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動態監測與政策支撐體系研究”首席專家、浙江大學教授范柏乃(左5)在浙江省臨海市調研。資料照片
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眾多項目中,有一塊“優質高產田”:產出4085項重要學術研究成果,96項獲省部級獎勵或其他專業性獎項﹔報送決策咨詢報告590多份,近1/3被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採納……這是近期全國社科規劃辦對在研的208項國家社科基金應用類重大項目中期檢查的統計結果。
成果背后,是一群播撒智慧、嚴謹鑽研、服務社會的“精勤治學人”。他們以拳拳之心直面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秉持實地調查與理論探索相結合的精神,在各個研究領域深究廣探、鍛造精品、培育人才,彰顯了國家社科基金的示范引領作用,也實現了服務決策和學術創新的“雙軌並進”。
服務社會:治學為國擔重任
“理論研究要為實踐服務,”廈門大學教授曾華群認為,“特別要針對當前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的領域開展研究。”
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規模發展迅速,相關法律問題隨之凸顯。基於這樣的考量,曾華群申請了“促進與保護我國海外投資的法律體制研究”這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后,課題組進行了深入調研,向商務部提交的《投資協定准入后國民待遇“不符措施”清單模式及其影響》等4篇咨詢報告,均被採納並應用於外貿締約實踐。
浙江大學教授劉淵直言:“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更有創新價值和社會價值,重大項目理應為國家重點難點問題提供決策咨詢。”近年來他一直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其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信息技術進步引發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變革的機理與對策研究”自立項以來,就微博治理、網絡政民互動等問題,在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上刊發了3篇文章,一篇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其余2篇所提建議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吸納。
上述並非個例。這樣的決策咨詢報告有590多份,許多有見地的對策建議引起了高度關注: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55次,中央有關部委和地方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批示68次,有80多份被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農業部、商務部等部門吸收,有92份被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地方政府部門採納。
從普遍熱點到個例難點,廣至體制改革,微至具體行業,學者們的研究領域涵蓋甚廣。他們帶領團隊,立足國家發展的重點難點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智力支持。
“健全有利於農業農村的發展制度創新體系研究”課題組圍繞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對外開放、農民工市民化等推出20份研究報告﹔“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研究”課題組針對住房市場健康發展、保障房建設試點和地方棚戶區改造等報送12份咨詢報告﹔“促進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就解決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問題報送6篇系列調研報告……這些報告均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不同程度地體現在黨和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中。
深入調研:實証多需汗水浸
“國家大事面前,知識分子不能袖手旁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秀蘭表示,“但要避免空喊口號,必須深入實踐,獲得第一手資料,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
張秀蘭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大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新框架——基於汶川地震的實証研究”的首席專家。在項目研究中,她與課題組成員一直堅持實証路線,採取入戶調查、結構化訪談等方式,多次深入汶川災區,積累了5000多戶災民重建有效樣本、1214份災區基層干部訪談錄音,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災后社區規劃重建案例庫。
趕赴災區,扎根農村,這些與清靜書齋相去甚遠的場所,成了研究者們埋頭苦干、揮洒汗水的第一線。
“農村環境質量是保障菜籃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我們要直面現實,尋找對策。”《求索》雜志主編烏東峰說。帶著對農村的真切感情,他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研究”課題組,先后到四川巴中等15個貧困縣市調研,與當地職教部門、農技站進行21次座談,實地走訪了670多戶農民家庭。
每個課題組都能講出一些“基層調研故事”,串起幾個用“腳步”累積起來的數字:
“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在我國25個省、直轄市中的37個縣發放調查問卷6000余份,搜集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省卷本31種、中國民俗大戲省卷本29種、口頭文藝數字數據111779條,建成“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數字地圖”等16個專題數據庫。
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
據統計,各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共赴全國搜集典型案例7300多個,積累有效數據28萬多條,形成基礎資料庫、典型案例庫和專題數據庫224個,為深入研究現實問題、提出科學有效結論,奠定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學術創新:現實富礦最堪索
追蹤現實,應用類研究的“源頭活水”就長流不斷。
學海遼闊,學人泛舟:這些在研項目已取得了4085項重要學術研究成果。其中,出版具有不同程度創新價值的學術專著180多部,翻譯出版國外前沿性學術專著27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報刊發表重點理論文章123篇,在《中國社會科學》等重點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755篇。
“中國正處於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涌現許多新問題,要善於發現和分析問題,做出獨立思考。這對學者是考驗,也是機遇。”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郭曉鳴堅持“接地氣、說真話”,常駐農村,帶領成員入村入戶調查,獲取了5000份面對面“一對一”的訪談資料。他的研究成果《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若干重大問題與政策研究》榮獲四川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實踐是最慷慨的富礦,深入挖掘,學術珍寶必然異彩紛呈。
的確,喜訊不斷傳來:《中國鋼鐵產業競爭力與政策研究》獲2011年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中國出口產品國內技術含量升級的動態研究》獲2010年孫冶方經濟學獎,《中國內外需求的市場潛力研究——基於工資方程的邊界效應分析》獲2012年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成果獎……
截至目前,已有96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或其他專業性獎項。
隊伍建設:項目正是育才基
隨著研究工作深入開展,重大項目的人才集聚效應和團隊孵化功能也日益顯現,一批拔尖人才和骨干力量在科研實踐中不斷涌現。
北京大學教授姚洋提起自己課題組的年輕成員連聲稱贊。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趨勢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幾位年輕成員迅速成長為學術研究的中堅力量。
“當代中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研究”課題組就像一個“孵化器”:把博士后研究報告和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課題內容結合起來,項目研究期間就培養出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6人、碩士研究生24人。
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聖敏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促進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研究成員層次感十足,可以用“老中青結合、多民族共事”來形容:有28位成員來自新疆、內蒙古、雲南等地社科院,分別在人類學、民族學、經濟地理學等方面形成了7個優勢研究團隊。這樣的搭配,能“多角度、深層次挖掘研究對象,淬煉研究內容,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全面更豐富的咨詢信息”。
聚良納賢,扶攜合作。通過參與這批項目研究,有50多人成為本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有180多人憑借課題研究經歷晉級職稱,有36人入選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有1100多名研究生通過參與課題研究順利完成學位論文……國家社科基金應用類重大項目就像一個巨大的人才“集散地”,實現了人才的匯集、交流與培育。(記者 曲一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