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打造經濟升級版  實現經濟強國夢

朱啟貴2013年11月07日10:1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打造經濟升級版 實現經濟強國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按照世界經濟強國的內涵和標准來衡量,目前還需加快經濟實力在質與量方面的協調發展。從現實性上看,我國經濟發展當前仍以外延增長為主,這其中勞動成本低、原材料價格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特征尤為顯著。目前,我們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速度型、外向依賴型的模式維持經濟增長,各經濟發展要素不平衡、不協調、不穩定、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產業結構層次低、投融資體系不健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城鎮化發展滯后、產能過剩現象突出、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等問題依然存在。而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釋放改革紅利,推進科技創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離不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政府必須通過制度創新驅動科技創新,進而推進經濟創新發展。具體包括:其一,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我國必須大力培養造就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完善人才培養、任用、評價、激勵和保障機制,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社會環境。其二,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要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程,大力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科技工作的統籌協調,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綜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其三,構建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以技術進步求發展的機制尚未形成,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不夠緊密。為此,政府必須圍繞企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改革創新,推進企業科技進步,做大做強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其四,擴大科技國際交流合作。要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水平上推進自主創新,並同國際科技界攜手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其五,培育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國民財富,是綜合國力的關鍵要素。政府的教育、科技、宣傳文化、財政和金融等部門要加強流程再造,聯合社會各階層,將創新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全社會熱愛創新、崇尚創新、尊重創新、勇於創新、保護創新和共同創新的創新文化體系,為科技創新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推動“四化”深度融合,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這其中,信息化在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加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意義重大。為此,一要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我國要緊緊抓住信息化的機遇,加速工業化進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走科技含量高、管理機制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好與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二要找准以信息化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著力點,在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流通等關鍵環節推廣應用信息技術。三要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在城鎮市政建設、綜合治理、交通運輸、人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在城市建設管理中推廣應用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引導城鎮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城鎮可持續發展。

  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搶佔世界產業分工制高點。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意味新的發展機遇。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化后起之國,緊緊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戰略機遇期,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建設成為經濟強國。近年來,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所形成的生產形態面臨愈來愈多的制約,而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結合,為新一輪工業革命奠定了現實基礎。能源生產與使用、社會生產方式、生產流程、組織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將重塑比較優勢,改變全球產業分工與貿易格局,解構傳統產業關系,革新經濟地理格局,使得全球利益分配重新洗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將對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提出嚴峻挑戰,但也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我國隻有加快打造經濟升級版,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道路,才可能在全球搶佔產業分工的制高點。倘若我國不能從理論上、政策上、實踐上全面認識和把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精髓,不能取得關鍵技術的突破,那麼就會失去機遇,就會在新一輪產業分工與財富版圖切割中被邊緣化。

  改革政績考核體系,引領發展方式轉變。現行的政績考核體系存在不足之處,考核指標過於偏重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全部社會成本、經濟增長方式的適宜程度以及為此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不能全面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以及社會福利的動態變化,不能有效衡量社會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社會群體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就要改革與完善政績考核體系,引導地方政府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使我國的GDP變綠、變輕、變和諧。

  完善宏觀調控,實現穩中求進。在市場經濟中,社會總供需平衡受價值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支配。在市場失靈時,經濟會出現過熱或衰退,政府必須採取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這隻“看得見的手”調控經濟。近年來,雖然我國宏觀調控取得了成績,積累了經驗,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為此,必須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盡可能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一是要從國情出發,借鑒國外宏觀調控的理論和經驗,不斷提高宏觀調控體系的科學性。二是要增強宏觀調控的全面性,注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與統一,避免宏觀調控中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三是要增強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避免走一步看一步的短期化行為。四是要重視宏觀調控的全球性,充分考慮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及國外政府宏觀調控的意圖和政策,加強宏觀調控的國際合作。五是要增強宏觀調控的協調性,實現多種宏觀調控手段的有機配合,努力做到調控審慎靈活、適時適度,形成政策合力。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能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研究”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