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教育學術研究的時代使命

彭澤平 姚 琳2013年09月09日10:1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教育學術研究的時代使命

教育學術研究在當下應承擔怎樣的使命?這是直接關涉到教育學術活動品質與價值發揮的關鍵問題,需要每一個教育學術研究者認真思考與追問。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大潮中,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的教育學術研究者,必須建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明確自身肩負的責任,積極響應時代召喚,為我國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義不容辭

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也是一切學術研究的生命所系。作為以教育學術研究為業的教育學人,必須具有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身份自覺,在教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努力打造具有原創意義的教育學術精品,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科學。

要推動教育理論的創新,教育學人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方向引領,把個人學術興趣、追求與履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積極關注和回應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重大教育關切,走出校園和書齋,深入教育實踐一線,貼近實際、生活與群眾,通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准確把握中國教育的實際,並在此基礎上,找准事關社會民生、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究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的一些全局性、戰略型、前瞻性的教育問題,整合多種研究方法,實現多學科融合,推動協同創新,努力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深入探索與揭示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教育理論的創新,不斷開拓新的理論視野、作出新的理論概括,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理論寶庫,提升中國教育學術研究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服務國家教育決策責任重大

國運興衰,系於教育。當今時代,教育學人除了肩負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責任之外,還應主動介入、服務國家的重大教育決策實踐,積極參與教育決策的服務,不斷提高國家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教育決策唯有以科學的教育學術研究為依據,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教育決策失誤的發生,降低教育改革運行成本和失誤風險,保証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穩定、有序和協調,最大限度地捍衛教育的公共利益。

要服務科學教育決策,教育學術研究就必須把教育研究者的個人學術興趣興奮點與國家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將個人學術興趣融入國家、民族與社會的發展需要之中,積極關注和把握教育政策的歷史、現實和未來趨勢,關注由政策引發的制度博弈及政策效應,積極面對時代發展和國際時局變化對我國教育的重大需求,圍繞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等教育戰略目標以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認真研究與解答當前全新形勢下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及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增強研究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實效性,通過加強宏觀政策和戰略研究,為國家重大教育決策的出台以及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教育體制機制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為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教育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建言獻策,盡可能地降低教育改革的風險、成本和代價,為教育決策的科學化貢獻自己的專業智識,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確保我國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奉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引領教育實踐變革責無旁貸

指導、改進實踐是理論研究的根本使命。教育學術研究的理論化成果隻有為廣大的教育實踐者所了解、掌握和內化,觸動教育實踐者對教育世界的深層感悟,才能釋放其內在的生命力並增添教育實踐工作者改造教育實踐的力量。因此,在現代社會,以教育學術研究為業的教育學人必須彌合教育理論與實踐互不溝通、各自為政的“斷裂”,不僅僅要作一個勤勉的“研究者”,不斷創造有價值的教育理論研究成果,還應當是教育理論成果、教育科學知識的“解釋者”與“傳播者”,關注教育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對全社會教育觀念的引領,提升全社會的教育智識,引導廣大一線的教育實踐工作者創造性地開展教育工作。

作為教育學術研究人員的教育學人,在潛心於學、在學術研究中不斷生產有價值的教育學術精品成果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與教育學術研究成果的宣傳,將教育學術研究成果簡明、清晰、准確、生動地展現給廣大的教育實踐工作者,使之為廣大教育實踐者所理解和掌握,用教育學術理論化成果的思想魅力去吸引、打動、激勵、導引廣大的教育實踐工作者,幫助廣大教育實踐工作者正確地認識教育事業,尤其是增進他們對教育真諦、意義、奧秘的深刻領悟,不斷增強教育工作的方向意識,拓展教育實踐者的教育視野,提升教育實踐工作者教育服務的內在品質。在現代社會,一個合格的教育學人不僅僅要做好勤勉的“研究者”,還應當是一個高超的“解釋者”與勤勉的“傳播者”,切實將教育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廣大教育實踐者變革教育實踐的力量源泉。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思想演變與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歷史經驗研究”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中國60年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史經驗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3BTY039,EAA090368)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