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合格的經濟學論文應該給人以啟迪,給經濟運行以解釋和管理建議,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市場經濟觀,有助於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更應該推動經濟學研究理論與實踐的進步。但近年來,國內經濟管理類雜志刊發的文章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傾向,即數理模型和計量模型的技術性文章刊發較多,對於經濟活動機制、作用機理分析的思想性文章相對少了。
現實中,缺乏調查研究、缺乏辯証邏輯、滿足於模仿國外模型的計量分析,依據某種假設情況得出對現實問題的政策建議或解決辦法,技術傾向強、思想性弱的經濟學論文比比皆是。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數理分析多,理論、歷史、社會邏輯分析少的論文,一般人看不懂,即便能夠勉強看懂的文章又缺乏啟發性。這種在思想上盲目追捧外國數據分析模型,片面理解經濟活動規律,忽視對經濟問題的理論理性分析的論文,嚴重影響了我們對於自身經濟發展態勢和發展問題的理解,對國家整體經濟研究造成了阻礙。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從市場經濟行為角度看,經濟學論文是人們理解現實經濟行為活動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然而,參與經濟活動並不等於實際從事經濟活動,這就需要相當多的經濟行為分析者來扮演解讀經濟行為活動的角色,經濟學論文在這一意義上將發揮重要的功能。但在市場條件下的經濟學論文發表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市場行為。在市場經濟的邏輯裡,經濟學論文寫作就成為了一種市場行為,如何最快滿足市場需求才是論文寫作的中心,至於論文本身的思想性,在沒有成為市場需求之前是不會引起注意的。
從出版單位的市場導向(即利益導向)角度看,出版單位會接納大量廣告,以廣告收入維持出版單位收益,而廣告的受眾與學術雜志和經濟管理專業雜志的讀者是有差別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降低雜志的學術性和思想性,甚至技術性也會受到限制。加之經濟利益驅使,一些雜志為收取“版面費”而發表低水平的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技術化經濟學論文的寫作相比於思想性論文的寫作,在創造程度上顯然后者更為困難。一些“人情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論文的質量。
從寫作行為角度看,一些作者出於評職稱的要求,不得不在一段時期內、在一定等級范圍的雜志上公開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而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寫出真正思想性強、技術性適當的創新性論文談何容易!為了完成科研任務,大多數作者會用最方便的辦法寫一些技術性的文章,即找一些公開發表的數據,拿來國外的一些計量模型和計量技術,直接套用或稍加改動,這樣的寫作行為在相當程度上嚴重影響了當前經濟學論文的思想性。當然,從我國的經濟學論文作者隊伍來看,50歲以下的作者中,有相當一批留學歸國者,他們在國外所做的經濟學研究訓練,多屬於技術性的,因此回國后所寫的經濟學論文也多為技術性較強的。所以,他們所寫的和所發表的經濟學論文技術性強於思想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從經濟學論文寫作和發表的個人目的角度看,當前呈現出了一種追“名”逐“利”的風潮。追“名”,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術聲譽和地位,提高自己在學術界的影響﹔逐“利”,則是爭取稿費、獎金、評職稱、完成科研任務、申請研究項目和經費等。當然,也不排除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與別人共享,為滿足自己的研究興趣看成果或觀點可否得到社會承認,為解決實際經濟問題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以及一些研究生為達到有關要求爭取獲得學位而不得不做的情況。
鑒於經濟學論文存在的上述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當適時改革相關規章制度。比如,國家可以通過重點支持一些期刊,明確期刊的學術目標定位,打造有影響力的學術傳播平台,從而消減期刊因商業利益追逐所引發的對於學術傳播的影響,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工作,可以說為此開了個好頭。從學術期刊自身來講,可以多進行學術交流,發揮各自特色,培養和發掘更多兼顧思想性、學術性和技術性的論文,並予以發表。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術評價引導機制,即時糾偏學術評價中不合理和不適當之處,使我們的學術事業健康茁壯成長,盡最大可能為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經濟科學》編委、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