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重要理論成果

——《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工程》評介

王昂生2013年06月26日08:18來源:光明日報

地震救援、恢復、重建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對其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對於我國乃至全人類的防震減災事業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工程》是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徐玖平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最終成果,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的問世,標志著巨震減災系統科學的誕生。

著者將地震救援、恢復、重建視為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看作一項展現人類文明進程的、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系統角度看,震災救援、震后恢復和災后重建是三個目標各異、功能互補、密切關聯的子系統,三者集成為統一整體,遞階優化,不斷減少震災負效應、增加發展正效應,共同推動震后和諧社會建設。該書根植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所運用或推薦的方法技術、工具手段、操作流程、應對策略,都力求技術可行、經濟有效、功能合理、切合實際,能指導巨震災后應急管理的具體行動。著者提出巨震會重創震區“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形成“經濟次協調、社會亞穩定、生態弱平衡”的非均衡態,非常具有創見性。

該書切實遵循“科學性、學理性、普適性、實用性”的原則,是一部重規律、耐推敲、看得懂、可操作的巨震災后重建百科全書。

科學性。從地震災害系統的特性與要素以及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的整體與結構特征入手,研判關鍵科學問題,探究救援、恢復、重建的科學規律,提煉科學有效的應對模式,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指導巨震災后重建工作。

學理性。從素材收集、實踐驗証到謀篇布局,直至運筆行文,都有其清晰的脈絡和嚴謹的邏輯。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問題,憑規范研究解決問題,用專項理論原始創新各領域知識點,以系統工程的思想集成創新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知識體系。

普適性。結合典型震例,總結全球地震災害應對經驗,針對震災救援、震后恢復和災后重建三大環節,提出了普適的操作模式和通用的方法技術,對世界各國及地區的地震救援、恢復、重建都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實用性。為服務於汶川地震災后重建,書中部分科研成果,以成果要報、研究報告、政策建議等形式提交給中央及省市政府相關部門,所提出的重要觀點和對策建議受到中央及地方領導同志的重視和肯定,被相關職能部門吸收和採納。

總之可以說,《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工程》立足當前巨震頻繁侵襲人類社會、破壞文明成果的歷史時期,以百年內發生在世界各國的巨震為素材,梳理理論框架,構筑方法體系,網羅歷史資料,剖析現實案例,從經濟、社會、生態、管理、技術、政策等角度,系統提出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的科學路徑和有效模式,使其能成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和空間檢驗的經典著作。此書的問世,將為人類的防震減災事業提供許多可供參考的對策、建議和模式。

(作者為中國國際減災學十年委員會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