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探索與建構

——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宗教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葉小文

2013年10月11日09:41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探索與建構

  20世紀初,在俄國工人階級爭取社會主義勝利的歷史時刻,列寧的《社會主義和宗教》一書提出了一個政治難題:堅持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工人階級政黨如何對待宗教、如何處理社會主義和宗教的關系?解決這一難題的重任,最終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處理好“社會主義與宗教”的問題是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如何成功破解和科學回答這一難題的?圍繞這一主題,記者採訪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宗教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葉小文。 

  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基本框架和內容

  記者:我們黨是如何探索和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

  葉小文: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歷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建國以來歷來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當然,我們也進行無神論的宣傳。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像宗教這樣的問題不是用行政方法能夠解決的”。1982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集中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列主義宗教理論的恢復和發展。如關於宗教具有“五性”(長期性、民族性、群眾性、國際性、復雜性)的觀點,關於在政治行動上馬克思主義者和愛國宗教信徒必須結成統一戰線的觀點,關於絕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強制手段一舉消滅宗教的觀點,關於正確區分和處理宗教領域中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觀點,關於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項基本的、長期的政策的觀點,等等。

  2001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作了《論宗教問題》的報告,集中闡述了宗教問題的復雜性和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新世紀初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務和重要工作,以及加強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三大問題。明確提出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要求,強調宗教存在具有長期性、宗教問題具有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的基本觀點,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個報告是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第一次專門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是繼列寧《社會主義和宗教》之后的歷史新篇。

  2004年國務院頒布《宗教事務條例》,使我國對宗教事務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

  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立足於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指出宗教關系是社會政治生活領域涉及國家全局的五大社會關系(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之一,要保持和促進宗教關系的和諧,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全面推進、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為黨和政府處理宗教問題提供了有力學理支撐

  記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基本上是從唯心主義世界觀的角度為宗教下定義。但宗教並不單純是存在於人頭腦中的主觀觀念,同時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這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要內容。請問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進行了哪些學理探索?

  葉小文:這個問題包括幾個方面。

  關於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研究。30余萬字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宗教》出版,梳理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宗教的本質、功能、歷史演變等基本觀點,為撥亂反正期間黨全面系統提出關於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於宗教定義的研究。宗教不僅僅是個人對某種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虛幻信仰,它一旦掌握了群眾就會成為某種同社會結構密切相關的現實社會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宗教學界提出宗教是由宗教的觀念、體驗、行為、體制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的觀點,在恩格斯論斷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宗教是一種社會性的宗教意識(宗教神道觀念和宗教體驗)及其外在表現(各種宗教行為和宗教制度)諸多因素組合而成的社會文化體系,揭示了這四大基本要素的邏輯關系和層次結構,提出“宗教是把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己的、但卻是人間的或自然的力量,幻想地反映為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並使之規范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一切“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己力量”仍然是客觀存在著的“人間的或自然的力量”,科學不斷擴大和深化對這些力量的認識,但並未窮盡,人類對其探索永不停頓、永無窮盡﹔宗教是對這些力量“幻想反映”的認識,這種“幻想反映”是伴隨著人類認識過程的客觀存在,因此宗教必將長期存在。但不能因此就確認超然於人和自然的神秘力量的獨立存在。這就把對宗教的定義徹底奠定在辯証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既揭示了宗教的唯心主義本質,又揭示了宗教作為客觀存在的屬性。這些觀點,為我們黨在認識宗教“五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根本是長期性、關鍵是群眾性以及特殊復雜性”這三個重要特征,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於宗教是一種精神文化現象的研究。宗教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作為對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人間力量、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宗教向往和崇拜並不存在的“超人間力量”的神靈或神聖。但這些神靈或神聖的深刻奧秘來自人類本身,是人類獨特的精神文化創造活動的產物,且一旦被建構起來成為崇拜對象,人們就會以不同的方式——如神學理論、宗教神話、宗教道德、文學詩歌、音樂繪畫、禮儀節慶等,証之頌之傳之。我們並不認同將宗教完全等同於文化的觀點,但也不否認若干宗教經典、教義和宗教道德、藝術中所蘊含著的人類生命繁衍的文化信息,所滲透著的歷史積澱的體驗和哲理,所孕育著的民族文化因素,所鐫刻著的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軌跡。

  在總結國內外處理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宗教學界提出在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社會,既不能人為地消滅宗教,也不能任宗教放任自流﹔通過黨和國家有效的宗教工作以及宗教界的努力配合,宗教可以走上同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的道路。這一觀點,為后來黨中央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大論斷做出了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緊緊圍繞“社會主義與宗教”這個核心,深入研究了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問題“怎麼看”、對宗教工作“怎麼辦”兩大問題

  記者:科學認識宗教的性質和定位,是妥善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前提。我們黨對宗教的基本認識,主要體現在“三性”上。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問題,為什麼要重點把握“三性”?

  葉小文: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科學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宗教,必須把握宗教問題的三個最重要特征:根本是長期性、關鍵是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

  對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一般來說,我們能夠清醒認識到。但處於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問題,特別要注意自覺克服對待宗教問題的簡單化和片面性。這就特別需要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和宗教問題的群眾性。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關系根本和關鍵。就如同我們黨執政多年,走了很多彎路,才明確了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樣。從社會主義革命階段走向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全黨的工作中心就應該轉移到建設上去,這個道理似乎很簡單,但要明確和統一認識,並始終扭住這個中心不放,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卻很不簡單。正是有了這個看似簡單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從此踏上了坦途。同理,宗教問題所具有的長期性和群眾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簡單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認識和淺薄之見,曾經長期困擾我們。觀點影響政策、支配行動。正確的觀點指導人們走向光明,奪取勝利﹔錯誤的觀點也會使人誤入歧途,導致政策上的失誤和工作上的被動。改革開放以來的宗教工作,正是深刻、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了這一點,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在這個關系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認識和把握宗教的根本和關鍵的問題上,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才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工作在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因此在領導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就要特別注意防止把宗教問題看作可以較為快速解決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問題,從而導致認識的短視症,忽視宗教問題的長期性﹔注意防止把信仰上的差異擴大為政治上的對立,從而導致政策的狹隘性,忽略宗教問題的群眾性。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我們必須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一致性,必須徹底糾正這種“忽視”和“忽略”的現象。所以,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透徹、深刻地認識宗教問題,必須根治短視症和片面性,把握長期性和群眾性,以及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

  強調“根本是長期性”,就要真正抓住“根本”。根本是不以我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關乎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關乎能否著眼長遠、立足現實,按照規律去做好宗教工作。強調“關鍵是群眾性”,就是要牢牢把握住“關鍵”。群眾路線是黨貫徹始終、滲透到各方面的生命線。信教群眾也是群眾。面對信教群眾,仍然要牢牢把握這條關鍵的生命線。而認識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方能避免簡單化。

  深刻認識宗教的長期性,分析宗教問題才能把握規律性和復雜性。對反復出現、長期存在的東西,要特別注意把握其規律。深刻認識宗教的群眾性,從事宗教工作才能找准立足點和出發點。對大量出現、普遍存在的東西,應特別注意掌握好政策。我們常說,宗教工作左不得,右不得,難的是左不得﹔急不得,鬆不得,主要是鬆不得。對宗教問題長期性、群眾性、復雜性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擺脫“左了、右了”的困惑,避免“鬆了、緊了”的搖擺。

  記者:把握“三性”與“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有什麼聯系?

  葉小文:在社會主義社會處理宗教問題時,把握好這“三性”,清楚“怎麼看”了,“怎麼辦”也就比較好統一認識、拿出辦法來了。

  著眼宗教問題的“關鍵是群眾性”,就要一切著眼於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自主選擇,就要確定並認真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著眼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就要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我們強調“堅持我國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這也是我國廣大信教群眾的自覺選擇。著眼宗教問題“根本是長期性”,我們強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會長期存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不是“削弱”宗教、“促退”宗教,而必須立足宗教長期存在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時候還會有所發展的現實,積極引導已經存在的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促進其發揮積極作用。

  為此,就引出四句重要和基本的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我國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四句話,逐步在全黨形成共識,得到廣泛的推行和認真的貫徹,上升為“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都強調要全面貫徹這個基本方針。十七大將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要求,寫入了黨章總綱。

  記者:我們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包括哪些豐富的內涵?

  葉小文:真理總是朴素的,但真理又總是具體、豐富的。基本方針的“四句話”,是在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問題的一整套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基礎上提煉的。在實踐中,則展開為若干基本規定和具體政策,有待在進一步貫徹實施中豐富和完善。這些內容包括:

  宗教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將長期存在,我們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滅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發展宗教。

  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問題,要深刻把握“三性”:根本是長期性、關鍵是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

  宗教信仰自由受憲法的保護,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是尊重人權的表現,要保持這一政策的穩定性。

  要宣傳無神論,但不能簡單地把有神論和無神論的區別等同於政治上的對立,要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國家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我國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但在一定條件和一定情況下也可能出現對抗性的問題,要嚴格區別、妥善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堅持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在擴大開放的條件下要抵御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不允許任何境外宗教團體和個人干預我國宗教事務。

  愛國宗教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要充分發揮其作用。

  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愛國宗教教職人員隊伍。

  所有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都必須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

  宗教關系是社會政治生活領域涉及國家全局的五大社會關系之一,要保持和促進宗教關系的和諧,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全面推進、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記者 彭國華 楊學博)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