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實現中國夢呼喚海洋文明的發展

王義桅2013年08月30日08:5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內陸文明走向海洋、海洋商業文明走向海洋工業文明的大交替。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大國之興衰、洲際權力之轉移,往往是文明轉型的產物。中國走向海洋,既要實現傳統內陸文明向海洋文明或海陸兼具文明轉型,又面臨著海洋文明本身的轉型、升級和換代。這既是巨大挑戰,也是空前機遇。

世界海洋文明的發展歷程

近代海洋文明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演變。

葡萄牙在近代崛起為第一個全球性海洋強國。這不僅由於葡萄牙成功實現王權與教權的分離,成為第一個民族國家,因此能率先資助冒險家去海外掠奪財富、開發航路,而且也是葡萄牙地緣因素的產物。

而荷蘭崛起為海上強國——海上“馬車夫”,靠的不是發現新大陸的海上冒險、掠奪,而是海洋貿易。“哪裡為我的利息支付最高的利潤,哪裡就是我的祖國”,就是當時荷蘭人真實的內心寫照。與此同時,荷蘭人還發明了股份制,該制度助推了海洋貿易時代資本的瘋狂擴張,並在印度成立東印度公司,專營與亞洲的貿易。

海洋貿易是以開放、擴張的海洋文明為支撐的。荷蘭人格勞修斯成為國際法之父,提出了公海的理念。反觀清政府與葡萄牙、英國在澳門、香港租借問題上的糾紛,本質上是西方列強入侵,實際上也是文化沖突。

如果說16世紀開始的海上之爭,是歐洲國家通過海洋征服各大洲的陸地,21世紀的海上之爭則是不同國家通過島嶼爭奪海洋。向海而興,背海而衰,這是很多國家民族的歷史都証明了的一個事實。特別是在當今世界,隨著地球人口的日益增加,生活環境惡化與水土大量流失,地球上的陸地已不堪重負,而海洋正在成為人類第二生存空間。海洋佔地球總面積的71%,其中礦物資源是陸地的1000多倍,食物資源超過陸地1000倍。海洋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科技競爭的新熱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內陸文明紛紛走向海洋,誰擁有海洋誰就擁有未來。可以說,21世紀是人類開發“海土”的世紀,人類將進入海洋工業文明新紀元。

縱觀海洋文明的世界發展歷程,中國海洋文明建設時不我待,文明轉型刻不容緩。在新的海洋時代,中國不只是追趕型選手,也應成為引領新型海洋文明的倡導者、實踐者。

中國海洋文明的內在邏輯

中華文明中不乏海洋基因,只是長期被大陸基因所抑制。海洋在“重陸輕海”的農耕社會只是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而已。唐代詩仙李白感慨“日出東方限,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合安在哉?”的確,海洋帶來的是陌生、恐懼而非發展的機遇,這使中華文明的興盛長期以來局限於大陸。

“海上中國”的崛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檢驗。“海上中國”的崛起發生在“四個現代化”大體完成之際。工業化向海洋方向尋找出路,標志著海洋工業文明時代的來臨。海洋時代2.0或曰“深海時代”,是“海上中國”崛起的時代背景。2011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逾4.5萬億元,GDP近一成來自海洋,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海上中國”的崛起初見端倪,但還任重道遠。中國有1.8萬公裡的大陸海岸線和1.4萬多公裡的島嶼海岸線,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中國應該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但今天的國人對海洋世界仍十分陌生,很多國人清晰地記憶著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國土,卻輕視了300多萬平方公裡的“藍色國土”,忽視了佔地球總面積71%的海洋。

當然,“海上中國”的崛起,不只是在於有形的海,更在於無形的海洋文化。所幸的是,海上文明從商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之際,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處於同一起跑在線。

中華文明走向海洋,不僅要重塑中華文明,而且要為世界發展作出貢獻,實現內陸文明、海洋文明的對接和東西方文明的和諧。

中國海洋文明的路徑選擇

歐洲文明起源於島嶼和半島,而中華文明生長於內陸。經歷地理大發現后的歐洲殖民擴張,歐洲文明的海洋特性日益明顯。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不同的海洋觀鑄就了中歐不同的文明觀。

歐洲的海洋文明,更多的顯現在海洋商業文明方面。通過商業文明的先發優勢與海緣之便利,將海洋文明擴張至全球,創造了“歐洲中心論”的神話。開放而不包容、對內多元與對外“普世”的雙重標准、進取與破壞相伴生,是歐洲海洋文明的三大“原罪”,亦為海殤之肇因。在海洋是地球的“血管”的年代,歐洲海洋文明通過商品輸出、資源掠奪,尤其是通過掌控海權而將世界很多地區納入其文明體系。但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海洋作為攫取財富的載體功能和文明輻射作用下降,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歐洲海洋文明的衰落。

歐洲海洋文明的命運,無疑是我們建設海洋強國、復興海洋文明的絕好教材——簡單地通過爭海權、擴軍備、走出去,難以實現全面海洋文明的進步。中國的海洋文明,應當在借鑒歐洲所長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新路,既包容西方又超越西方,為人類海洋文明開創新的時代。

具體來說,中國的海洋文明核心主張可概括為三個層面:一是包容。太平洋足夠大,可以容納中美兩國共同發展﹔東(黃)海足夠大,可容納中日共同發展﹔南海足夠大,可容納中國—東盟共同發展。二是合作。各國通過合作共贏的方式開發海洋資源,共享國際航道安全,維護海上貿易秩序。對於有爭議的海域、島嶼或島礁,通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式妥善處理。三是可持續發展。我們隻有一個地球,地球上71%被海洋所覆蓋,原本一體,必須得到可持續的開發、利用。善待海洋,海洋才能善待人類。人類的可持續必須兼顧陸地和海洋,絕不能在陸地可持續發展岌岌可危時再去威脅海洋的可持續發展。

走向海洋的中國,沒有跨海越洋去殖民他國的包袱,完全可能后來居上,以自身的海洋強國夢實現人類新型海洋文明觀,唱響和平、合作、友誼、可持續發展的主旋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際公共領域理論研究”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