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國家社科基金為社會學發展添翼生風

楊建華  莫艷清  周霞2013年05月17日08:1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根據我國社會發展和社會學學科建設需要,通過加強學科發展規劃、增加立項數量和資助額度、加強項目中后期管理等舉措,引領社會學學術研究,為我國社會學發展添翼生風。

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社會學立項課題緊扣“十二五”規劃選題取向,重點資助事關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研究內容基本覆蓋了社會學各專業領域。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23個學科各類項目中,社會學立項數量位居第9位,共資助立項234項,其中重大項目10項、重點項目9項、一般項目80項、青年項目99項、西部項目22項。此外,還有后期資助項目、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以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等。這些項目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立項課題向應用對策性研究傾斜。如社會工作研究、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社區治理和建設研究、養老問題和貧困問題研究、公民幸福指數研究等。二是立項選題廣泛而厚重。如農民工問題作為社會熱點問題,立項達20余項,接近總量的10%。社會管理創新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在10個重大項目中各有2項。三是新興領域和跨學科課題立項增多,如公民幸福指數研究和網絡社會學研究。同時,在國家社科基金的有力資助下,項目成果廣受社會重視,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和良好社會效益。

第一,社會學知識得到較快增長和積累。根據對中國知網引文庫數據以及主要期刊論文的統計,截至2013年1月27日,2012年學術期刊發表的國家社科基金社會學項目論文共1194篇,在國家社科基金各學科項目論文中排名第8位。其中49個2012年立項項目在當年發表論文71篇,這些項目多數是青年項目。成果產出速度快,反映其前期研究基礎做得好、效率高。統計分析顯示,社會學領域涌現出一批高產項目、高產作者和研究機構。如北京大學劉繼同發文16篇,南京大學發文46篇。除了數量矚目,論文質量也相當喜人: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有912篇,佔比達76%。其中《中國社會科學》發文3篇,《社會學研究》發文19篇,被當年《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摘的篇數達116篇、130篇次,轉摘率約為11%,其中華東師范大學文軍發表4篇論文共被轉載6次。

從學術創新的角度看,很多論文都可圈可點。清華大學李強的《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領域的公平、公正》提出社會空間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認為要使土地、空間的變遷更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1期)。中山大學王寧的《消費全球化:視野分歧與理論重構》提出消費全球化中全球同質化、文化混合化和不均衡全球化三個命題,研究了嵌入性視角下的脫嵌、再嵌與嵌體問題(《學術研究》2012年8期)。還有上海大學李友梅等的《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北京大學劉繼同的《現代社會福祉概念與中國特色社會福利制度框架建設研究》、浙江大學胡稅根的《公共生產力的界定、分析框架及改進》、深圳大學胡楊玲的《弱勢群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基於殘疾人公共文化消費狀況的調查》等,都有著較高的學術質量,對我國社會學知識的積累與增長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第二,應用對策性研究成果豐碩。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對社會學研究的資助,把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重點。對1194篇論文關鍵詞的統計結果顯示,所涉及的關鍵詞有4692個,其中出現頻次最多的15個關鍵詞依次為:社會管理、新生代農民工、新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簡稱“新農保”)、社會工作、大學生、城市化、農民、社區、市民化、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艾滋病、老年人、流動人口、養老保險。這些高頻詞說明了社會學研究者對社會發展的使命擔當,也表明社會學研究在這些領域取得了較大進展。如華東政法大學童瀟主持的項目關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城鄉人口流動、人口管理問題,提出了“大人口”體制、“后戶籍制度”、“鎮管社區”管理模式等社會管理創新思路。西南大學王志章主持的項目圍繞農民增收問題發文指出,鄉村旅游經濟作為農民增收的一種新途徑,地方政府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主動承擔公共服務職能,保護困難群體,全力支持鄉村旅游經濟建設,推動村民聯合經營,最終實現鄉村旅游經濟的包容性發展。這些文章都推進了相關領域的實証研究,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三,青年人才快速成長,研究領域深化拓展。青年項目是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社會學項目中的重點,從2010年的52項增加到2012年的99項,較2010年增加了近1倍。在2012年發表的各類項目論文中,青年項目論文產出量也很大,與一般項目合起來佔到社會學論文總量的66%。在國家社科基金的扶持下,一大批社會學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成果引人關注。如復旦大學黃榮貴的《互聯網對社會資本的影響:一項基於上網活動的實証研究》指出,互聯網與社會資本兩者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多面向關系,通過對上海的調查數據分析表明,即時通訊等人際溝通活動有助於維系較大規模的朋友網絡,虛擬社區參與行為則有助於培育和維系虛擬社會關系,虛擬社區參與行為與虛擬社會資本的社會支持功能具有密切關系。

在國家社科基金的有力資助下,社會學研究領域也得到不斷拓展與深化。如經濟收入增長后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升,幸福感、幸福指數等社會熱議的話題,也成為社會學研究關注的熱點。南昌大學教育學院苗元江主持的項目系統研究了中國公民幸福指數測評方法體系及其應用,立項當年發表論文6篇,成為當年發文最多的項目。他設計的《綜合幸福問卷》分別對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老年人、軍人和企業員工進行調查和分析,通過調查得出結論,老年人幸福感水平高於中學生、大學生、軍人,與研究生和企業員工在同一水平。另外,環境社會學、消費社會學、信息社會學等新興研究領域也有不少新作,國際經驗研究與國際比較方面的論文數量也不少,它們多以日本、歐美的社會保障、養老政策和養老方式為借鑒,思考國外實踐對我國的啟示。社會學與財政、金融、法律、人口、教育、心理學等學科交叉研究較多,許多社會學論文由不同學科的作者合作撰寫,這是跨學科交叉深化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體現。

當前,我國正處於發展轉型的關鍵期,社會加速轉型是我國重要的現實國情,現代化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如何為處理和解決好社會變遷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是社會學的中心議題。為此,在社會學領域,國家社科基金除應繼續扶持諸如城市化與社會流動、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組織與社區建設、貧困與社會公正、就業與社會保障、社會認同與社會心態等研究外,還迫切需要對理論社會學研究、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田野實証調查研究以及海洋、環境、網絡等社會學研究加以資助和扶持。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社科基金的有力助推下,這些領域的深化與拓展,將會進一步提升中國社會學的理論品質,推進社會學知識的增長與積累,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更多的學理支撐。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計量與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心課題組成員:周霞、任全娥、蘇金燕、馬冉、余倩)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