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重技術輕思想”的經濟學論文比比皆是,數學模型的濫用現象比較嚴重。“偏執”地使用數學模型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經濟學論文的思想性,削弱了以“經世致用”為根本取向的經濟學研究服務決策與服務現實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處理好經濟學論文思想性和技術性的關系?如何發揮經濟學學術期刊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國家社科基金專版邀請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的4位經濟學資深編輯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經濟學論文應以思想為主技術為輔
方福前
經濟學是人們研究經濟活動的一門學問,而經濟學論文則是展示經濟活動中諸種問題的有效方式。從答疑解惑的角度看,經濟學論文不僅需要回答現實中人們對於經濟活動產生的疑問,更為重要的是在進行經濟活動行為方面給予人們以深刻的思想性指導。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論文主要是出思想、出觀點,而數學模型和計量統計技術則是支撐這些思想、觀點的重要工具。可如今的經濟學論文寫作過多地重視數學模型和計量統計技術,忽視了經濟學作為一門學問的思想性、指導性,存在“本末倒置”的現象,需要引起重視並切實加以糾偏。
造成經濟學論文中上述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新古典綜合學派強化了微觀和宏觀經濟理論的精確數學語言表述行為,從而刺激了經濟學的數學化或形式化研究進程,這一行為的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的基礎》﹔二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理性預期革命”,盧卡斯等人用經驗數據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數學計量統計分析,從而証明了凱恩斯主義中的一些理論觀點是經不起實証檢驗的,此后通過數據分析來証明或否定某種理論逐漸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主流方法。另外,導致這種局面的技術條件是大量軟件的應用特別是統計軟件包的開發應用,使得經濟研究中的許多復雜數量關系通過敲電腦鍵盤就可以方便地獲得數值解,進而加深了人們對於數學和計算技術的“迷戀”。
從現實解釋力來看,經濟學作為一門解釋的學問,主要回答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經濟現象與經濟現象之間的關系,例如供給、需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二是經濟現象背后的原因或性質,例如某種商品的需求量為什麼會增加。傳統觀點認為,解釋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是庸俗經濟學的做法。事實上,經濟學無論是作為一門致用的科學,還是作為一門解釋的科學,都不能回避對經濟現象以及經濟現象之間的種種聯系的分析。但是,對經濟現象之間復雜聯系的分析,並不是經濟學研究的全部,經濟學研究的目的和任務更重要的是要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原因,失去對於這一問題的把握,必然造成經濟學研究的偏向。
眾所周知,對現象原因的探究是科學研究的目的。經濟學研究中,對於經濟活動各種現象之間相關關系的把握,最多只是淺層次的現象級因果關系認識﹔而對於經濟現象與產生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之間深層次因果關系的把握和解釋,才是對經濟學的本質理解。對前一類關系,我們可以通過數學和計量方法來解釋或揭示。但要揭示后一類關系,顯然數學和計量方法研究就遜色不少。因為經濟現象與產生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之間,是內在性的、復雜的、多層次的、多維度的,隻有通過縝密的邏輯演繹與抽象的思想綜合分析,才能夠深入把握。例如,價格與供給、需求的關系很容易通過數學和計量方法來描述,但是影響這些因素的人,即人(供給者和需求者)的行為動機聯系無疑是復雜的,數學和計量方法目前還無法准確地刻畫和解釋這些關系。
可見,數學和計量方法只是經濟學研究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對於解釋經濟現象之間的關系,對於揭示經濟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和淺層次因果關系是有效的,甚至在不少情況下是精確的。馬歇爾曾認為,數學方法有助於運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清楚地表述經濟學推理的某些一般關系和某些簡短的過程,運用數學方法和數學推理有助於發現經濟學真理,但是經濟學研究主要還是使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因此,“經濟學家需要有三種重大的智力:就是直覺、想象和推理,其中最主要的是想象力”,從而使他可以探索表面現象下面的原因,以及這些原因可能導致的結果。
而數學和計量方法,無法替代人們對於現象背后的一些非客觀性因素的抽象分析和邏輯推理。眾所周知,凱恩斯在進入經濟學殿堂之前是劍橋大學數學專業的高材生,但他不十分相信數學方法和那時剛剛興起的數理經濟學對於經濟學研究的有用性,他認為公式化和形式化難以揭示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相互依賴的性質。在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的基礎》一書中,他說:“我自己對數學的興趣是第二位的,並且是附屬於我對經濟學的興趣的。”
由此可知,那些愛好用數學和統計軟件包來指導我們找出相關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甚至篤信這種“絕對精確”估算出某個重要因變量的精確數值的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人們,隻能停留於精致地解釋經濟現象的淺層次階段。數學和統計軟件包不可能代替我們的大腦,不可能為我們創造詮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理論,更不用說為我們構造出一套解釋人類經濟行為的經濟學思想體系了。至於要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因果關系,還得依靠我們自己的大腦思維,依靠我們對於經濟活動的深刻理解和感知,依靠我們源於實踐的理論理性的思想自覺。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破除影響經濟學論文思想性的機制障礙
王志偉
一篇合格的經濟學論文應該給人以啟迪,給經濟運行以解釋和管理建議,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市場經濟觀,有助於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更應該推動經濟學研究理論與實踐的進步。但近年來,國內經濟管理類雜志刊發的文章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傾向,即數理模型和計量模型的技術性文章刊發較多,對於經濟活動機制、作用機理分析的思想性文章相對少了。
現實中,缺乏調查研究、缺乏辯証邏輯、滿足於模仿國外模型的計量分析,依據某種假設情況得出對現實問題的政策建議或解決辦法,技術傾向強、思想性弱的經濟學論文比比皆是。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數理分析多,理論、歷史、社會邏輯分析少的論文,一般人看不懂,即便能夠勉強看懂的文章又缺乏啟發性。這種在思想上盲目追捧外國數據分析模型,片面理解經濟活動規律,忽視對經濟問題的理論理性分析的論文,嚴重影響了我們對於自身經濟發展態勢和發展問題的理解,對國家整體經濟研究造成了阻礙。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從市場經濟行為角度看,經濟學論文是人們理解現實經濟行為活動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然而,參與經濟活動並不等於實際從事經濟活動,這就需要相當多的經濟行為分析者來扮演解讀經濟行為活動的角色,經濟學論文在這一意義上將發揮重要的功能。但在市場條件下的經濟學論文發表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市場行為。在市場經濟的邏輯裡,經濟學論文寫作就成為了一種市場行為,如何最快滿足市場需求才是論文寫作的中心,至於論文本身的思想性,在沒有成為市場需求之前是不會引起注意的。
從出版單位的市場導向(即利益導向)角度看,出版單位會接納大量廣告,以廣告收入維持出版單位收益,而廣告的受眾與學術雜志和經濟管理專業雜志的讀者是有差別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降低雜志的學術性和思想性,甚至技術性也會受到限制。加之經濟利益驅使,一些雜志為收取“版面費”而發表低水平的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技術化經濟學論文的寫作相比於思想性論文的寫作,在創造程度上顯然后者更為困難。一些“人情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論文的質量。
從寫作行為角度看,一些作者出於評職稱的要求,不得不在一段時期內、在一定等級范圍的雜志上公開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而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寫出真正思想性強、技術性適當的創新性論文談何容易!為了完成科研任務,大多數作者會用最方便的辦法寫一些技術性的文章,即找一些公開發表的數據,拿來國外的一些計量模型和計量技術,直接套用或稍加改動,這樣的寫作行為在相當程度上嚴重影響了當前經濟學論文的思想性。當然,從我國的經濟學論文作者隊伍來看,50歲以下的作者中,有相當一批留學歸國者,他們在國外所做的經濟學研究訓練,多屬於技術性的,因此回國后所寫的經濟學論文也多為技術性較強的。所以,他們所寫的和所發表的經濟學論文技術性強於思想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從經濟學論文寫作和發表的個人目的角度看,當前呈現出了一種追“名”逐“利”的風潮。追“名”,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術聲譽和地位,提高自己在學術界的影響﹔逐“利”,則是爭取稿費、獎金、評職稱、完成科研任務、申請研究項目和經費等。當然,也不排除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與別人共享,為滿足自己的研究興趣看成果或觀點可否得到社會承認,為解決實際經濟問題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以及一些研究生為達到有關要求爭取獲得學位而不得不做的情況。
鑒於經濟學論文存在的上述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當適時改革相關規章制度。比如,國家可以通過重點支持一些期刊,明確期刊的學術目標定位,打造有影響力的學術傳播平台,從而消減期刊因商業利益追逐所引發的對於學術傳播的影響,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工作,可以說為此開了個好頭。從學術期刊自身來講,可以多進行學術交流,發揮各自特色,培養和發掘更多兼顧思想性、學術性和技術性的論文,並予以發表。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術評價引導機制,即時糾偏學術評價中不合理和不適當之處,使我們的學術事業健康茁壯成長,盡最大可能為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經濟科學》編委、北京大學教授)
以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促成論文思想的豐富性
蔣南平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究竟是探尋經濟規律還是為了提升經濟學的“科學”地位,對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學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研究經濟問題的經濟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數理技術只是可行方法之一。在明確了這一點的前提下,任何方法的意義都歸於一點,即最終都要促成經濟學科的思想性生成。
研究任何經濟理論必須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實際就是在經濟學的現象逐漸達到本質的過程中人們所借助的工具及途徑,以及借助這些工具及途徑的表現形式。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目的,就在於使用這些研究方法去探索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從而解決經濟社會的各種矛盾及問題。但在一些西方學者看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關於經濟學的科學地位問題。這也是當前國內外研究經濟理論重技術、重數量的理論認識根源。
一些國內學者照搬西方模式,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數理化趨向是與國際接軌的趨向,於是紛紛將其運用於國內的經濟學期刊、學位論文乃至經濟學其他方面的研究中。
從經濟史的角度看,當前經濟學研究重數理的趨勢在歷史上並非是主導,古典主義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道德情操論》等運用數理方法的內容就很少。直到邊際學派出現,經濟學研究中才大量運用數理方法。而當前西方不少經濟學研究,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實際上也不是單一重視數理方法,他們更多是採用嫁接法、融合法、綜合法。奧哈諾、繆爾達爾及格魯奇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可以與舊制度主義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融合。
在國內,許多學者在經濟學研究中也反對數理化趨勢,並不認為數理方法是經濟學研究中的唯一方法。我國老一輩經濟學家孫冶方還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具體—抽象的研究方法”與“抽象—具體的敘述方法”稱為“脫衣法”和“穿衣法”。學者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種類比西方經濟學更豐富,多角度地揭示了經濟規律,並且注重規范分析與實証分析的結合,還包容了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方法。同時,他們批評了西方經濟學及當前的經濟研究中運用假設前提法及數理模型法是為了使經濟理論更為科學的觀點,並認為証明經濟理論科學性的關鍵在於是不是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而方法只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手段及途徑,不能代表理論是否具有正確性,數理研究方法運用尤其如此﹔經濟現象紛繁復雜,不同問題的解決隻能用不同的方法,數理方法只是經濟研究中眾多方法的一種,不能替代一切科學研究的方法。
通常來說,經濟學研究方法被用於兩種相反的研究途徑。一是用來表明經濟學的科學性﹔二是用來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經濟規律。我們不否定西方學界運用數理技術等所謂“科學方法”形成的科學,但也不能否定不運用數理技術等“非科學方法”形成的、被實踐証明是正確認識的科學。試想,為人類造福幾千年的醫學、考古學、人類學、生物學等,由於數理技術運用不多甚至完全不運用的學科難道不是科學嗎?如果不是,那麼世界上僅僅存在隻用數理技術形成的科學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應該認識到,無論是否運用數理技術,隻要是通過合理的方法得到正確認識的學科體系,都應該視為科學。
以上述為基礎,可以看出經濟學的方法論是與其科學性聯系在一起的,而“科學”不論是否通過科學或非科學的方法獲得,都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規律性的正確認識,這種正確認識必然要通過思想,特別是正確的思想表現出來,從而才能最終表現出思想性。無論何種方法都應該反映或促使經濟學思想性的形成。正確使用方法,才可以正確形成科學,否則隻會破壞經濟學乃至其他學科的思想性。
為此,我認為,經濟學方法與經濟學的思想性之關系是:經濟學的方法不能代替或等同於經濟學的思想性,可以用其表達及促成經濟學的思想性,與此同時,經濟學的思想性也是由多種經濟學方法來表達及促成的。這是因為:其一,經濟學的方法與經濟學的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內涵。經濟學的方法是探究經濟現象的途徑與手段,經濟學的思想則是該學科要表達的經濟概念、范疇、原則、原理、結論等認識方面的內容。其二,經濟學的思想性必須要靠一定的方法來促成及表達。例如,通過抽象法形成經濟學的概念﹔通過數學法、歸納法、推演法等形成經濟學的結論﹔通過邏輯方法確立經濟學的原則﹔通過綜合法形成經濟學的原理﹔等等。其三,由於經濟現象關系復雜,經濟學思想層出不窮,任何方法隻有在特定條件下得到運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任何一種經濟學的方法,都隻能在特定的條件下,解決特定的經濟學問題,形成特定的經濟學思想。可以說,豐富的經濟學思想,需要多種經濟學方法來形成,反過來也可以說,多種經濟學方法才能促成或形成豐富的經濟學思想。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經濟學家》編輯部主任、西南財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