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豐富創新中國夢的話語闡釋方式

吳瓊2013年08月19日15:5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繼“復興之路”展覽上首次闡發中國夢之后,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再一次詳細論述了中國夢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實現途徑。我們需要把對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不斷引向深入,積聚團結奮進的正能量,為此我們應當不斷研究中國夢的話語運用策略,採用不同的言說方式對中國夢進行話語闡釋。

說理話語與敘事話語相結合

中國夢的提出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話語體系的豐富和創新。從表達方式上看,中國夢的大眾化表達,讓人感覺親切美好,而且能夠給人鼓舞與力量,由此對中國夢內涵的解讀,不僅需要深入研究大眾化傳播方式,而且還要採用不同的宣傳話語方式。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啟發、開導教育對象,以理服人。對於中國夢的宣傳,我們應該充分運用說理話語,透徹地將國家和民族的光明前景以歷史敘事的方式講清中國夢的來龍去脈,將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含義准確地投入到歷史與現實中明白分析。同時,我們應當注意滲透和灌輸這兩種思想工作方式,由於過於強調話語主體的主觀價值,將教育對象置於被動的場域,說理教育中情感力量的介入不明顯或者成效不大,因此我們需要結合敘事手法,引發敘事者觀念和立場懸置、內隱,產生對教育對象潤物無聲的影響。在豐富多樣的敘事話語類型中,以文字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法的文學敘事、以視覺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法的影視敘事和以聽覺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法的生活敘事話語,在中國夢的宣傳中都可以加以運用。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詩歌等可以作為描繪中國夢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復興之路》、《中國之路》等電視系列片就以全球視野觀察中國發展道路,旗幟鮮明地闡述了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及其內涵。文藝創作者應該積極投身於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創作更多催人奮進的反映中華文明、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主旋律作品,發揮多種藝術載體、多樣化的藝術門類作用去表達、彰顯、宣傳中國夢。

理性話語與情感話語相結合

英國語言學家杰弗裡•N. 利奇將語言意義分為理性意義和情感意義。描述事物本身的狀態、傳遞客觀信息的語言就是理性意義的語言,表達人的情感、態度的語言就是情感意義的語言。不同的語言意義可以達到不同的語言目的,理性意義的語言在於陳述事實,情感意義的語言意在表達價值。任何事實的陳述都以表達一定的價值為目的,而任何價值的表達都需要以一定的事實為基礎。事實承載價值,價值包含事實,二者共同配合才能構成完整的意義。在中國夢的傳播中也要合理運用語言的不同意義,在理性意義的基礎上表達情感意義。

中國夢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它不僅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文明的傳承,對近現代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更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偉大實踐的高度凝練。可以說,中國夢不但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而且具有改革創新的鮮明時代特點。我們可以從情感意義的話語這一方面著手實現對於中國夢的宣傳,但僅僅依靠情感式的宣傳並不能夠全面而深入人心,我們需要借助理性意義的話語,以理性意義話語為基礎和鋪墊,在動之以情的境況下突出“曉之以理”的理性色彩,實現動人而深刻的傳播。如中國夢既包含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也包含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的個體希望。這種宣傳話語就是理性意義話語與情感意義話語的有機結合。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陳述事實的過程就是價值表達的開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每個人的夢又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緊密相連。“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表明了中國夢蘊涵的人民主體本質屬性,中國夢之所以是人民的夢,因為它凝聚著中國人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它包含著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的實現必須依靠人民的力量。在中國夢的宣傳中,我們必須深刻地闡明這樣的道理,將中國夢准確定位在全體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上,從而實現對於中國夢從觀念到理念直至信仰的思想跨越。

學理話語與通俗話語相結合

在中國夢宣傳闡釋的過程中,我們要在認清受眾知識水平的同時選擇相應的話語傳播方式。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闡釋、發展和傳播的核心人員,知識分子既是中國夢的詮釋者,也是中國夢理論傳播的首要受眾。

從中國夢的基本構成來看,中國夢包含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生等眾多維度,因此從這些方面來闡釋中國夢的精神實質,就需要進行學理性探討。對於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來說,中國夢的傳播需要通過理性的認知,嚴密的邏輯論証,深刻的洞見,專業的、學術的形式來進行傳播。因此傳播的語言就要相應地使用專業、學術話語。而面對廣大的人民群眾,則需要以通俗化、簡單、貼近生活的語言內容進行傳播。列寧曾經說過: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於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但是通俗化不是絕對的簡單化,也不是不注重理論本身的科學性,而是這種話語內容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相關,能夠用老百姓喜歡聽、聽得習慣、聽得懂的方式將深奧的理論通俗化。通俗性話語的語言藝術是民俗化的、生活化的、“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通俗的話語形式體現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大道理。從不同受眾的接受程度,從傳播對象的不同需求出發,合理、合情、合意地運用適當話語傳播中國夢,需要傳播者自身具有清醒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傳播者自身提高傳播中國夢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最為妥貼、恰當的方式完美地傳播我們的夢——中國夢。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研究”負責人、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