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重大項目“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社會穩定體系建設”舉行開題論証會

2013年08月29日09:4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近期,由中山大學何艷玲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社會穩定體系建設”在中山大學舉行開題論証會。來自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廣州市委政法委的相關專家及課題組成員30余人出席了會議。會上,課題組首席專家何艷玲教授就課題的具體思路和設計做了匯報,著重從“立題邏輯”、“主要研究問題”、“子課題設計”、“研究方法”等方面對課題進行了介紹和闡釋。

課題組認為,一方面,中國城市化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城鄉關系的不平衡、不協調及不平衡發展,這意味著“城鄉一體化”應該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將城市和鄉村放在同一個市場系統裡,進行生產要素統一配置﹔將城市和鄉村放在同一個空間系統裡,進行統一標准的規劃﹔將農民和市民放在同一個公共權利系統裡,進行公共服務的統一供給。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過程是一個市場滲透的過程,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引發了各種社會不穩定現象。而一旦這些沖突無法有序化,就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如果社會沖突能夠有序化,那麼沖突就會減少甚至規避,社會穩定便得以達成。由此,社會穩定不是一種線性疊加狀態,而是以一定結構方式聯系起來所呈現的一種有序化狀態。基於社會沖突有序化視角進行討論,課題組需要找到主要的社會沖突及使其有序化的關鍵措施。

課題研究內容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甄別城市化過程中的利益群體。在市場滲透過程中,計劃經濟時代相對單一和靜止的社會分層結構(城裡人和農村人、政治精英和民眾等)被撕裂,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具有眾多身份特征和利益訴求的社會分層結構及多元利益群體,不同性質資本、不同階層民眾、不同層級政府形成了一個利益交錯的復雜體系。從沖突出發,課題組甄別出三類主要的利益群體,分別是農民、農民工人(新勞動力)及城市貧民,而有待繼續討論的問題則是如何將利益群體類型化及甄別出最主要的利益群體。其次,是明晰利益群體矛盾產生的機制。第一個機制是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土地收益在政府、廠商及土地被征用者之間分配的巨大極差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第二個機制為新勞動力的勞動力再生產機制,包括現在一代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的不斷恢復、更新和增強及新一代勞動力的不斷教育、培訓和補充。然而,基於身份而非勞動的政策設計,以及不同政策所指向的公共服務供給責任在不同層級政府間的不當分配也產生了眾多矛盾。最終,社會管理出現了偏差,具體表現為靜態管理而非動態管理、控制沖突而非沖突有序化手段、管理責任在不同層級政府的不當分配。偏離現實需要的社會管理方式催生了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三大社會沖突:城市化與社會不平等、城市化與社會不信任、城市化與社會不穩定,最終引發了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迷失”。針對沖突發生機制的類型化討論仍待深入,社會心理引發機制也值得探討。

基於上述討論,課題將被具體化為五大子課題。在第一層次即現象層,設計子課題“中國城鄉一體化:進程與實踐”﹔在第二層級即問題層(沖突分析層),設計子課題“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土地利用與收益分配”、“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新勞動力與勞動力再生產”、“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社會變化與社會管理”﹔在第三層次即對策層,設計子課題“中國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社會沖突有序化”。課題組期待,從制度重構、政策再造及方法創新等方面實現社會沖突的有序化。

專家組認為,課題組根據答辯專家的意見又對課題進行了深入論証,切入點新穎,研究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研究團隊結構合理,方案可行。在此基礎上,專家組對課題研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並希望課題組堅持理論創新,為我國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社會穩定體系建設獻計獻策。最后,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本課題開題報告。

何艷玲教授代表團隊表示,將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上報《成果要報》和《工作簡報》,更好地搭建學術研究平台,圓滿地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