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治理論文造假須改革高校教學管理

2013年06月13日08:29來源:光明日報

  畢業季裡,互聯網上各類“畢業論文代寫”的廣告數不勝數,有的甚至聲稱“代寫、代發、包過一條龍服務”,從開題報告到答辯總結全覆蓋,有的代寫者一個月內竟能完成3000多筆生意。顯然,論文造假雖已治理多年,但問題依然嚴重。

  要治理論文造假,打破陳腐、僵化、流於形式的教學管理制度是關鍵。如今,“交篇論文就結課”在大學裡已不是個別現象。很多高校教師長期輾轉於各類社會場合,期末便以布置論文作為自己授課結束的標志﹔整個學期“頭頂問號”的學生自是愁眉緊鎖,很多人選擇了搬搬抄抄、尋求代寫。教師不作為—課程變空談—論文下筆難—作假混過關,如此連鎖反應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校教學管理機制存在問題。此外,發表論文在保送研究生過程中作用巨大,對多數僅接受過淺層次專業教育的本科生來說,憑一己之力發表論文很不容易。面對有限的學術積澱和迫切發表的需要,一些學生走上了歪路,走到了論文“服務”機構前。

  治理論文造假,高校應該建立明確、全面的學術考量機制,增加考核項目,讓每一分的成績都有據可依,不能以一篇論文定勝負。比如在美國,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成績評判都有明文規定,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一般佔總成績的60%左右﹔作業、課堂參與、演講報告各佔10%到15%﹔“實踐任務”和“問題與案例”也是某些專業的評分項目。

  治理論文造假,高校還應建立學術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倡導將大學視為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學術共同體,師生遵循共同的規范、秉持共同的態度、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學生不僅是服務的對象,而且還是“教育服務的參與者、提供者、制造者和體現者”。我們的高等教育應當破除教師本位意識,讓師生在怎麼教、怎麼學、怎麼考、怎麼寫論文、怎麼做學術等問題上達成一致。

  我們相信,改革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不僅可以收獲“真論文”,而且還有助於建立更加公平的競爭平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李一君)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