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開創中國實學研究的新途徑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的編制及研究

蔡豐明2013年06月08日09:4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圖譜是人們用以直觀表現某些事物的形態、特點以及相互關系的技術性手段,主要由“圖”和“譜”兩種文化表達方式結合而成。“圖”以摹形畫像為主,主要表現事物的形象或信息狀態﹔“譜”則依類而著,強調系統、便於檢尋,並能指示事物之間的聯系。

圖譜的主要特點

圖譜與一般以文字寫成的用於明理、敘事、抒情的“書”(即以文字為載體而寫成的“文章”)相比,主要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直觀明了性。圖譜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將事物的狀態與相關信息直觀明了地展現出來,讓人一望便知。宋代鄭樵《通志》在總結“圖”和“書”的特點時指出:書有抽象深入的長處、全面豐富,可以反映深廣的內容,但閱讀起來較費力﹔圖有形象直觀的優勢,是簡明的,容易一目了然。在學習過程中,人們應當兼用圖、書各自的優長,“索象於圖,索理於書”,雙管齊下方能取得“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之效。

二是信息集聚性。圖譜並不是簡單的圖與譜相加,而是一種具有較高信息儲存量與集聚度的綜合性信息表達手段。在圖譜中,作者通常按照一定意圖集中放置所要表達事物的各種信息與資源要素,並以綜合形態集聚這些要素呈現給讀者。在現代社會中,各種知識圖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地學圖譜、思維圖譜、基因圖譜、酶圖譜等,均經過對相關事物信息的提煉、抽象並以一定方式轉化為數據、制成圖譜。

三是要素關聯性。圖譜編制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性,主要通過圖譜中所要表達的各種事物要素間的關聯性得以呈現,這是圖譜區別於一般“圖錄”、“圖典”的重要標志。由於圖譜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性質與特點不同,因此圖譜中各要素間的關聯性也有不同的類型,主要表現為推衍關系式圖譜、並列關系式圖譜、輻射關系式圖譜、層遞關系式圖譜、交互關系式圖譜等。在個別情況下,這幾種不同關系的要素,還會在一張圖譜中同時出現。由此可見,圖譜是一種具有直觀性、集聚性特點的文化表達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它在反映客觀事物上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通過直觀形象的手段,對事物外在表象與內在本質進行較為形象的表現,進而讓人們通過這種方式直接把握事物。

同通過語言敘述形式而進行的“書”或文章相比,圖譜的表達更為直接、實在,中國古代一些學者把圖譜的編制與研究看成是一種“實學”。例如,鄭樵認為“圖”具有諸多優勢,在某些情況下,要比“書”更切於實用。漢代蕭何、韓信、張蒼、叔孫通等人物,生活於詩書焚滅的時代,一生又戎馬倥傯,能定律令、申軍法、書章程、制禮儀,創造了許多形象直觀、易懂易記的圖譜。而魏晉以來,人們“從事於語言之末”,推崇以文字為載體的義理之學和辭章之學,令學術變為“虛文”,原因正在於“圖譜之學不傳”。由此,鄭樵將圖譜視為“成天下之事業”的必備條件,指出“天下之事,不務行而務說,不用圖譜可也。若欲成天下之事業,未有無圖譜而可行於世者”。

圖譜編制的意義

面對浩如煙海、規模龐大、分布廣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迫切需要進行整理歸納。我們可以通過圖譜形式的運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各種要素進行相關信息和數據的圖譜化處理,從而整理、保護與保存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對於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資源實現多元文化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遺圖譜的編制與建構既是一項具有理論創新意義的科研工作,又是一項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系統工程,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當前,積極開展非遺資源圖譜編制理論的探索,建立相對完善的非遺資源圖譜編制體系是非常重要的,有利於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向著更為科學、深入、系統的方向發展,也將有利於現代人文科學領域“實學研究精神”的弘揚與倡導。

圖譜編制與研究重點

一是內容構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歷史發展過程、地域分布狀況及其演變、樣式與分類、傳承脈絡與傳承關系、生態環境及形成機制、內容與形態特征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形式眾多、分布廣泛,這使得圖譜的編制內容呈現出極為豐富、廣泛的特點。中原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較為鮮明地體現了農業文明的特色,諸如各種手工棉紡織技藝、廟會、社戲、龍舞等,都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東南沿海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帶有一定的海洋文化因素,諸如流行於沿海地區的各種海洋號子、碼頭號子以及媽祖、海神祭祀等儀式活動。在個別的城市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較為鮮明地體現了藝術文化特性和手工技藝形式眾多的特點。例如,北京的景泰藍、木板水印、玻璃燒制等制作技藝﹔上海的印泥、金銀細工、毛筆等制作技藝。同時在各民族地區,也形成了許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非遺資源形式,例如民族史詩、民族歌舞、畜牧業生產習俗等。

二是研究方法。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分析研究,建立圖譜編制理論與實踐體系,對於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事業具有重要意義。一般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編制有兩套方法體系,一是較為宏觀的研究思路上的方法論體系,包括可視化方法、系統化方法、跨地域方法、數字化方法等﹔二是較為微觀的操作技術上的方法論體系,包括內容分析方法、信息與數據分析方法、技術運用方法等。這些研究方法的運用有助於研究者從較為系統、全面、科學的研究思路上去認識非遺資源圖譜編制的豐富內涵,實現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編制體系的整體把握。

三是功能價值。作為一種具有較強“實學研究”特點的文化表現與學術研究方式,圖譜具有記錄保存、學術研究、組織管理、文化認同、產業開發等多方面的功能價值,尤其還可以起到傳承中華文明、凝聚民族情感、增強文化認同的作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有效圖譜編制,可以搶救大量瀕臨滅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之較好地挖掘、記錄與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能夠讓更多的人清楚地了解這些文化遺產的真實面貌。從國家層面看,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強調文化核心競爭力、文化創新、塑造民族自我形象的社會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作為一種龐大、豐富且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典籍,必將凸顯出促進文化認同的效用。我們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的編制看成是一項文化的創世紀工程,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的編制將大量文化遺產載入文化史冊,彪炳於世界文化之林,並以此為據,培養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這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編制事業最為深刻、最為重要的價值所在。

面對未來,我們需要不斷在相關領域加大研究力度,更好地梳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發展脈絡,深入探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形態特點、歷史淵源、分布狀況等學術問題。從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