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以人為本的中國金融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簡介

2013年11月20日15:48

由西南財經大學何澤榮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人為本的中國金融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批准號07&ZD014)已於2012年7月結項。

本課題最終成果共10章,分為6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導論”,闡明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以黨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闡明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

第二部分論述以人為本的金融,包括第二章“以人為本的金融”。這一部分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

第一,以人為本是中國金融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金融業內在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本的金融的核心是對人的尊重。一是要克服中國金融存在的相當嚴重的“金融排斥”。二是要促進金融業職工全面、自由發展,實現馬克思的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要求。

第二,金融要做到以人為本必須實現金融自由。一是金融機構自主經營的自由,即金融供給的自由。二是客戶選擇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自由,即金融需求的自由。要做到金融自由,就要正確處理政府管制與金融自由、金融競爭與金融創新、金融資源地區配置的均衡與失衡等關系。

第三部分論述全面協調的金融,包括第三章“全面協調的金融”。這一部分主要論述了4個問題。

第一,全面協調的金融的理論依據是系統論。按照系統論觀點,全面協調的金融首先是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對內對外經濟)的協調,其次是金融經濟內部各子系統的協調,再次是貨幣政策中的貨幣數量政策與貨幣價格政策(利率政

策和匯率政策)的協調。全面協調的金融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

第二,當前全面協調的金融的首要任務是促進中國經濟的內外均衡。按照馬克思的“生產的國際關系”、“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兩大部類”等理論,現階段中國經濟的對外失衡有其必然性。要解決中國經濟的對外失衡必須從這個必然性中尋找。

第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表現為:虛擬經濟通過財富效應和流動性渠道影響消費決策最終影響實體經濟﹔虛擬資本的增長引起投資擴張和經濟增長。

第四,用人民幣匯率的大幅升值來糾正中國經濟對外失衡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用IMF經濟學家發展的最新的宏觀經濟平衡法測算,2005年人民幣真實有效匯率隻偏離中期均衡匯率6%,人民幣沒有大幅升值的依據。為了適應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的提高,中國應該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第四部分論述可持續發展的金融,包括第四章“可持續發展的金融”和第五章“金融監管與金融安全是中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保証”。這一部分從以下6個方面探討中國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第一,可持續發展金融的理論依據是經濟可持續發展觀,即經濟的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使人類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和能力。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我國金融可持續發展要以金融創新為基礎,使我國金融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增強抗金融風險能力,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第二,金融創新是中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金融創新在推進金融可持續發展同時,也面臨許多風險。①以美國引發金融危機的住房抵押貸款証券化為例,分析了資產証券化的風險,提出我國的住房抵押貸款証券化應該很好地汲取美國抵押貸款証券化引起次貸危機的教訓。②指數基金的風險管理對基金投資者、基金管理者和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都有重要意義。③証券投資基金的集中交易並沒有表現出理性投資的一面,卻體現出逐利驅動下的“操縱市場”的特征。④受投資者情緒的影響,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封閉式基金價格都存在過度波動和過度反應現象,影響了中國封閉式基金的正常發展。⑤作為金融創新之一的融券的費率按照成本加成定價模型確定。⑥應該關注謠言對股票市場形成沖擊。

第三,金融安全是中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保証。為了保証中國金融安全,①應該構筑金融安全的三大支柱:掌握金融主權是國家金融安全的根本保障﹔穩健的銀行體系是國家金融安全的堅實基礎﹔謹慎靈活的外匯儲備管理和適當的資本管制是國家金融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②應該基於“免疫系統”觀建立一種

自我免疫與外部管制彼此融合、相互促進的新的金融安全網。③在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的進程中,國有銀行的國有控股對中國的金融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是我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保險是國民經濟的“助動器”和“穩定器”。保險生態和諧是實現生態與保險良性互動的平台。為此,應該構建保險生態和諧度評價體系。

第五,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金融安全提出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金融全球化使我國金融面臨的風險因素增多、金融安全的可控性減弱、金融風險的傳染性急劇增強。而我國的金融業整體競爭力較弱、金融市場發育不充分、金融制度和金融監管的漏洞等使我國的金融容易暴露在全球金融危機之中,對我國的金融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第六,金融監管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保証。金融監管要能保証金融可持續發展,必須保持金融監管在四個方面的獨立性:定規獨立、執法獨立、機構獨立和預算獨立。但適度的獨立性要以有效的制衡為前提。

第五部分論述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三個重要內容,包括第六章“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之一:完善金融運行機制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第七章“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之二:加強我國金融體制最薄弱環節——農村金融”和第八章“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之三:進一步深化我國商業銀行改革”。這一部分討論了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5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是金融運行機制的完善。①從金融體制角度,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的能量供給系統和指揮系統——中央銀行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傳導系統和新陳代謝系統——金融市場的作用,進一步整合中國金融的管理系統,將“一行三會”變為“一行一部”(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部)的雙寡頭模式。②從貨幣運行的角度,要保証貨幣的正常循環:增強貨幣的主動供給(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發展狀況發行的基礎貨幣)、控制貨幣的被動供給(中央銀行通過外匯佔款發行的基礎貨幣)﹔強化金融市場的貨幣的價格(利率、匯率和金融資產價格)信號功能﹔控制貨幣的“熵”(不做功的貨幣)的增加。

第二,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必須加強金融體制的最薄弱環節——農村金融。①農村金融改革應該選擇新的路徑,即以功能(需求)為導向,實現農村金融的供給與需求的耦合。②經濟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良好的社會信用基礎和組織的協調是農村小額信貸內生於經濟的關鍵。③農戶征信系統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信貸市場中貸款人與借款人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④為了解決農民融資難這一難題,政府擔保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政府的農業投資對投資於農業的金融資金和民間資金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和多倍的擴張效應。

第四,我國目前是以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在深化我國商業銀行改革中,利率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①存貸款利差仍然是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按照風險與收益對稱的原則,商業銀行應該考慮貸款利率與風險對稱關系,將信用風險的評估應用於貸款定價。②改進存款產品設計中存款利率定價方法,同時要研究提前支取對存款利率定價的直接影響。③存款保險制度的核心是存款保險的定價。我國可以根據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運用期權定價模型為存款保險定價。④在競爭性的銀行信貸市場上,往往會出現企業變換貸款銀行的情況,這種轉移存在著轉移成本。轉移成本隨企業特征和貸款特征而異。

第五,隨著中國經濟更多地融入全球經濟和資本項目管制的減少,人民幣匯率應逐漸改變目前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實現真正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並不斷增強匯率波動彈性,最終實現完全的浮動匯率制度,以更好應對外部經濟、金融的波動對中國經濟、金融的沖擊。

本課題從2008年立項到2009年結項,正是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發展,並在國際上蔓延的時期,而美國次貸危機也給我國金融貫徹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因此,本課題的第六部分討論了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反思。

第六部分論述美國次貸危機及其救助方案,和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理論與實踐的思考,包括第九章“美國次貸危機與對危機救助方案的評價”和第十章“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對金融理論與金融實踐的反思”。這一部分主要研究了以下6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在推行資產証券化時應該關注証券化存在的風險。美國過度發放次級抵押貸款、監管失控、住房抵押貸款証券化的道德風險等導致了美國的次貸危機。而資產証券化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產生來自於資產証券化過程中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博弈。資產証券化存在著風險轉移與回流、擴散與放大機制,和抵押貸款規模自我膨脹機制。

第二,貨幣政策的多目標使美聯儲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不得不平衡各方面利益,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嚴重削弱。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使金融資產價格不穩定,次貸危機由此發生。這樣,貨幣政策是否應該“盯住”資產價格成為關注的問題。在我國,要實現貨幣政策目標,中央銀行沒有必要直接盯住資產價格。

第三,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主要債務國,美元又是世界主要流通貨幣和儲備貨幣,因此,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的國際傳播渠道不同於過去發生的金融危機,它是通過金融渠道、貿易渠道和貨幣渠道迅速地傳遞到與美國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從而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第四,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再次引起對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思考。美聯儲將彈性貨幣供給的概念變成了無限期的貨幣擴張政策。濫發美元使全球對美元本位制度的信心基本喪失。全球金融危機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但隨著美國經濟受到外部挑戰和內部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美元的國際地位將有所下降。我國應該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並致力於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

第五,次貸危機發生之后各國都實行了擴張的貨幣政策。一是各國政府紛紛向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新注入的流動性如果在未來不能有效地沖銷,就會埋下流動性積累過剩的隱患。二是擴大商業銀行貸款。2009年上半年我國銀行體系發放了7.37萬億元貸款,但從貨幣政策微觀基礎角度,貸款效率是低下的,且隻有不到1萬億元貸款流入實體經濟部門。

第六,美國次貸危機是美國金融監管制度弊端的集中暴露:過分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各自為政的監管體系產生監管“本位主義”和監管盲點﹔各監管部門的重復監管大大提高了監管成本﹔對違規金融機構懲戒力度不足。我們應該引以為鑒。

本課題的重要觀點和對策建議

(一)重要觀點

1、科學發展觀是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中國金融應該是以人為本的金融、全面協調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金融。以人為本的金融的核心是對人的尊重。全面協調的金融的首要任務是促進中國經濟的內外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的基礎是金融創新、金融安全和金融監管是保証。

2、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是金融運行機制的完善: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的能量供給系統和指揮系統——中央銀行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傳導系統和新陳代謝系統——金融市場的作用,進一步整合中國金融的管理系統——“一行三會”,保証貨幣的正常循環,強化金融市場的貨幣的價格信號功能,控制貨幣的“熵”的增加。

3、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還必須加強金融體制的最薄弱環節——農村金融﹔給予商業銀行更多的存貸款利率的定價自主權﹔逐步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人民幣的國際化和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

4、對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應該以馬克思經濟理論為指導給予理論的總結:准確分析中美貿易失衡的必然性﹔正確評價虛擬經濟的“財富效應”﹔重視金融衍生產品風險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正確處理金融創新與政府干預的關系。

(二)對策建議

1、為了保証中國金融安全,我國應該構筑金融安全的三大支柱:掌握金融主權、建立穩健的銀行體系、實行謹慎靈活的外匯儲備管理和適當的資本管制,並建立基於“免疫系統”的新的金融安全網。

2、在測算人民幣匯率偏離均衡匯率的程度時,我們應該摒棄隻研究匯率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的購買力平價理論,而採用最新的、從分析中國基礎經常項目、目標資本項目和儲蓄—投資之間的內外均衡的宏觀經濟平衡法。

3、汲取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中多頭監管的教訓,我國應該整合各自為政的金融監管體系,將金融監管的構架從現在的“一行三會”(中央銀行+銀監會、証監會、保監會)的多邊模式,變為“一行一部”(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部)的雙寡頭模式。

4、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必須加強金融體制的最薄弱環節——農村金融,以功能(需求)為導向實現農村金融的供給與需求的耦合,建立農戶征信系統和政府擔保機制及政府投資帶動機制。

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和效益

1、研究成果較為全面、系統地探討了中國金融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的各個方面,為進一步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以人為本的核心是對人的尊重﹔全面協調的金融的首要任務是促進中國經濟的內外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的基礎是金融創新、金融安全是保証﹔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是金融機制的完善。

2、課題在研期間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並迅速演變為全球性經濟、金融危機。課題以馬克思經濟理論為指導對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原因、國際傳播渠道、金融創新風險、金融監管缺失、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以及對我國金融未來發展的啟示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和理論總結。

3、關於中國金融安全三大支柱的構建的研究報告《構建中國金融安全體系,實現中國金融可持續發展》被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金融穩定部以《金融穩定工作簡報》(內部資料)2009年第15期(總第103期,2009年8月18日)刊登,並很快得到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的重視,各有關部門負責人都閱讀了該報告。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領導在2009年9月9日的批示中,對該報告給予高度評價:“該文重點對我國金融安全現狀從宏觀經濟、銀行體系和貨幣安全三個方面進行了評價,並對構建我國金融安全三大支柱提出建議。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還將該報告報送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

4、關於最新的人民幣匯率偏離均衡匯率的估計方法的研究成果《人民幣匯率偏離均衡程度的估計:在宏觀經濟平衡框架下的分析》於《國際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發表后,立即引起了國內高層決策部門的重視。2008年11月4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全文轉載該成果。2009年4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全文轉載該成果。2009年10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聯合舉辦的經濟系列專題(2005)“金融改革穩步推進”刊登了該成果的標題。

5、關於農村金融改革的新路徑的研究成果《供需視角下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刊登於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金融研究報告》(2009,11),獲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2008年重點課題三等獎。

6、項目負責人:何澤榮

項目組成員(子課題負責人):張橋雲、趙靜梅、徐加根、

陳永生、王擎、賀國生、劉攀、鄒宏元、徐艷

項目承擔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200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以人為本的中國金融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批准號:07&ZD014)

(課題組提供)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