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教授年輕化應兼顧創新和規則

胡樂樂2013年05月22日08:15來源:光明日報

  對於年輕人才的成長而言,大學需要營造良好的成才環境,才能夠讓人才脫穎而出。不拘一格的引進人才只是第一步,提供適合人才成長的土壤,則意味著更多的革新與完善。

  近日媒體曝出武漢大學出現85后教授一事,迅速引發了熱議。據媒體報道,日前,武大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証實,這位教授叫鄧鶴翔,生於1985年4月,是武大新引進的博士后海歸,也是該校目前最年輕的正教授。

  最近幾年,隨著人才競爭的國際化,國內重點大學開始傾向於引進國外著名大學剛畢業或工作沒多久、但在美國《科學》、英國《自然》等世界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過科研成果的年輕人,給予正教授職稱也成了人才引進的承諾之一。除了28歲的鄧鶴翔教授,29歲、30歲便成為武大教授的袁荃與廖蕾也是同類的例子。

  從某個角度講,教授“年輕化”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鮮活例証——讓年輕人有更好的發展平台,給學術界帶來更多的“氣血”和“闖勁”,更有利於打破現行高校人才晉升“論資排輩”的宿弊。對於這樣的改革,隻要這些年輕人的學術成就過硬,符合高校人才引進與職稱評定的政策和規定,就應該肯定。退一步講,這樣敢為人先的改革,即使有試錯的可能,也有嘗試的價值。

  當然,教授“年輕化”在操作中著實須謹慎。教授是教學崗位,不是研究員的科研崗位。因此,如果沒有教學經驗,沒有帶過學生,甚至還沒有獲得國家法定的教師資格証,就被直接破格評定為教授,則有些不妥。筆者看來,一個既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又能鼓勵培養年輕人才的妥當辦法,是給他們評定為相當於正教授職稱的研究員。在人才引進上,這是一個能兼顧“改革創新”與“尊重規則”的方法,去年中南大學破格聘請破解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的大四學生劉路為教授級研究員,就是一個好例子。

  還應注意的一點是,大學的競爭,歸根結底,首先是辦學理念的競爭,其次才是人才的競爭。沒有良好的辦學理念,人才要麼被埋沒,要麼被抑制。對於年輕人才的成長而言,大學需要全力營造良好的成才環境,才能夠讓人才適時的脫穎而出。不拘一格的引進人才只是第一步,提供適合人才成長的土壤,則意味著更多的革新與完善。85后正教授的新聞,不應僅僅引起人們對人才選拔的關注,更應帶來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的思考。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