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2013年07月23日14:09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定位,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十八大報告最大的理論亮點。

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表明我們黨在理論的自覺性和實踐的能動性上上升到一個更新的高度,而且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有著更為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它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著一致性和共同點: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不從本本出發,而是從現實的黨情國情世情出發,在科學總結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活經驗的基礎上,系統而又深刻地發展為成熟的理論,從而卓有成效的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原因有三:首先,科學發展觀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歷史實踐產物,其指導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四大訴求的驅動:當下億萬人民群眾奔小康、追求幸福生活指標的訴求﹔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鍥而不舍地追求強國富民的政治謀略及實踐的訴求﹔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走向深度創新的客觀訴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發展布局(五位一體發展)全面實施的行動訴求。科學發展觀集中地反映並整合了上述訴求的客觀性和必要性,通過執政黨主觀能動性的正確發揮,將歷史的客觀性、趨勢性轉變為科學理論的前瞻性、決策性。因此,作為當下指導思想的科學發展觀,它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銳意改革、推行現代化建設、追求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目標實踐奮斗的產物。其次,它是我們黨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積極應對21世紀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環境與事件的挑戰、智慧地駕馭理性化社會轉型的一部杰出的政治哲學科學范本和行動綱領。科學發展觀自覺運用唯物史觀的歷史認識論和唯物辯証法,實時地分析與洞察國際社會發展最復雜的當下形勢與環境,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大事件、互聯網引發的人類生存方式的重大變化以及第三次產業革命等規律趨勢,從知變、應變和策變的戰略構思中,深刻總結和形成了閃現我們黨執政睿智的指導思想。近十年的執政成就,已充分彰顯科學發展觀所內含的政治自強、政治自覺和政治自信的廣度與深度,它是我們黨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具有“人民性”的標志。再次,科學發展觀代表了我們黨自改革開放以來創新紅色理論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軸心原理的三次邏輯深化、三次深度推進、三次與時俱進。黨的紅色創新理論有著一以貫之的軸心原理,它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深厚的理論底蘊並貫通其他基本原理的預設,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為原點,以改革開放的實踐為動力,以新時期不同歷史階段黨所凝練和匯聚的有價值的學說、思想、理念的貢獻為基礎,辯証而靈活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實現了軸心原理的第三次邏輯深化:第一次是關於“如何實現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反思(憂患意識、改革意識、機遇意識),第二次是關於“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反思(先進性與“三個代表”),第三次是關於“如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發展布局(五位一體發展)” 的反思(人民性與“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實現了軸心原理的第三次深度推進:第一次推進是由“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認識與回答,第二次推進是“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歷史性認識與回答,第三次推進是“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歷史性認識與回答。科學發展觀實現了軸心原理的第三次與時俱進:第一次是將鄧小平理論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第二次是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第三次是將科學發展觀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總之,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自改革開放以來追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最新理論成果。

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因為在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下一步實踐中,還存在著進一步加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推進力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就破解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而言,當前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是相當繁雜而又艱巨的。如,如何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証統一,如何從經濟大國邁向文化強國,如何處理中國競爭與世界和諧的關系,如何解決中國最大的人力資源——農村人才培養機制問題,如何解決新形勢下國民財富體系及運行模式創新問題,如何解決中國發展的原創性問題,如何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如何在財富的公平分配上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等。凡此種種,這些事關中國發展命運和前途的重大問題,如果放棄科學發展觀的長期指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會迷失發展方向,中斷可持續發展進程,喪失發展機遇,其導致的負面后果難以估量。

(課題組供稿)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