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積極引領學風建設 努力提高辦刊水平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主編培訓班”發言選登

2013年08月21日09:07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積極引領學風建設 努力提高辦刊水平

7月30日至8月1日,“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主編培訓班”在京舉行。 吳榆 攝

圖為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部分學術期刊 王琎 攝

編者按:從去年開始,國家社科基金對200種社科類學術期刊進行資助。近日,全國社科規劃辦舉辦了首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主編培訓班”。參加培訓班的近百名學術期刊主編或有關負責人,圍繞當前學術期刊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猶如“雪中送炭”,對於推動學術期刊提升品質、健康發展,進一步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大有裨益。本版今天選登部分同志的發言,與讀者分享。

引領學風建設健康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主編 蔣重躍

近年來,學界學風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大問題。

所謂學風,是借重了“風”這個字所具有的方向、趨勢、時尚的含義,用來表明學術研究在態度和方法上的某種風尚,通常被具體化在治學態度、研究風格、學術紀律三個方面。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術界在學術研究和學風建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的確出現了一些不容否認、不容忽視的學風問題。具體說來,在治學態度上急功近利,對學術研究缺乏敬意,甚至做出諸多違背學術本質的行為。例如,研究風格上的矯揉造作、低水平重復、東拼西湊、泛泛而論﹔學術道德上的弄虛作假、抄襲剽竊、重復發表等,甚至還出現了請托賄賂等學術腐敗現象。

大家知道,很多學術研究成果要寫成論文發表,而學術期刊就是這些論文得以發表的重要載體之一。學術期刊恰恰是因為發表了學風不良的東西,才成為公眾批評、詬病的焦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正式進入社會的一道關卡,如何把好這個關卡,對於端正學風、整治學術腐敗具有重要意義。如何使學術期刊在學風建設上發揮正向引導作用,已成為學風建設的當務之急。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就是黨和政府為解決學風問題採取的重要舉措之一。正如全國社科規劃辦有關負責人所言:“社科基金設立學術期刊資助就是為了端正治學態度,樹立良好學風。”

如其所言。在日前舉辦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主編培訓班上,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對學風建設的引領作用,成為授課人的主講內容和學員們熱議的話題。學員們一致表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對於學術期刊健康發展來說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對於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這項舉措,社科界的評價普遍是積極的,認為是社科管理上的創新,是建設良好學風的重要舉措。

許多與會者認為,學風問題的出現,有思想品德方面的原因,有制度不完善的原因,還有社會大環境影響的原因。要樹立良好學風,首先必須端正治學態度,真正消除心浮氣躁的病根,在思想品德上解決學術不端的根源問題﹔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學術成果評價體系和學術不端懲處機制,改變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改變學術行政化帶來的消極影響﹔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學術的良好社會風尚,抵制一切向錢看的歪風,守住學術道德底線。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在這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其一,在治學態度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術期刊資助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暫行)》)明確規定:“國家社科基金期刊資助的宗旨是:通過有重點、持續性的資助,促進我國學術期刊改善辦刊條件,提高辦刊質量,擴大學術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這為學術期刊的學風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証。在此基礎上,端正治學態度就有了遵循。《管理辦法(暫行)》把“學術水平較高”作為選取學術期刊的重要標准,這本身就是對治學態度的一個明確規定。

其二,在研究風格上,全國社科規劃辦鼓勵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真正發揮學術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學術界和相關管理部門正確理解和合理使用影響因子等數據資料,杜絕引用率造假,加大力度扭轉基礎學科邊緣化、小眾化期刊被排擠的危險傾向,確保學科合理均衡發展﹔在考核和評價中嘗試引進代表作制度,樹立學術高標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推出代表國家水准的名刊名作,打造國際品牌期刊。

其三,在學術紀律上,《管理辦法(暫行)》明確規定:入選期刊要“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和編輯出版規范,認真執行國家有關編校質量的規定”“嚴格執行匿名審稿制度”“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版面費”……在資助經費中,保証審稿費數額,明確要求各刊嚴格執行雙向匿名評審制度,堅決杜絕關系稿、人情稿。這充分表明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在引領學風方面的堅定決心。

學風建設,往小裡說,關系到學者的個人修養,關系到學術單位的聲譽,關系到學科發展的前景﹔往大裡說,則關系到學術的創新和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獨立和進步,關系到民族的榮辱和興衰。由於知識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今和未來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學風建設更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緊迫任務,決不可等閑視之。學風涉及的范圍廣泛,層次復雜,幾乎滲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樹立良好的學風,不但要在制度建設上更加完善,還要在全民族文化道德素質上作出不懈努力。全國社科規劃辦的學術期刊資助工作,以引領學風建設為取向和己任,使我們從中看到了學風建設的光明前景。

提升學術期刊辦刊質量

《中國語文》編輯部副主任 劉祥柏

國家社科基金對一批學術刊物的大力資助,為我國打造國際一流學術刊物、提升中國學術影響力、贏得國際話語權,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改善了學術刊物辦刊條件,對於提升期刊學術水平大有裨益。

學術期刊的水平取決於所刊登文章的水平。要辦好學術刊物,提高學術刊物的學術水准,關鍵在於發揮編輯部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採取措施創造性地進行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編輯部本身的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把編輯團隊打造成為一流的學術研究團隊,全面充分地做好刊物每一年度乃至每一期的專題研究﹔二是密切聯系學術界,關注學界前沿動態,充分了解優秀學者的研究進展,緊盯優秀學術成果,把優秀的學術文章爭取過來。努力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對於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提升刊物的國際影響力,乃至把刊物辦成真正的國際頂尖學術刊物至關重要。

辦好學術刊物有其自身的規律。以前限於各種條件,辦學術刊物可能常常要“靠天吃飯”,坐等作者的來稿。這樣辦刊,嚴格說來是一種不作為的表現。這種學術刊物並不算是真正合格的學術刊物,不能體現為一個好的學術園地或學術平台,倒很像是學術荒地,坐等作者進去撒種子,作者撒進去什麼種子,就結出什麼樣的果子,編輯部沒有起到應有的學術引導作用。這樣就會出現用稿不察或者用稿不當的情形,如此辦刊很難把學術刊物真正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學術水平。

我認為,辦學術刊物,每一期刊登什麼樣的文章,為什麼要登這樣的文章,是要作充分研究的。注重水准的刊物,其編輯團隊在進行每一期組稿時,都將其當作是投身一個科研項目,針對自身刊物特色,設計好每一個專題,主動出擊,邀請本學科優秀學者撰寫高水平文章。需要說明的是,判斷優秀學者不是看資歷,無論資深學者還是年輕學者,隻要其所做的研究有水平,就應該主動聯系,約寫稿件。能否做到這一點,取決於編輯團隊本身是否足夠優秀。因此,編輯部應努力引進優秀的研究人才,著重培養和提高編輯的研究能力,不斷提高自身學術研究能力。

就編輯部來說,不僅是主編、副主編,每一個編輯都應當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了解本領域的研究動態,熟悉本領域的相關學者,對本領域的研究水平具備准確的鑒別能力。編輯應能夠明確給出刊發每一篇文章的理由,能夠從研究選題、研究方法、論証材料數據、研究結論以及對學術發展的影響等方面作出說明。主編應清楚刊物每一期的專題是如何形成的,這樣的專題能對學術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隻有始終做到這樣,才能夠大大提高辦刊的學術水平。

有了好的學術研究團隊組成的編輯部,還要使其在國際學術界始終保持一定的學術影響力。編輯應廣泛參與國內和國際學術交流,提高自身的學術研究水平,與學界保持密切聯系,隨時為刊物的專題研究做准備。這需要每一位編輯努力做好各自的學術研究,也需要刊物支持每一個成員在專業方面的培養和深造。

現在我國各方面條件比以前都有很大提高,應該前瞻性地給予學術刊物特別是有潛力成為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的專題研究以充分的專門經費保障,提高刊物專題學術研究的主觀能動性,增強編輯的學術研究能力,把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無疑在這方面給我們創造了極好條件,我們有信心把刊物辦得更好,更上層次。

推動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進程

《南京大學學報》執行主編 朱 劍

近年來,“學術國際化”和“學術期刊國際化”熱潮涌動,這與相關政府部門的倡導和學術界的內生沖動是分不開的。在這一熱潮之下,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相繼創辦英文期刊﹔現有中文學術期刊社也不乏積極向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進軍者。但何為期刊國際化?為何要國際化?如何國際化?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中國實現學術國際化的瓶頸主要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否拿得出足以讓國際學術界承認的過硬成果﹔其二,是否擁有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的學術平台,而這個平台,首先或主要是學術期刊。本文主要討論平台問題。

人們常說科學是無國界的,這主要是指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國際化走的基本是一條放棄自建學術平台而直接使用西方學術平台的路徑。其好處是中國學者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在國際學術舞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近年來,每年都有超過10萬篇次的中國學者的論文在被SCI收錄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但其負面效應卻是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始終難以提高。

將在SCI期刊發表論文視為國際化的指標在自然科學界蔚然成風,而在人文社會科學界也已可見SSCI和A&HCI崇拜的端倪。然而,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內容、所使用的語言都帶有明確的國家、民族界限,SSCI和A&HCI期刊這一所謂國際平台不僅很少收錄英語以外的期刊,而且在其收錄的數千種期刊中研究中國問題的更是少之又少,但這似乎並不妨礙某些高校和科研單位將SSCI和A&HCI作為國際化的標准。若將國際化的希望完全寄托在SSCI和A&HCI平台,也就意味著對現有的大多數中文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走向國際的放棄。

與此同時,也許是因為意識到某些障礙——僅依賴SSCI和A&HCI平台難以全面而快速地發出來自中國人文社科界的聲音,許多高校和科研單位熱衷於自辦英文期刊,但這些多學科綜合性英文期刊,皆以翻譯中國學者的論文為主,並一廂情願地指望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結果卻往往是既無外國讀者也無中國讀者。其原因在於,根本沒有形成交流,所謂學術平台,徒有其名而已。

如前所述,SSCI和A&HCI平台所體現的英語霸權和西方主導使其至少在目前還不可能成為中國學術走向國際的最合適平台,而大多高校和科研單位自辦的英文期刊都還是自說自話的獨角戲。因此,在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化進程中,如同“世界級的科技大國”應該擁有“世界級的科學期刊”一樣,構建真正平等對話的人文社會科學平台就成為當務之急。

這將是一個怎樣的平台?首先,一個具有國際學術水准的平台應該在國內擁有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作者和讀者群體,這是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前提。其次,這個平台應該是開放的,既能體現國內學者的最高水平,又能吸引國外同行廣泛關注並投稿。再次,這是一個具有獨立的科學體系的平台,如同中國應該擁有一流的學術研究體系一樣,也應該擁有與之配套的學術期刊體系。這個期刊體系應該是以中文為主兼有英語和其他語言,特別是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所使用的語言工具當然應該首選中文。如果這個體系真正能體現出國際水平,它能否為SSCI和A&HCI接納並不那麼重要。至於這個平台應該擁有自己高水平的編委編輯隊伍,高水准的出版團隊,高質量的傳播渠道等,更是題中應有之意。

目前我國還不具備這樣的平台,它如何才能建立起來?首先,一個由成體系的學術期刊構成的平台的建立應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令人欣慰的是,這個進程已經開始——去年啟動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工作,已將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作為建設目標,對200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每年40萬元的資助,有望推動這些受助期刊的國際化進程。其次,由於我國現階段學術期刊的結構和布局等存在根本性缺陷,與學科發展相配套的學術期刊體系尚未形成,需要通過體制改革重建科學的學術期刊體系,適時而至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如果能與學術期刊體系重建結合起來,將會在學術期刊國際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為學術期刊服務決策創造條件

《改革》執行總編輯 王佳寧

作為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國家社科基金首批資助的16種經管類學術期刊是國家創新體系和傳播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其接受資助后轉型與發展的關鍵在於以服務中央決策為要務,以服務中央決策的思維貫穿編輯出版全過程。

總的看,經管類學術期刊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對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問題,對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問題重點關注,較好地服務了中央決策。相較於其他社科類學術期刊而言,經管類學術期刊的應用性更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組織管理的關聯更為密切,其服務決策的作用也更為明顯。事實上,服務決策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的初衷之一,所以,受資助的經管類學術期刊尤應更好地發揮其獨特優勢,為提升黨和政府決策能力作出貢獻。

經管類學術期刊發揮服務決策功能,更多地要依靠其后續效應來體現。這種效應主要體現在學術層面和政策層面。就學術層面而言,衡量的標准大致有:納入權威學術評價﹔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二次文獻轉載﹔被其他傳統媒體、新媒體引用﹔獲得相應獎項等。就政策層面而言,衡量的標准大致有:受政府專項資金資助﹔獲中央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設置的相應獎項等。對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經管類學術期刊而言,更應堅持“走出去”戰略,拓展在學術層面和政策層面的雙重影響,以及國際國內的雙重影響。

經管類學術期刊,在著力服務中央決策的同時,也要時刻銘記自身的“學術”定位,更好地發揮學術引領功能。為此,《改革》始終堅持如下選題取向:一是關注中國轉型和發展的重大前沿問題﹔二是做政策面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結合點﹔三是基於調研,對某一學科或領域進行定性分析,研究其最新走向。

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一年來,《改革》圍繞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策劃組織優質稿件,直接體現中央決策的文章有60多篇,選題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一是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接,促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轉化及應用。國家社科基金重點支持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有助於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以及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綜合研究。這契合了經管類學術期刊的自身定位。受資助后,《改革》發表了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為其核心觀點和對策建議發表提供渠道和平台,以供中央決策借鑒。

二是以建設性視角關注中國轉型與發展進程中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項“破天荒”的偉業,沒有任何現成模式可以依循,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對此,經管類學術期刊應以建設性視角進行剖析,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和實施路徑。統計表明,16種首批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經管類學術期刊2012年普遍關注經濟增長質量、效率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轉型與低碳經濟發展問題,擴大內需與居民消費能力、消費意願問題等等,為破解這些現實熱點、難點問題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學理支撐。

經管類學術期刊既是學術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載體、國家創新體系和傳播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直接服務中央決策、發揮決策咨詢功能的重要平台。近年來,雜志社准確把握中央政策風向標,以敏銳的視角洞察中央政策走向,取得了豐碩成果。近三年來,改革雜志社主持了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選題涉及數字出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統籌城鄉等方面。特別是雜志社專題研究部用四個月時間寫出《國家社科基金首批資助經管類學術期刊比較研究》,發表於《重慶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為全國社科規劃辦掌握期刊受資助后的發展變化提供及時、准確的第一手資料。

構建當代中國原創學術話語體系

《江海學刊》總編輯 韓璞庚

近年來,傳統學術期刊受到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工具化與網絡化的巨大沖擊,面臨多重困境與考驗。全國社科規劃辦通過嚴格的評審程序,遴選出全國200家社科類學術期刊進行資助,可謂一大創舉。它既解決了一些學術期刊經費不足的問題,又鼓勵與弘揚了一種學術風尚,對推動學術期刊的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改變學術研究與學術期刊的原創生態。學術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學術生態。近年來,中國的學術生態環境問題日多,制約了原創思想的生發與凸顯。具體表現為,工程論的管理思維導致學術成果管理的工具化取向,量化指標成為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工具,評職、報獎、申請項目、做課題均以量化指標為杠杆與裁判。這嚴重違背了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自身規律與內在邏輯,破壞了科學研究的原始生態,從而導致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風不正等現象頻頻發生,弄虛作假、粗制濫造、低水平重復行為屢禁不止。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明確提出推動我國學術期刊加強自身建設,推出更多優秀成果,無疑為淨化學術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國家支持,為學術研究原創生態的確立打開了廣闊天地。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引領正確的學術導向,推動學術創新。學術研究的市場化、工具化傾向,與學術研究服務國家、回報社會、激發原創等宗旨相違背。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打破原有局面,樹立學術優先標杆,提倡學術創新,摒棄過去以量取刊的價值取向,倡導質量為王,為學術期刊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力量與物質支持。實踐証明,通過一年來國家社科基金的扶持,受助學術期刊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大為改觀,創新的專欄不斷涌現,創新的研究層出不窮。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打開了中國原創學術研究的空間。科學史與思想史表明,無論是科學創新、技術創新還是理論創新,問題是原創的起點,科學研究與人文社科研究開始於批判與懷疑,而批判、懷疑與強烈的問題意識密不可分。當我們既有的觀念與當下認識對象的交集發生碰撞而錯位時,原有的思維出現阻斷,引發問題的產生,這就激發人們去分析與解決問題,從而產生新的思維成果,原創思想由此生發。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就是鼓勵我們的學術期刊成為學術原創的推手,思想創造的組織者、發動者和設計者。以學術創新作為期刊評價的指標,對於學術期刊的評價具有重構意義。由此,學術期刊的編者應該創造性地提出問題,組織專題討論,編發原創稿件,使學術期刊為原創思想的迸發打開方便之門,從而倡導一種標新立異、勇於原創的思維傾向,培養我們民族自己的思想巨人、學術大師。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助推中國原創學術話語的建構。作為后發國家,我們的現代化打上了追趕的烙印,在趕超思維驅動下的中國學術研究,在借鑒西方學術研究范式與方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片面推崇西方學術話語與學術標准的致思傾向,部分學者唯西方馬首是瞻。久而久之,導致中國學術話語陷入“無語”“失語”狀態,中國學術話語體系也面臨“時代性缺場”的尷尬境地。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可以使我們的辦刊人打破這種被動局面,學術期刊編輯應該辯証分析西方學術成果與學術話語的優勢與劣勢,在借鑒與吸收西方學術話語優勢的基礎上,秉持中國立場,直面中國問題,構建當代中國原創學術話語體系,打破西方的學術話語壟斷和對西方學術話語的盲目崇拜,從而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形成獨特的中國聲音,提升中國的學術影響力。

(責編:張湘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