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產業鏈視角下的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研究”召開課題交流討論會。課題組邀請農業部有關同志作點評專家,首席專家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雲、課題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研究員圍繞各專題研究的進展和已取得成果、未來研究計劃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相關專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會議。各專題負責人圍繞申請書內容,對資料收集、實地調查等具體工作進行詳細介紹,同時結合產業鏈等視角,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給予了及時關注。到2013年8月初,課題組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報告“日本、韓國糧食自給率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正在轉化過程中。此外,關於公司農業、國際經驗和農村土地流轉等成果,正在寫作之中。
圍繞各專題提出的問題,結合專家點評,課題組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會后各位與會者普遍反映,這次討論很有必要,很有啟發,有些觀點對深化課題研究很有意義。
杜志雄研究員提出農業發展方式是一個理論性的話題,所以應先建立一個理論概念,農業發展方式到底是什麼?最好能形成一種規律性認識,不要最后變成又在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又在談農業現代化。需求結構、消費方式和流通方式轉變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不僅要關注需求結構、消費方式和流通方式的變化,更要關注它們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徐振宇副教授提出,借鑒國際經驗,不能隻看其他國家怎麼做,有哪些政策,重點應是關注他們背后的資源稟賦條件如何變化,而基於這些變化的做法轉變才是真正值得借鑒的。杜志雄、姜長雲研究員建議,國際經驗與國內現狀問題這個專題,要注意選擇好角度,不要搞成“兩張皮”。
王忠海同志建議:第一,對發展方式應先有一個界定,因為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農業發展方式也一直在轉變。第二,關鍵把握兩點:市場化和產業化。第三,農村有資源、有資產,還應有資本,資本才能創造財富。因此,農業資本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經階段,而資本的逐利性必然導致非糧化無法控制,怎麼處理?第四,可以多借鑒日韓經驗。關於定性與定量的關系:定量分析應以定性分析為基礎,要注意模型與現實的差距。林萬龍教授補充了一點看法,認為日韓肉、蛋的消費量,與其對農產品的高保護是有密切關聯的。他認為研究與農業發展方式相關的制度創新問題應注意幾個區分:1.區分農村金融與農業金融﹔2.區分金融與財政功能的差異﹔3.不是剝離土地的兩種功能,而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孫長學研究員還介紹了他們最近在溫江、郫縣等地區的調研情況和感受。胡冰川副研究員提醒大家注意生鮮電商迅速發展對農業發展方式的影響。
在課題組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首席專家姜長雲研究員介紹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加強課題管理方面的最新動態,希望大家更加努力,爭取完成高質量的成果,為國家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多做些實際貢獻,並請各專題注意出一些階段性成果,及時通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規定的渠道上報,希望大家在研究過程中加強交流和互動。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