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基於西北邊疆安全的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成果簡介

2013年11月20日15:46

由石河子大學龔新蜀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基於西北邊疆安全的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批准號07&ZD028)已於2012年4月結項。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目的

新疆地域遼闊,地廣人稀,資源極為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戰略基地,是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是我國西北邊疆的戰略屏障。其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與八個國家接壤,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文化、多生態、多資源、多體制共生。新疆的城鎮化道路不同於國內外任何一條城鎮化道路,新疆的城鎮化道路是在遵循國內外城鎮化發展一般規律即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和實現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上,還具有保障生態安全、實現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全重要的特殊功能。面對新疆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城鎮化對區域經濟增長帶動能力不強且差異明顯,城鎮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脅迫效應,城鎮化進程中的社會穩定問題重視不足等許多現實和潛在的問題,分析新疆城鎮化發展基礎與現狀,探討城鎮化與西北邊疆安全的互動機制,研究新疆特色城鎮化的動力機制,構建基於西北邊疆安全的新疆特色城鎮化實現路徑,以便積極推進新疆城鎮化建設,實現新疆經濟跨越式發展,保障新疆生態安全,實現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全。

(二)研究意義

新疆的城鎮化道路是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區域、特殊的內外部環境中、特殊的行政體制背景下,按照特殊的布局和規模要求、依托特殊的資源稟賦、依靠特殊的動力機制,具有特殊功能的城鎮化道路。新疆城鎮化無法簡單套用國內外已有的城鎮化理論,新疆的城鎮化在遵循國內外城鎮化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本課題通過對新疆城鎮化的特殊性、新疆城鎮化發展的一般功能與特殊功能、新疆特色城鎮化與西北邊疆安全的互動機制的研究,探索並構建適應新疆特色的城鎮化理論,提出了基於不同動力機制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及實現途徑,對積極推進新疆城鎮化建設,實現新疆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生態安全,建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各族人民共同具有的主體行為習慣,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各族人民維護邊疆安全和共同建設新疆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為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快速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政策參考,為我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通過推進城鎮化的發展,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生態安全和邊疆穩定探索了一條全新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為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范式。因此,基於新疆城鎮化的顯著特殊性,對基於西北邊疆安全的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又是一項十分緊迫的現實任務。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重要觀點、對策建議

(一)主要內容

一是新疆城鎮化道路的特殊性——比較研究。對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以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化道路進行比較,對小城鎮主導的蘇南城鎮化模式、依托大城市輻射型的京郊模式、城市融合型的長株潭一體化城鎮化模式、農業推動型的山東壽光城鎮化模式、私人資本推動型的浙江溫州城鎮化模式、外資推動型的珠江三角洲城鎮化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指出新疆城鎮化在遵循國內外城鎮化發展一般規律的同時,在城鎮化功能、外部安全環境、城鎮適度規模與合理布局、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資源依托、動力機制等方面,都具有新疆的特殊性。

二是新疆城鎮化與西北邊疆安全的互動機制。首先提出新疆城鎮化發展的一般功能即促進經濟發展,特殊功能即保障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在此基礎上,從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發展三方面對新疆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進行分析﹔從生態環境惡化對城鎮化的約束效應、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脅迫效應和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增值效應三個方面對新疆城鎮化與生態安全的互動機制進行分析﹔從城鎮化對邊疆穩定的保障機制、邊疆穩定對城鎮化的支撐機制兩方面對新疆城鎮化與邊疆穩定的互動機制進行探討。

三是新疆城鎮化發展的現實基礎。從新疆區位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社會基礎、政策支持四個方面分析了新疆城鎮化的依托基礎,並對新疆城鎮化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分析,在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對新疆城鎮化水平的區域差異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提出新疆城鎮化水平地區分類及發展方向。

四是新疆城鎮化道路的績效測度與評價。利用面板數據回歸對新疆城鎮化道路的經濟績效進行分析,採用系統動力學耦合模型對生態績效進行分析,從生活方式與社會階層、科教事業與社會保障、收入差距與城鎮就業、社會沖突與城市犯罪、民族融合與社會穩定等方面對社會績效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指出新疆城鎮化道路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從經濟因素、資源環境因素、人文社會因素、制度因素四個方面探討了新疆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五是新疆特色城鎮化的戰略規劃。首先從新疆特色城鎮化的戰略地位、現實困境與國家使命、戰略要求與任務三個方面提出新疆特色城鎮化的戰略背景與要求,並提出新疆特色城鎮化發展的戰略原則,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疆特色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目標、戰略階段和戰略重點,即積極發展烏魯木齊都市圈,優先發展北鐵沿線城鎮帶,加快發展南鐵沿線城鎮帶,大力發展東疆地區城鎮群,著力發展邊境城鎮開放帶,加快推進兵團新型團鎮建設,重點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城鎮。

六是新疆特色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從內源動力機制、外向動力機制、市場動力機制、政府動力機制四個方面對新疆城鎮化動力機制現狀進行分析,利用面板數據對新疆城鎮化動力機制的績效進行研究和評價,指出現有動力機制存在的缺陷及成因。通過對國內外城鎮化動力機制的經驗借鑒,具體構建了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東疆地區、北疆西北部地區、南疆東北部地區、南疆西南部地區以及兵團各具特色城鎮化的動力機制。

七是新疆特色城鎮化路徑選擇。通過對國內外城鎮化發展路徑進行比較分析,提出了新疆特色城鎮化的路徑選擇。即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提出中心集聚型城鎮化路徑,資源開發型城鎮化路徑,邊貿口岸型城鎮化路徑,旅游依托型城鎮化路徑和農業產業化型城鎮化路徑﹔從生態安全的角度提出生態移民型城鎮化路徑和限制開發型城鎮化路徑﹔從社會穩定的角度提出政治戍邊型城鎮化路徑,政府推動型城鎮化路徑和兵地融合型城鎮化路徑。

八是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支撐體系。從新疆特色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支撐、政府調控、制度創新四個方面,提出了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支撐體系的具體措施。

(二)重要觀點

1.新疆的城市規模不可能太大,最優城市規模如何確定,既要考慮經濟成本和收益問題,也要考慮新疆人口分布對邊疆安全的影響。

城鎮規模過小,土地使用效率較低,公共交通、污水處理、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無法發揮其規模效應。城鎮規模過大,也容易產生環境污染、交通阻塞、犯罪率上升及城市管理等諸多問題。新疆城鎮化既要推動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還要確保我國的邊疆穩定,更要確保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目前新疆地廣人稀,如果實施大城市戰略,城市化布局難以覆蓋1/6的國土面積,無法發揮戰略屏障作用。換句話說,新疆的城市規模不可能太大,最優城市規模如何確定,既要考慮經濟成本和收益問題,也要考慮新疆人口分布對邊疆安全的影響。

2.新疆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也要促進不同文化的交融,還要特別保護民族、宗教、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切實維護民族團結。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共存的特殊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超過一半,維吾爾、哈薩克、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同漢族差異較大。多民族共生,多宗教交匯,多語言共存、多文化交融,是新疆城鎮化中城鎮管理的顯著特征。在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中,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也要促進不同文化的交融,還要特別保護民族、宗教、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因此,新疆的城鎮化道路既具有一般城鎮化的特征,同時體現出鮮明的特殊性。這是地域遼闊的中國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新問題、新挑戰。

3.新疆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城鎮化發展總體滯后於工業化的發展,各地區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均衡,應從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政策與制度支持三個方面加以保障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

新疆總體的城鎮化發展處於初級階段,工業化發展處於由初級向中級過渡的的階段,二者之間發展不協調,城鎮化發展滯后於工業化的發展。同時,新疆各區域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均衡,天山北坡區的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最高,南疆西北部區的城鎮化與工業化水平最低,各個區域均存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不協調的現象,其中烏魯木齊和克拉瑪依的城鎮化超前於工業化的發展,兵團所屬的四個城市城鎮化超前於工業化,其它地區主要城鎮均存在著城鎮化滯后於工業化發展的情況。因此,天山北坡區應當在良好的工業化基礎上提升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水平,以技術創新進一步推動工業化進程,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並構建以烏魯木齊為核心的都市圈,有效實現城鎮聚集效應與規模效應﹔東疆區應當依托該區域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通過大力發展能源工業來帶動區域工業化進程,使本地資源更多為本地工業化和城鎮化服務,准確定位城市職能,發揮城鎮聚集效應﹔北疆西北部區應主要依托區位優勢,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出口加工產業的發展帶動地區工業化進程,同時建設以伊寧為核心的開放型城鎮集群,以城鎮聚集效應為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南疆地區應憑借塔裡木油氣田大開發的良好契機,充分發揮南疆農牧資源優勢,以能源工業、棉紡、農產品加工三大產業帶動地區工業化進程,同時以庫爾勒、阿克蘇、喀什為核心建設南疆城鎮集群,推動地區城鎮化進程。此外還應從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政策與制度支持三個方面加以保障。

4.新疆城鎮化發展總體水平低,規模結構不合理,空間分布不平衡,地區差異明顯,應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統籌協調經濟發展,加快新疆各縣市經濟結構調整,完善新疆城鎮化體系,促進新疆各地區城鎮化協調發展。

從新疆總體城鎮化發展來看,新疆城鎮化進程經過曲折、艱難的發展歷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其城鎮化發展在空間結構上呈現出綠洲分布、北密南疏、間距遠、塊帶狀等特征,在規模結構上呈現出首位度高、中小城市比重偏高等特征,在動力機制上呈現出國家主導、計劃投資等特征。其城鎮化發展中呈現出總體水平低,規模結構不合理,空間分布不平衡,地區差異明顯,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亟需解決和完善。因此,新疆城鎮化的發展,一是要統籌協調經濟發展和維護邊疆穩定﹔二是合理利用新疆有限的資源,在尋求各地區不均衡發展的同時,最終實現全疆的均衡發展﹔三是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加快新疆各縣市經濟結構調整﹔四是完善新疆城鎮化體系,推進城鎮合理布局的實施。

5.新疆城鎮化在充分發揮市場動力機制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政府行政力量的強力推動,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通過面板數據計算,在推動新疆城鎮化發展的四種動力中,政府動力最大,其次是內源動力,再次是市場動力,最后是外向動力。但動力機制的績效由高到低依次是市場動力機制、政府動力機制、內源動力機制和外向動力機制。但就新疆情況而言,完全依靠市場力量來推動城鎮化發展,難以兼顧新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邊疆安全的雙重目標,城鎮的布局難以服務於我國領土的完整和統一,同時也會大大延緩新疆城鎮化的進程。因此,新疆城鎮化在充分發揮市場動力機制的同時,更加注重政府行政力量的強力推動。換句話說,新疆城鎮化的動力機制應該是在政府行政力量強有力推動確保西北邊疆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拉動最大限度推動新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必須更多的依靠政府的引導,先建設“城”,后發展“市”。根據新疆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產業基礎和人文社會條件,天山北坡經濟帶適宜構建以市場動力主導的動力機制,東疆經濟區適宜構建以內源動力主導的動力機制,北疆西北部經濟區適宜構建以外向動力主導的動力機制,南疆東北部經濟區適宜構建內源動力與市場動力並重的動力機制,南疆西南部經濟區和兵團適宜構建政府動力主導的城鎮化動力機制。

6.新疆不同地區城鎮化發展動力的差異決定了路徑選擇具有多元性、動態性,必須因地制宜構建不同地區城鎮化的發展路徑。

新疆由於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及不同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同,城鎮化的動力各不相同。城鎮化發展動力的差異決定了新疆特色城鎮化實現路徑的不同,不同區域城鎮化的路徑選擇服務於其城鎮化進程中的不同功能,新疆城鎮化道路的特殊性決定了新疆城鎮化的功能定位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新疆城鎮化發展的具體路徑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城鎮化路徑,即中心集聚型城鎮化路徑,資源開發型城鎮化路徑,邊貿口岸型城鎮化路徑,旅游依托型城鎮化路徑,農業產業化型城鎮化路徑﹔保障生態安全的城鎮化路徑,即生態移民型城鎮化路徑,限制開發型城鎮化路徑﹔維護邊疆安全的城鎮化路徑,即政治戍邊型城鎮化路徑,政府推動型城鎮化路徑和兵地融合型城鎮化路徑。此外,由於同一地區城鎮化的功能是多重的,這就決定了新疆城鎮化的路徑選擇是多元的和動態的。

(三)對策建議

1.新疆特色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新疆地域廣大,交通條件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疆應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以烏魯木齊為自治區最大的交通樞紐,以大中城市為網絡節點,公路運輸為主體,鐵路運輸為骨干,民航和管道運輸相配合的暢通、便捷、安全的現代化綜合立體運輸網,強化區域聯系,整合全區資源,促進全疆的城鎮化協調發展﹔二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當重點關注城鎮交通建設,城鎮園林綠化,污水和垃圾處理以及學校和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針對新疆城鎮化進程中的特殊性有重點、有先后地實現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增強城鎮對產業、資源、技術和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城鎮化進程﹔三是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方面。新疆屬於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污染較大的工業項目會進一步惡化新疆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所以,新疆應制定合理的城鎮規模和布局方案,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污染小、節水型工業,加強污水收集和處理等綜合治理工程建設。

2.新疆特色城鎮化的產業支撐

產業發展是帶動城鎮化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新疆特色城鎮化進程中的產業選擇主要是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發展,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發展應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不同地區城鎮化的功能相適應。產業發展方面應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做大做強現有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推進農牧產品生產向農牧產品流通和精深加工轉變,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大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牧業科技水平,大力培養新型農牧民,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實現從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跨越,以加快農牧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二是加快第二產業發展。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發展棉紡產業、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勵引導企業開發石油、石化、煤化工等重化工業的中下游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升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要限制和取消一些耗水型、高污染的重工業,加強污染治理技術的改造﹔三是推進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特色旅游業、現代物流業、營銷服務、融資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員工培訓和進出口服務等服務業,增強服務業促進城鎮化發展的后勁。

3.新疆特色城鎮化的政府調控

一是政府財政支出方面。在新疆的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的公共品均是由政府投資,政府財政支出對新疆城鎮化進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南疆城市的發展,要打破僅僅依靠本地農民轉移“進城”的傳統思路,可以通過政策補貼等手段從北疆甚至從內地吸引更多的人口形成民族混居的新興城市﹔二是政府城鎮管理方面。要改善城鎮管理體制,尊重民族習慣,建立健全法治管理體系,設立更為專業的城鎮管理專門機構,加強社會安全的監管和民族融合的宣傳教育工作﹔三是政府投資政策方面。建議今后10-15年內,國家在安排城建資金時,重點向新疆傾斜,在引進外資時,國家應該在政策上給與新疆較多的優惠政策,通過大量引進外資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允許新疆根據實際情況,籌集城建資金,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東部城市向新疆進行城市建設投資,以便逐步使新疆的基礎設施達到基本配套。此外,政府應給資源型城市留取一定比例資源開發補償費,以加大這類城市基礎設施投入能力,盡快改善城市投資環境,使新疆城市的資源優勢真正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在旅游城市中,政府應考慮提取一定比例旅游收入,專門用於發展旅游城市的基礎設施。新疆特色城鎮化路徑的實現必須更多地依靠政府政策地引導與支持,針對不同的城鎮化路徑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

4.新疆特色城鎮化的制度創新

一是以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為突破口,加快城鎮化步伐。改革新疆現有的戶籍管理制度,首先要從法律層面入手,修改以往因年代久遠而不能適應新疆新形勢的戶籍管理條例和法規,加快新的《戶籍法》出台。其次是根據新疆不同地區和不同層次城鎮的社會發展需要和綜合承受能力,適度鼓勵勞動力跨地區間流動,並張弛有度地放寬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流動的限制。對於各地區的小城鎮,尤其是南疆和東疆地區需要優先發展起來大中城市周邊的衛星城鎮,以及北疆欠發達地區具有特殊職能的城鎮,應充分放開戶籍管理的限制,對遷入城鎮的農民,給予與城鎮非農業人口同等的待遇,並根據其需要,確立其戶口性質和身份地位,解決農民進鎮的后顧之憂,從而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小城鎮集中的城鎮化進程﹔二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首先要加強新疆勞動力就業保障機制,實現新疆農村轉移富裕勞動力充分就業。其次是建立覆蓋全部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証新疆農村轉移剩余勞動力在城鎮能“留得住”。再次是建立合理的社會保險基金分擔機制,逐步推進養老事業和醫療社會保障面向新疆全體城鎮居民﹔三是節約土地,完善城鎮用地制度。首先是完善新疆土地基准地價評估體系,規范新疆土地使用市場。其次是調整和優化新疆城鎮內部的用地結構,適度擴大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再次是吸引農村人口進城購房買房,縮小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最后要改革耕地保護體制,最大限度保護農用耕地,通過完善土地租、稅、費等方式,提高耕地佔用成本,實現耕地生態資源免遭破壞﹔四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適當調整行政區劃。首先要明確新疆各級城鎮的行政地位,理順其間行政關系,根據城鎮不同層級制定不同的發展要求和管理措施,以便於提高城鎮運行和管理效率。其次是修改新疆現行設市、設鎮標准,將符合區域布局要求和設置標准的縣域整改為市,使其成為大中城市周邊的新衛星城市,以便於大中城市擴散效應的承接和傳遞。再次要對新疆境內距離較近的縣市進行合並,將伊寧市、喀什市、阿克蘇市、和田市和庫爾勒市與周邊較近縣域合並后,建成較大的行政建制,以提高全疆大中城市數量,完善新疆的城鎮規模等級結構。最后建議撤銷新疆一些地(州)一級行政機構,將哈密、吐魯番、博樂等市直接改為地級市,以進一步加強中心城市的極化和輻射能力。

三、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和效益

(一)成果的學術價值

1.創新特殊地區城鎮化理論

新疆的社會結構和自然表征十分獨特,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語言、多體制、多生態、多資源是其重要特征。因此,新疆的城鎮化無法簡單套用國內外現成的城鎮化發展理論,必須在借鑒國內外基本理論成果與經驗的基礎上,探索適應新疆特色的城鎮化發展理論,構建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模式,是對城鎮化發展理論的創新。

2.創新邊疆地區城鎮化發展與邊疆安全的互動機制理論

通過探索新疆特色城鎮化發展與邊疆安全的互動關系,拓展了當代中國城鎮化理論的研究內容。“西北定,國家安”,是對邊疆安全與國家安全內在關系的歷史經驗總結。長期以來,“三股勢力”嚴重危害新疆發展,成為危害新疆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亂源。如何實現“西北定”,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本課題將通過對邊疆安全與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研究,探索一條適合促進新疆發展與邊疆地區穩定的特色城鎮化道路,探索並建立了有關邊疆地區城鎮化發展與邊疆安全互動關系的理論,是對我國的邊疆發展理論的創新。

3.探索城鎮化發展、人口流動、文化交融三者互動理論

城鎮化帶動人口流動,進而促進文化交融,文化交融又從根本上推動各民族和諧相處,這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的邊疆地區保持長治久安的根本基礎,也是強化中華民族向心力的戰略舉措﹔人口流動促進城鎮化發展,進而為文化交融創造條件,這是各族人民共建和諧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社會基礎﹔文化交融又有效拉動人口流動,進而有利於提高城鎮化水平,這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根本途徑。本課題探討了三者的相互關系,在全面總結國內外相關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三者互動的內在機理及三者互動理論。

4.探索特殊地區城鎮化的動力機制理論

傳統理論認為,城鎮化的驅動力主要來源於“市場機制”這一“看不見的手”,這是一般地區城鎮化的普遍規律。但在特殊地區和特殊時期推進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目標導向的城鎮化,其動力機制值得深入探討。本課題結合新疆的特殊性,深入探討了“市場機制”這一“看不見的手”和“政府推動”這一“看得見的手”在特殊地區城鎮化中的各自作用,充分論証了“政府推動”在特殊地區城鎮化中的重要地位,說明了特殊地區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具有相應的特殊性,進而豐富和發展傳統的城市化理論。

(二)成果的應用價值

1.為解決邊疆多民族地區發展難題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目前新疆的發展受到“三股勢力”的嚴重危害,同時新疆地廣人稀,經濟基礎薄弱,生態脆弱,民族宗教語言多樣化,這些也嚴重影響了新疆的發展。本課題突破傳統的市場驅動型城市化發展模式,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出了基於邊疆穩定和生態安全的新疆特色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體系,即政府主導、市場調控、外向拉動、資源支撐,探索基於邊疆安全的城鎮化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和對策,為解決邊疆多民族地區發展難題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2.為管理層制定人口流動與邊疆安全戰略提供理論依據

新疆人口比重、經濟總量與國土面積嚴重失衡。研究並實施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於新疆建設的偉大事業,有利於大大緩解新疆地廣人稀、經濟落后的狀況。同時可以大大改善邊疆地區社會結構,特別是可以改善新疆地區人口結構並增強邊疆安全。本課題通過對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研究,提出了人口流動、社會結構調整和邊疆安全的良性互動的政策建議,為管理層制定人口流動與邊疆安全戰略提供理論依據。

3.為國家邊疆安全決策提供政策建議

新疆的穩定歷來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也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把新疆城鎮化納入國家邊疆安全的總體戰略,通過對新疆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的研究,從城鎮規劃、城鎮建設、制度保障、財政投入、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生態維護、就業促進、民族文化培育、產業創新、人口結構、教育公平等重大戰略問題上進行全面研究並提出對策,以實現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全,為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城鎮化發展探索一條全新的道路,也為國家邊疆安全決策提供政策建議,同時為世界多民族地區通過城鎮化實現多民族融合提供范式。

(三)成果的社會影響和效益

1.已在國內外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60篇(CSSCI來源期刊16篇、核心期刊31篇),其中30余篇文章多次被引用。

2.已提交10篇成果要報

成果要報一:基於西北邊疆安全的兵團特色城鎮化發展研究

成果要報二:新疆城鎮化區域差異、集聚能力及生態環境研究

成果要報三:新疆特色城鎮化發展問題研究

成果要報四:城鎮化發展中的產業轉型問題研究

成果要報五:新疆城鎮化空間布局及協調發展策略

成果要報六:兵團特色城鎮化模式選擇

成果要報七:新疆城鎮化道路的特殊性和邊疆特色

成果要報八:新疆特色城鎮化動力機制構建研究

成果要報九:新疆特色城鎮化發展路徑研究

成果要報十:西北五省區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

3.將出版46萬字的學術著作《基於西北邊疆安全的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

4.研究報告“基於西北邊疆安全的兵團特色城鎮化發展研究”應兵團社科規劃辦的要求,成果已提交到兵團社科規劃辦。 

(課題組提供)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