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跋涉在通往思想的道路上

——訪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青年項目負責人朱鬆峰

本報記者 羅灝2013年12月04日11:1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近日,一份鑒定等級為優秀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時期的思想研究——以“實際生活經驗”為核心》報送全國社科規劃辦。專家的鑒定意見:“這是我所讀過有關海德格爾思想來龍去脈最為清晰、最為精當、最為深刻的述評”,“可以成為國人進入海氏晦澀思想深處不可多得的指路燈”。

這位36歲的青年學者,得到專家如此的好評,他是怎樣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又有著怎樣的治學故事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走訪了項目負責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朱鬆峰。

執著於自己選擇的學術道路

一個好項目,必定不是倉促之作,而是研究者長久思索的結果。儒雅中帶著些許深沉的朱鬆峰,一開始便道出了他的感受:“這個課題是我最感興趣的問題,而且是經過長久反復思索的成果。”

談到自己的學術研究之路,朱鬆峰說,高考填報志願時他選擇的是英語專業,卻陰差陽錯地調劑到了政治系,當時非常失望。但是,上了一年大學后,卻感到了幸運,因為他遇到了哲學,發現了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馬丁·海德格爾。當他以年級第一的成績畢業攻讀碩士時,家人紛紛勸其選個就業出路好的專業,但他還是選擇了自己喜歡卻冷之又冷的外國哲學。幾年后,他從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再次面臨選擇:或留在北京但無法從事哲學研究,或和已在北京某高校工作的妻子一起,到外地繼續自己的學術之路。這一次,他又毅然選擇了后者。談到當時的選擇,至今朱鬆峰仍然無怨無悔。

他說,自己之所以如此堅定地選擇哲學,乃是因為“人的存在意義”不僅是他關注的學術問題,同樣也是他內心想要破解的一道人生難題。海德格爾對此問題的解答引起了他的注意,進而他在人生旅程與學術生涯的交會點上,選擇了海德格爾為“路標”。此后,不管學界的海德格爾研究是冷是熱,抑或外界有多少干擾誘惑,他總是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因為,對海德格爾研究的堅持就是對自己內心的堅持,對海德格爾思想的追問就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

用理論觀照現實

為什麼能夠如此地堅持?朱鬆峰說,他致力於學術研究,從根本上不是出於對抽象概念或新奇觀點的嗜好,而是源自於對自身現實生存狀態和境遇的切身觀照。“跋涉在通往思想的道路上”,就是他的存在抑或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即是用理論觀照現實。

朱鬆峰成長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從年少無知到而立之年,短短的人生經歷中他深入地體驗了自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巨大轉換。在這樣的境域之中,他逐漸領悟到,一個人要真正理解自身生活的現實世界,必定需要在哲學層面解決自身所面對的一個根本性難題:如何以恰當的方式來反思和把握變動不居的、活生生的具體生活之流?隻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並在現實中深切體驗過對這一問題的經驗回答,才能坦誠面對並擔負起生活原有之艱難。這樣,理論工作者才能既保持生活的激情,又保持理智的清醒,也隻有這樣的理論觀照現實,理論工作者才能明確自己擔負的職責,才能真正以使命的方式做出優秀的成果。

秉持對學術研究的敬畏之心

朱鬆峰說,“跋涉在通往思想的道路上”意味著選擇這條路的人必須時刻保持謙遜的求索態度和對學術研究的敬畏之心。所以,無論是在做課題還是等待鑒定的過程中,甚至在鑒定等級優秀的結果公布后,他感到的都不是釋然和欣慰,更不是自足和自滿,而是為現有成果中暫時無力解決的問題的憂慮和不安。

對學術研究的敬畏之心,還表現在對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的尊重。朱鬆峰認為,如果不仔細研讀現有研究成果,不向前輩學者虛心討教,不與同行專家廣泛交流,充分借鑒吸收,那麼,自己所謂的創作,很可能只是說了些別人早已說過的話,或是無憑無據地捏造新觀點。從這方面來看,朱鬆峰不僅領悟了那份敬畏之心,而且也切實地保持了對學術的敬重。正如鑒定專家所言,“該成果參考資料基本涵括了學界研究的新動態,並能熟練運用,信手拈來”,同時,“有自己的見解和態度”,甚至“與國內外眾多海德格爾研究者進行實質性的理論交鋒,力排眾議而堅持自己的觀點”。

朱鬆峰說,學術研究最可敬畏之處在於對真理的敬畏。探求真理的道路從來就不會是一條平直的康庄大道,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人,必須有排除各種干擾的決心,必須秉持對於真理純潔、寧靜、真誠的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探求到人的真正意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我將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