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庫普林小說在中國

高建華2013年08月19日16:3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生於1870年,卒於1938年,他的小說最早於“五四”時期由胡適、周作人等人翻譯介紹到我國。周作人在翻譯庫普林的《晚間的來客》后所作的《〈晚間的來客〉譯后記》中,首次提出了“抒情詩的小說”概念,至此抒情小說作為新型文體正式登上我國的文學舞台。

20世紀初,庫普林的作品被介紹到我國。天然的文化隔閡使得庫普林的小說在理解上遭遇了一些困境。但是,庫普林與中國知識分子也不乏廣泛的精神遇合,中國知識分子具有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時常關注社會和人生,對人類前途的憂慮和對美好未來都有深入的思考,這與庫普林小說中所反映的人道主義情感、博愛思想、平民意識、關注社會現實等內容,都有天然的親和力,因此庫普林的作品深深地吸引著中國讀者。

庫普林小說透過人的內心寫出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個性對強權的抗爭,寫出了人在現實面前的渺小和無助﹔他寫窮人與窮人之間的溫情和互愛,也寫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冷漠﹔寫人性的善與美,也寫人性的惡與丑。庫普林的作品觸及了人性中一些永恆的問題,讓讀者看到人間的愛和生活的希望。

眾所周知,文學接受只是文學活動全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當我們把庫普林小說定位在“作品—讀者”關系中的“作品”位置,而把中國文學放在“讀者”位置,對庫普林小說在中國的接受與影響就可以理解為一種閱讀和闡釋的過程。盡管庫普林的現實主義可以說就是詩意的現實主義,是有別於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另一種文學傳統,但正是這種獨特現實主義特色,使得庫普林的小說藝術至今仍能引起我們探究的興趣。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庫普林小說詩學研究”負責人、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