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應盡快劃定草原保護紅線

馬林2013年09月11日14:4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草原保護紅線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確立的,為保持草原基本生態功能、支撐牧區畜牧業生產所必須恪守的最小草原面積。它是我國生態安全的底線,也是我國制定牧區相關政策法規的基本依據,是我國草原牧區發揮生態功能、產業功能等的基本保障。

我國目前擁有各類天然草原近4億公頃,僅次於澳大利亞,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3%。草原保護事關我國生態安全及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局,草原保護紅線與耕地保護紅線一樣,具有不可撼動的國家戰略意義和重大歷史意義。

具體來說,其一,草原保護紅線是構筑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基礎。草原是陸地上重要的生態系統,我國草原面積約為森林面積的2.5倍、耕地面積的3.2倍,是國土主體和面積最大的綠色屏障。其二,草原保護紅線是加強我國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的前提。我國268個牧區、半牧區縣分布有1427萬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3.4%,牧區的穩定事關全國穩定大局。其三,草原保護紅線是確保我國畜牧業產業安全的保証。草原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全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畜牧業發展依賴於草原的保護和永續利用。其四,草原保護紅線是實現牧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牧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如何創新牧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牧區發展與非牧區工業化文明有序對接,是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

鑒於目前我國草原惡化趨勢,迫切需要制定剛性政策。這其中,從國家層面啟動相關議程,按照國務院《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和2011年全國牧區工作會議精神,劃定草原保護紅線是重中之重。

一是盡快啟動草原保護紅線重大工程,組建領導機構和研究團隊。建議國務院牽頭,農業部、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家民委等牧區相關部門盡快啟動劃定草原保護紅線重大工程,成立專門機構和領導小組,組建專家研究團隊,為劃定草原保護紅線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並把草原保護紅線重大工程列為“十二五”期間草原牧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項目。

二是深入細致地做好調研和論証工作,科學合理劃定草原保護紅線。草原保護紅線的劃定是一項跨地區、跨行業和跨部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許多工作還需要在實踐中探索。牽頭部門要加強領導,深入調研,組織專家科學論証,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從生態安全、產業發展、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等各個層面綜合分析,科學合理劃定保護紅線,切實做好組織實施工作。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率先提出8.4億畝草原保護紅線,可以此先行試點,總結經驗后在全國推廣。

三是進一步完善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確保草原保護紅線不可撼動的法律地位。盡快修訂《土地管理法》和《草原法》,增加有關草原保護紅線的內容,確保草原保護紅線的法律地位。並將該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各省區市,納入各地區、各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

四是建立健全全景、動態監測機制,堅決遏制草原非法違法利用。草原保護紅線劃定后,指定草原站等相關單位實時全景監測,建立動態監測、定期匯報制度。各級政府分解任務,明確主體,狠抓落實,堅決遏制草地非法違法利用,確保紅線不被逾越。

五是提升草原利用和管理水平,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要在確保草原保護紅線數量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草場質量和生產力,使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組織方式釋放出更大的正能量。要破解草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及畜牧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困境,在提高草原畜牧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草原質量改善和永續利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草原牧區的投入力度,深入開展草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總結草原牧區管理、畜牧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和模式,進行創新和推廣,確保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良性發展,實現草原牧區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繁榮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創新研究”負責人、大連民族學院教授)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