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更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為此,黨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並將其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條具體道路之一,后來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及多個重大文件又對其做了進一步的強調。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不僅尚未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理論支持問題,而且也沒有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推進實踐提出系統的可操作性建議,遠遠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本課題立足於這一理論與現實背景,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研究主題,主要對其歷史進程、科學內涵、基本框架、實現路徑、保障措施等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
課題總報告除導論外,包含8個章節,總共40萬字。課題從歸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西方經濟學家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關於農業現代化道路的代表性思想入手,總結了建國以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探索過程,然后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做了重點解析。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框架,進而重點論述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三條基本路徑,最后提出了農業現代化道路推進的保障措施。報告的主要觀點及政策建議主要體現在:
1.系統梳理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探索進程。本報告以農業生產關系變革以及生產力發展的過程為主線,以農業發展的主要舉措和事件為依據,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進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1949—1958年的初步探索階段。該階段以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行為核心,以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引進農業機械與科學技術、舉辦愛國農業增產獎勵競賽為代表的一系列舉措,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迅速恢復與發展﹔二是1958—1978年的曲折發展階段。該階段以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起為核心,以農業“大躍進”、“學大寨”以及興辦社隊企業等為代表的一些重大措施,雖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但是卻使農業生產受到政治運動的較大干擾,抑制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活力,造成了農業生產效率的嚴重損失﹔三是1978—2002年的全面建設階段。這一時期,我們堅持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方向,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為主要措施,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走上了全面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四是2002年至今的全新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我們重新審視並逐步取消長期堅持的“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發展戰略,確立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策略和新方針,以此為核心和標志,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進入了全新時期。
2.解讀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報告揭示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科學內涵中的三個關鍵詞“特色”、“科學”和“道路”之間的緊密聯系:“特色”是我們選擇具體建設道路的基礎,不同的“特色”決定了不同的“道路”﹔“科學”是“道路”的指導思想﹔“道路”的選擇既體現我國面臨的主要“特色”,又體現“科學”的深刻涵義。在此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報告闡述了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面臨的特殊人地矛盾、特殊基本制度、特殊區域狀況和特殊宏觀背景等基本國情,提出了包含“核心要義、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在內的“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科學內涵的理論體系,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實現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基本要求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利益協調。
3.建立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框架。目前學術界對農業現代化道路框架的研究雖然很多,但是不太系統。本報告在明確科學內涵的前提下,初步構建了一個包含責任主體、基本原則、實現路徑和評價指標體系在內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框架,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推進,應包含農民、政府、企業、農民專合組織等多種責任主體,其中,農民、企業和農民專合組織為直接參與主體,政府為宏觀調控主體,其他社會組織和機構為外部支持主體﹔應堅持以工促農、循序漸進、發揮優勢和三元結合的基本原則,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區域實現的三大道路。
4.提出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評價指標體系。在借鑒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報告堅持客觀性、重點性、可行性、導向性、可比性和動態性原則,構建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三級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農業生產手段、農業生產能力及結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4個一級指標,並在一級指標下設14個二級指標和28個三級指標,以期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水平作出較為全面、准確、詳細的評估。
5.闡明了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主要路線和重點領域。在綜合考慮我國農業發展的目標導向、所處發展階段、區域性差異和農業自然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前提下,報告提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進程中的農業技術創新,應選擇復合型、低成本、市場需求導向型、自主創新與吸收引進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在現代育種、機械生產、農業信息、農產品精深加工、資源節約、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技術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同時加大政府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強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6.構建了一個政府主導下多方協同互動的農業技術創新模式。農業技術創新包含各級政府、涉農企業、農民、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推廣機構等多個參與主體,本報告通過對多種技術創新模式的回顧和評判,構建了一個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多個參與主體協同互動的農業技術創新模式。該模式是指農業技術創新的多種參與主體在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結構和方式進行組合,以提高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效率為目標,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協同互動、有機耦合,從而形成技術創新強大的整體合力和推進效應的一種開放式模式。同時報告提出了該模式的四條具體構建途徑,即:明確政府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手段,探索豐富多樣的協同互動方式,構建順暢的需求傳導機制,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
7.闡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制度創新的重要方向。就制度創新而言,我國農業制度創新主要包括四個問題,即:如何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轉來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如何通過發展各類專合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來提高農業生產組織程度,如何通過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來增加農業要素投入,如何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來促進農業經營方式變革。因此,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推進,應重點在農村土地產權、農業生產組織、農村金融和農業產業體系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8.論述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區域實現模式。我國的基本國情和農情決定了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必須走不同的區域實現道路。本報告在將我國區域劃分為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的基礎上,提出了各區域推進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模式。即: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建設雖然在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群輻射效應、智力支持和科技創新、農業開放程度以及現代農業發展基礎等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但同時在耕地資源佔有量、生態環境質量、社會投入選擇上亦凸顯出較大的劣勢,宜選擇高效外向型發展模式﹔中部地區在自然條件和環境、勞動力資源尤其是小麥、水稻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方面具有很大優勢,但是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且外流嚴重,農產品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農業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問題也十分突出,宜採取產業化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西部地區在自然資源、生產環境、勞動力成本、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擁有明顯的優勢,但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暢,勞動力素質低,市場化發育水平不高的劣勢也較為突出,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大量存在,宜實施生態型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東北地區雖然耕地資源、區位條件、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與專業化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水土流失嚴重,農民增收乏力以及政府財政支持“三農”發展的力度有限等問題也不容忽視,宜選用商品型規模農業發展模式。
9.提出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加強農田水利、耕地保護與改良、農業生態、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健全基礎設施的運行管護制度﹔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重點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明確政府投入責任,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構建一個以醫療保障為核心的、多層次的農村社保體系。
報告的主要學術創新體現在:系統梳理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探索進程,解讀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建立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框架,構建了政府主導下多方協同互動的農業技術創新模式,提出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區域實現模式等方面。在這些主要創新和建樹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及基本理論框架都是學術界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本報告在這兩個方面形成了較為突出的理論創新。同時,圍繞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一主題,課題組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其中CSSCI期刊收錄近40篇,英文文章5篇,部分成果還被人大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索引或全文轉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因此,課題報告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此外,課題組在進行理論研究的過程中,也強調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在農業投入品管理、土地流轉、農民工返鄉、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等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總共提交各類研究報告30余份。在所提交的研究報告中,《進一步加強我國農業投入品管理的建議》、《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風險及其防范》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辦的《成果要報》刊載,受到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妥善處理土地流轉與返鄉農民需求矛盾》、《應當高度關注當前農村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關於我省農村災后重建的五點建議》、《四川農民工失業返鄉形勢判斷及相關情況》、《四川農民工就業形勢嚴峻》、《應當關注和重視農地規模化流轉存在的潛在風險》、《加快深化川台農業合作的五點建議》、《我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等報告多次受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副總理回良玉同志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的親自批示,部分對策建議還被納入政策文件,直接用於指導實踐,體現了課題報告較高的可操作性和實際運用價值。
本課題系200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項目批准號:07&ZD027
項目名稱: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
最終成果類型:專著(40萬字)
最終成果名稱: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
課題承擔單位:四川大學
課題負責人:蔣永穆
課題組成員:郭曉鳴、傅新紅、王國敏、黃金輝、楊錦秀、劉潤秋、李晟之、楊少壘、王豐、紀志耿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