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夜市經濟: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經濟形態

張金花 王茂華 王 虹2013年06月26日08:17來源:光明日報

圖為明代繪畫《海內奇觀·杭州北關夜市圖》。它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明萬歷時期杭州武林門外燈火通明、通宵達旦、熱鬧非凡的夜市景象。

日入為夜,買賣之所為市。夜市與“日市”相對,是指從黃昏到黎明時間段的商品勞務交易活動。秦漢以來的古代中國社會嚴格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就城市商業和市場而言,市場是封閉性的,日市是其常態市場。但隨著城市和商業的發展,夜間經營、夜間開業的夜市悄然出現,沖擊乃至打破了小農經濟的生產和生活模式。夜市經濟作為基於時段性劃分的經濟形態,是城市及城市經濟的衍生物,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特殊經濟形態。

關於夜市的緣起,目前學界眾說紛紜。究其原因,是由於研究者對“夜市”涵義的理解不一:有的理解為夜間經營,有的理解為夜間街市或集市,有的甚至以“夜市”一詞出現的時間為據。由此形成了唐中晚期夜市論、宋代夜市論和漢代夜市論。夜市萌芽於漢代論,推翻了傳統的夜市最早起源於唐中后期之說。學者倪根金據東漢桓譚《新論·離事第十一》(扶風邠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中市,如不為期,則有重災咎)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考証,認定漢代已有夜市。《后漢書·孔奮傳》中有“一日四合”(早市、大市、夕市、夜市)之說。清學者惠士奇《禮說》:“古者為市,一日三合,而河西姑臧,市日四合,扶風美陽,俗以夜市,則司市之法,不行於天下矣。”這個夜市似指固定市場中的夜市。除此之外,我們在漢代的各種典籍中,隻發現夜晚有酒店經營的,如《史記·滑稽列傳》寫道:“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未發現有其他夜間商品交易及夜市形貌的具體史料記載。漢代的夜市,充其量隻能算是帶有一定民俗色彩或宗教意味的不完全形態的夜市,據其現存資料隻能斷為夜市的萌芽。

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特別是到了中晚唐,坊市內外夜間經營逐漸增多,夜晚消費場所多為酒樓妓院,消費者多為官僚士大夫、仕子及行商。東都長安崇仁坊夜間的商業活動非常興盛,“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與之比”。西都“洛陽風俗不禁街”。“千燈夜市喧”、“夜市橋邊火”、“蠻聲喧夜市”、“夜市賣菱藕”、“夜市連銅柱”——詩人們集中而明確的歌詠,也說明中晚唐的夜市已經大量出現,漸成規模,成為值得關注與贊嘆的唐代社會生活風俗意象。

而宋代夜市論則以坊牆的倒塌為據:城市市場成為完全開放的市場,地點開放、時間開放。夜市消費的多樣性、集市性與平民性特征,表明宋代夜市的確更典型、更成熟,更接近於現代夜市。兩宋時期夜市達到高度繁榮,以北宋東京、南宋臨安為典型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夜市形成規模經濟。不僅有商圈夜市,還有流動夜市﹔不僅有飲食服務夜市、傳統娛樂夜市,還有文化娛樂夜市、休閑旅游夜市。夜市已然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彰顯出宋代城市化進程和商品經濟前所未有的發達。

經元代的低迷之后,明、清夜市再現繁盛。除傳統夜市經營外,出現了主要用於商品集散的城外夜市,增加了更多的屬於生產性的經濟活動。清人宣鼎的《夜雨秋燈錄·古泗州城》記載:泗州城“人物往來貿易若夜市”、“夜市三條人似蟻”。夜市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脈絡前行,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種激活城市經濟和生活的催化劑,演化成一種特殊的城市經濟形態。

夜市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漸進漸變的過程。它不僅與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功能的變更、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商業的繁榮、社會需求的增長與多元化關系密切,更與各個歷史時期的城市管理之坊市制度和夜禁制度的具體規定、執行程度及存廢密切相關。當一個城市的市場突破原有的時空局限,變得愈來愈龐大且開放時,夜市便迅速增長起來,從點到面,從都城到地方城市,從商業大都市到地方小城鎮。而正是受諸多因素的復雜影響,雖大趨勢如此,但具體到每個朝代的不同城市、每個城市的不同時期,夜市發展則是千變萬化的。以揚州為例,商業都會夜市通常最為繁盛。相傳揚州夜市起於隋煬帝,煬帝於小市橋又名宵市橋“開夜市”。唐開元、天寶時期,揚州坊市鬆動,夜市已然繁盛。“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是最為典型的揚州夜市繁華景象。清人宗元鼎詩雲:“豐樂名存酒庫荒,隋家遺跡堡城旁。河橋尚憶繁華夜,小市春燈煮百羊。”寥寥幾筆娓娓道來,以自隋而唐至宋的典型物象,隋時的城堡、唐時的“夜市千燈”、“煮百羊”、宋時的豐樂樓,喚起人們對昔日揚州繁華夜的向往,昔日之“繁”與眼前之“荒”形成對比,宛如一幅揚州夜市盛衰圖。

當夜間經營還只是個別活動時,我們稱之為夜市現象,當夜市在一定范圍內逐步實現常態化、規模化時,它就上升為城市經濟的一種特殊形態——“夜市經濟”了。從整個中國古代夜市發展看,夜市經濟是商品經濟與傳統習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城市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經濟文化消費活動,其娛樂性和休閑性不僅服務了城市居民,滿足了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也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

(作者張金花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夜市經濟研究”負責人、河北工業大學教授,王茂華為課題組成員、河北大學副研究員,王虹為課題組成員、河北工業大學講師)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