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堅持群眾路線須處理好三種關系

張奎良2013年11月27日13:4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堅持群眾路線須處理好三種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英雄與群眾、主人與公仆、官本與人本這幾對關系,在不同歷史時期成為理論與現實爭論的焦點。澄清以上三對范疇及其內在關系,有利於深化當前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利於全體黨員在更深層次上認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有利於鞏固每一名黨員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工作的思想觀念。

  英雄與群眾的關系

  群眾觀點集中體現了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對人民群眾作為實踐主體的總的觀點和看法。早在1844年,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就深刻地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否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荒謬觀點,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后來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談到歷史發展的最后動機時,又進一步指出:“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並且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又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這是能夠引導我們去探索那些在整個歷史中以及個別時期和個別國家的歷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規律的唯一途徑。”

  然而,一談群眾,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雄。狹隘的英雄史觀論者認為,隻有英雄和杰出人物才真正地引領和創造了歷史,而廣大的人民群眾不過是英雄的附庸。此種觀念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英雄和杰出人物一直活躍在各個具體的歷史現象的表層,進而造成了歷史就是那些“活躍者”創造的認識假象,這種觀念以各種形態存在於當前的干群關系中。我們需要深入地了解“英雄與群眾”這對歷史范疇的真正涵義,要在實際工作中切實與狹隘英雄史觀做堅決的斗爭,隻有長期堅持與錯誤思想作斗爭,深刻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才能確保干群隊伍的和諧穩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公仆與主人的關系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不斷地被發揚光大,衍生出許多新的命題和思想,巴黎公社開創的公仆和主人的分工就是其中光彩的一筆。馬克思高度評價巴黎公社革命,特別是他對公社領導成員的地位和職責的評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經典的意義。

  馬克思把公社與資產階級國家直接對立,認為本來作為管理機器的國家應當是社會的公仆,而人民大眾是社會的主人,公仆的任務就是服務於主人。可是資產階級國家從根本上顛倒了主仆關系,成為凌駕於人民群眾頭上的社會主人。巴黎公社的使命就是把被顛倒了的關系顛倒過來,在歷史上第一次體現出主人和公仆的真正關系。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公仆與主人的關系體現了新型國家的性質,“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是一切無產階級國家都應遵循和效仿的。

  新中國建立之初,各級領導都把巴黎公社的先驅們當作自身的典范和樣板,都以公仆為己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巴黎公社雖然失敗了,但它在人類歷史上所創立的新型原則是永存的,它所開創的公仆與主人的關系,不僅為無產階級新型國家的建構提供了寶貴的政治遺產,而且也為如何處理好干群關系、擺正民與官的位置做出了光輝的示范,成為我們今天正確處理干群關系問題的一個重要歷史參照。經過六十多年的風雨滄桑,中華人民共和國已進入成長期,如何繼續保持公仆角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何應對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一系列沖擊,成為新時期干群關系的嚴峻考驗。為此,需要深刻領悟公仆的職責,始終把群眾當作主人,全心全意、盡心盡意、竭誠相待。

  官本與人本的關系

  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中積累的各種矛盾逐漸顯露,其中官本與人本思維理念的矛盾已從深層次的蟄伏狀態浮現出來。

  縱觀歷史,無所收斂的官本追求會放縱官員們的為所欲為,其結果必然是肆虐橫行,民不聊生,加劇社會矛盾和沖突,危及自身統治。而與官本思維相對照的就是人本思想。古代思想家管仲說過:“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唐太宗李世民曾言: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古代的人本實質是民本,都是在封建統治的社稷安危意義上提出來的,是與民休養生息、實行讓步政策,官本與人本實際就是封建王朝統治的統治博弈論。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思想,是對以官為本觀念的深刻批判,是對封建人本論的超越。在現實途徑上,克服官本位思想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態度,把國家發展與個人思想境界的提升落實到以人為本的新高度,並將個人幸福融於群眾的幸福之中。

  堅持群眾路線,妥善處理好英雄與群眾、公仆與主人、官本與人本這幾對關系,從而深入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群眾的內心,祛除工作中官本位、英雄論、主人觀的錯誤觀念,永遠和人民站在一起,建設積極向上的干群關系,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完成的任務。唯有如此才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融入馬克思:馬克思的十大理論創新”負責人、黑龍江大學教授)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