詩教中國”、“以文化育”的精髓所在。“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無聲”,正義的、高尚的文化在精神層面應該是自由、溫潤、豐富而厚實的,它既包括先哲的領悟,也包括今人的探索。

西方諺語“魔鬼在細節中”,現在多用來強調“細節決定成敗”。文明是由許多周到用心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點滴建構起來的大框架,文明、教養形成於細枝末節。已經走上富裕之路的中國,應及早改變“一切向錢看”的思維陋習,必須清楚物質的豐富、財富的增長以及體面的裝扮、奢華的用度並不必然能夠培養出“貴族”氣質,相反卻常常與“暴發戶”的“銅臭氣”、“粗俗”、“心理膨脹”相關聯。我們的社會應當吸收世界各國文明的精髓為我所用,同時也要繼承諸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文化精義。一個國家的真正強盛,最重要的標志是國民的人格獨立和內在尊嚴的樹立,以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社會操守的形成,從這個層面上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消費時代的文化生態與審美倫理研究”負責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