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城市移民的認同變遷與代際分化

管健2013年11月07日10:2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城市移民的認同變遷與代際分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改善,農民階層迅速分化並向城市遷移,成為行走於城鄉之間的新興群體。與直接脫胎於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第一代移民不同,第二代城市移民大多生於農村、長於城市或生於城市、長於城市,他們在身份認同方面已經出現了代際分化的趨向。

  認同根基的代際分化

  城市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的認同根基已經出現差異,並隨著諸多因素的改變而逐漸變遷。兩代之間面對共享的社會實在,對自己與他人的社會位置以及社會心理的歸屬都進行了不同識別。

  第一代城市移民的認同根基仍然在鄉村,生活目標的設定基本上仍然是以農民、農村為參照對象,對於城市具有很強的“局外人”身份意識,並沒有把城市作為自己的歸屬地,反而認為回鄉創業或者落葉歸根是最終的出路。雖然第一代移民群體從鄉村遷移到城市,並頑強地駐足於城市,但是對自身的權益狀況,他們採取的基本上是不表達、不行動的保守主義態度和與世無爭的生存哲學,這與第二代更為積極和激進的競爭哲學顯著不同。

  城市第二代移民在價值取向、受教育水平、生活經歷、家庭經濟條件等方面都和第一代移民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他們在認同觀方面顯著不同。由於這一代移民從形成價值觀的年齡開始就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一切,相信群體間流動的通透性。由於缺乏長時間的鄉村生活,他們對於鄉村的認同並不明顯,而更多的參照群體是城市的同輩群體。但由於城市種種內隱或外顯的排斥和不接納,使其對於城市的認同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成為“無根的漂泊者”。第二代移民缺乏最終的認同歸屬,鄉村的遠離和城市的隔離,使其在社會心態上缺乏穩定感和安全感。相較於第一代移民最終仍希望回歸鄉裡而言,第二代移民認為鄉村已經是一個不能回去也回不去的故鄉了。

  認同策略的代際分化

  認同策略是個體或群體面對否定情境時通過心理策略和行為策略改變消極形勢的做法,這一提法暗含了城市移民並非是被動接受者,事實上他們也是認同選擇過程中的直接參與者和主體建構者與反饋者。

  第一代城市移民在主流話語中,感到所屬群體無論是聲望還是話語權都不及其他群體,因而為了維護自尊,他們在認同策略的選擇上通常以“轉換參照群體”和“轉換比較維度”為主要選擇策略來作為補償機制。一是“轉換參照群體”。表現為第一代移民與城市居民這一參照群體對比時,如果評價是消極的,他們有可能尋找新的外來群體加以比較,甚至與更低層次的群體進行比較以獲得自尊。二是“轉換比較維度”。當人們認同的社會身份受到攻擊或威脅時,他們會在思想或行動上捍衛自己群體的聲譽。比如,第一代移民在城市中遭遇負面評價時,他們往往轉換維度,強調自屬群體比城市群體更淳朴、更善良,以繼續維持原有認同,保持個人自尊。

  相較於第一代移民的保守主義策略,第二代移民是在城市背景中成長起來的。由於長期城市生活的浸潤,缺乏與鄉村的生活聯系和鄉村認同,因而第二代移民在認同策略的選擇上偏好積極進取型認同策略,比如“社會競爭”、“強調一體感”、“自我流動”和“隱瞞掩飾”等。

  一是“社會競爭”策略。表現為積極競爭和正面模仿,比如強化個人努力行為,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或者依靠模仿進入參照群體等﹔而消極的行動則是抵抗和對立等消極性的競爭策略。二是“強調一體感”策略。即強調所屬群體和參照群體的一致性與一體感,強化彼此的互倚性,並不遺余力地徹底改變自己的身份模糊性,他們盡力彌合不同群體之間的邊界,並強調兩者之間的統一性和一體感。三是“自我流動”策略。這是個體對所屬群體評價消極時,個體採取嘗試離開群體,進入仰慕參照群體的過程,第二代移民更加確信群際邊界是開放的,自己通過模仿參照群體的行為模式有可能嘗試離開所屬群體而進入參照群體,並嘗試隱藏或改變身份。四是“隱瞞掩飾”策略。第二代移民大多不願意暴露自我的移民身份,而是採取隱瞞和掩飾策略,減少與之相應的相關線索,並通過改變自身力圖與參照群體保持一致,比如學習標准的普通話,減少方言使用,著裝上貼近參照群體,甚至更為時髦和現代等。

  總之,第二代與第一代農民工群體在價值取向、受教育水平、生活經歷、社會態度、家庭經濟條件、城市與鄉村認同等方面都有著明顯差別和不同表現,這些不同影響了他們與城市社會的關系,使得第二代農民工群體更加具有市民化和城市化傾向,他們更希望獲得市民身份並享受市民權利。

  培育積極的認同觀

  針對城市移民群體,如何促進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增加其積極向上的認同感,是城市移民潮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要促進群體邊界的滲透性。如果城市移民群體和城市居民群體之間的邊界是開放而非封閉的,移民群體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順利進入參照群體,就會有助於群體之間的和諧共融。相反,當人們認為群體之間的邊界是固定的和不可通透的,個體很難從一個低地位群體進入到高地位群體時,此時低地位群體成員就會強化自己的內群體認同,在行為上重新建立評定標准,包括社會政策和制度的改變等,甚至直接導致對抗和不合作等消極態度與行為。這就要求以現存社會通道為前提,拓寬更多的合理通道,打通群際之間的路徑,使移民群體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相對優勢的群體中。

  其二要增進群際接觸,提高內心融合。一直以來,群際接觸被認為是心理學中促進群際關系的最有效策略,它對於減少群際間的偏見、改善群際間的關系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城市移民群體與城市居民群體之間產生隔閡的原因,常常是缺乏足夠的信息交流或者存在錯誤的信息與思維定式。而澄清錯誤信息、增加對彼此群體的接觸和了解有助於提高群體的和諧與融合。隨著城市居民群體與外來移民群體之間交往的增多,人們隻有淡化本來的社會分類,潛移默化地建立信任感,才能有助於消解群際的焦慮感和不安感。

  其三要培育健康的認同系統。在現代化背景下,引導城市移民尤其是城市第二代移民構建健康而良性的認同系統,是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也是群體成員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標。同時,強調對第二代移民的主體關懷,建立城市新移民公開表達自身利益的渠道,並保証其通暢,也是增進該群體主體融入的必要途徑。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城市二代移民社會認同與認同威脅研究”主持人、南開大學副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