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吉林大學杜莉教授主持的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綠色經濟實現路徑——中國碳金融交易機制研究” 第一次中期成果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召開。子課題負責人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朴英愛教授、吉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劉吉舫教授、吉林大學商學院董竹教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楊軼華教授、中國建設銀行總行高級經濟師孫兆東、中國銀監會吉林銀監局武俊鬆、中央黨校經濟學部郭兆暉、長影集團總經理助理程煒博、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袁春旺、長春市國土資源局范洪辰以及項目組成員共30余人參加了會議。
在發言階段,杜莉教授首先從項目進展、研究成果、經費使用以及日程安排四個方面對重大項目的研究現狀進行了介紹。截至2013年7月20日,項目組已發表論文14篇,其中2篇發表於《Energy Polic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SSCI來源期刊,12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等CSSCI來源期刊,另有14篇研究成果已被《Energy Policy》、《國際金融研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期刊錄用。杜莉教授還介紹了項目經費的使用情況和項目未來兩年的研究規劃。目前項目經費開支合理,項目進展情況正常。
林伯強、朴英愛和孫兆東等先后發言。林伯強教授結合權威數據,從經濟增長、工業結構、能源來源等角度分析中國在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挑戰。建議通過改革能源定價機制,提高化石能源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完善天然氣基礎設施,大力開發頁岩氣,推進能源與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我國的能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朴英愛教授就中韓FTA對兩國碳金融產品供給及交易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剖析。孫兆東論述了如何運用碳金融化解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系統性風險。
在研討階段,郭兆暉、武俊鬆、程煒博、吉林大學經濟學院趙放及東北亞研究院張益綱分別從生態文明建設、碳金融監管體系架構、商業銀行碳金融服務模式設計、碳金融個人業務發展以及碳排放總量交易的設計要素等維度就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董竹、楊軼華、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顧洪梅、東北亞研究院任維彤分別從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就自己的思考與參會人員進行交流。
朴英愛教授在對會議總結時再次強調,中國目前面臨著嚴峻的能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在此背景之下開展碳金融研究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她表示項目首席專家及課題組成員按計劃開展研究工作,在階段研究中形成了高質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並鼓勵項目組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再接再厲形成更多、更優秀、更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社會科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