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國家社科基金扶持法學研究出成果出人才

何柏生 馬冉2013年08月01日09:5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法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今天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不斷推動法學研究的繁榮發展,僅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就資助法學研究項目307項,其中重大項目18項、一般項目144項、青年項目111項、西部項目34項,立項總數位居當年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第3位。從立項特點來看,應用性、對策性項目不斷增加,如“新形勢下我國維護南沙群島主權的法律對策研究”、“海上鑽井平台油污損害賠償責任機制研究”等,都是我國當前急需解決的法律問題﹔重視“三農”問題的法律研究,相比於2011年的13項,2012年有關“三農”問題的法律研究立項數量達到了21項﹔少數民族問題法律研究十分突出,有關少數民族的法律研究從2011年的8項猛增到2012年的28項。

論文產出增長迅速,學術影響增大

據相關技術統計,2012年法學項目的論文產出為1809篇,佔2012年學術期刊發表的國家社科基金論文總數的8%,論文數量位居國家社科基金各學科排名第3位,與立項數量的排位相對應。論文分別出自369個法學項目,每個項目平均發文4.9篇。這說明,國家社科基金法學項目真正凝聚了一大批科研能力強的人才,他們不辱科研使命,能按期高質地完成項目研究。另外,所發表的論文有90篇來自33個2012年立項項目,說明這些項目承擔者前期工作准備充分,理論基礎扎實,成果產出快。

從學術影響力上看,2012年發表的法學項目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我國社科界四大文摘刊物轉載轉摘的篇數有136篇,轉摘率為7.52%,其中有14篇論文被上述兩種以上文摘刊物同時轉摘。考慮到整個法學界所發論文基數龐大,這樣的轉摘率已是十分難得。另外,據相關統計,2012年發表的國家社科基金法學項目論文被引頻次共計279次,下載頻次共計155592次。其中,單篇論文被引用頻次最高為6次,下載量最高達1169次。

在我國法學研究中,高校一直是主力軍。2012年,高校發表國家社科基金法學項目論文1569篇,佔機構發文的86.7%,優勢非常明顯。就單個高校來說,西南政法大學發文量最多,達139篇。

重大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成為研究重點

國家社科基金歷來把重大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研究作為資助重點,在2012年發表的國家社科基金法學項目論文中,這類對策性論文數量非常可觀。例如,司法改革問題、司法調解問題、司法權威生成問題、收入公平分配問題、選擇性執法問題、死刑控制問題、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問題、社會弱勢群體保護法律問題、司法能動問題、地震災區重建不動產法律問題、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問題等等,都成為研究的重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楊小敏主持的項目關注食品安全問題,通過對歐盟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的研究,希圖完善我國的相關制度。南京師范大學季金華主持的項目研究司法權威生成問題,認為司法權威是合法的司法權力和司法公信力的有機統一﹔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誠信和司法權威的重要表征,是司法存在的道德基礎和制度基石﹔對司法公信力規定性的認識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法院能否在司法活動中堅持司法誠信的基本理念,能否通過司法誠信制度樹立司法權威。針對近年來海上油污事件頻發這一嚴峻現象,大連海事大學李天生主持的項目研究海上鑽井平台油污的法律適用范圍和責任問題,認為海上鑽井平台的油污,應按照不同環節、原因,分別依據船舶和海洋工程屬性適用不同法律。這些重大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研究,在2012年發表的國家社科基金法學項目論文中,佔據了很大比例,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重視理論法學研究,夯實法學基礎理論

法學研究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但如果基礎理論不厚實,應用研究和成果必然受限。由此,國家社科基金在歷年的法學立項中,始終對理論法學立項保持較大的比例,尤其是法理學在許多年份往往位居第一。據西北政法大學常安副教授和上海財經大學高毅博士統計,從1993年至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法學立項共1903項,法理學共立項195項,佔全部法學立項課題的10.25%﹔加上法史學的102項,佔比達到15.61%。由於理論法學研究的問題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因而佔據著法學研究的重要地位。如蘇州大學胡玉鴻主持的項目研究法律的實踐技藝,探討如何將普遍、抽象的法律條文適用於特殊、具體的人與事之上,通過法律技能的運用,藝術化地解決案件紛爭。西南政法大學付子堂主持的項目研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動力問題,認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動力可以分為原動力、根本動力和直接動力,其原動力在於人的需要,根本動力在於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直接動力在於理論引領與權力推動。

加大青年項目資助力度,著力培養青年人才

通過對近年國家社科基金法學項目的梳理可知,青年項目增幅迅速。2009年、2010年、2012年,青年項目立項比例達40%,都高於以往的平均水平。目前的高校中,一大批30歲左右的年輕研究者身處教學一線,思想敏銳、精力旺盛,基本都經歷過嚴格的學術基本功訓練,在學術研究上最具潛力。但由於以往青年項目的數量偏少,年輕學者們很難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從而導致研究道路坎坷,有的甚至放棄學術研究,給我國學術科研事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的大幅增加,可謂雪中送炭,讓青年學者們得到用武之地。如華東政法大學的王遷,2012年發文11篇,在他發表的題為《著作權法借鑒國際條約與國外立法:問題與對策》的項目論文中,探討了我國《著作權法》存在的問題,建議在目前啟動的《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中,按以下三種方式借鑒國際條約和國外立法:一是以一個法系中一個主要國家作為借鑒的樣板﹔二是改對國際條約規定的直接照搬為根據國情、用本國立法語言重新制定精細化的規則﹔三是除非有充分理由,不輕易改動國際通行的規則。西北政法大學邱昭繼撰寫的項目論文《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源流、方法與價值》,由於選題新、資料全、有理論厚度,發表后很快就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摘。

總之,國家社科基金猶如一根指揮棒,調動了法學研究的千軍萬馬,在實現中國夢的康庄大道上闊步前行。

(作者分別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計量與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心課題組成員周霞、任全娥、蘇金燕、余倩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