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深化與拓展

張 琳2013年05月15日08:24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了深刻闡釋,指明了前進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課題。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需要進一步拓展視閾,更好地總結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和相關教訓。

  從思想源頭揭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淵源

  從“源”上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更好地揭示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厘清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淵源。

  從源頭上看,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主要是以蘇俄馬克思主義為中介的,這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的重要基礎。以蘇俄馬克思主義為中介,以“十月革命”為榜樣,使得中國共產黨在進行中國革命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少走了許多彎路,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並為后來黨內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俄經驗神聖化提供了土壤,妨礙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和研究者在對馬克思主義文本的翻譯和文本解讀的模式上,更是深受蘇俄馬克思主義影響。總體看,蘇俄馬克思主義的解讀模式具有過分突出經典文本的“論戰”色彩和至尊地位﹔過分強調文本的階級斗爭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內容,強調斗爭性而抹殺同一性﹔文本研究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這種解讀模式一直深深影響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表現在文本選擇和解讀的內容上,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特別突出了唯物史觀,對文本的解釋向度也主要囿於“階級斗爭”視閾。這種情況使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長期對於馬克思主義所賴以產生的西方文化背景缺乏必要了解,對於中西文化的差異缺乏清醒認識。由此,對於如何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融合,也就沒有自覺納入思考的視野,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意義所在。對此,需要認真加以思考和總結。

  從文化層面探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必然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濃厚文化傳統的國度,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夠廣為傳播並成為社會發展的思想綱領?這需要從文化視角和維度,深入探析和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文化層面上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問題。

  文化層面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第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契合性,這是二者實現文化融合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本質差異,是其實現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也就是說,正是馬克思主義這種與中國文化傳統迥異的西方文化特征,它才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構成一種互補關系,才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一種“異質相吸”的內在根據。第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指導地位的確立,不僅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結果。正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先進性,才能夠滿足中國文化自身更新和不斷進化的內在需要。作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之一——毛澤東思想,不僅為文化重構提供了典范,而且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內在一致性。第三,實現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相結合,既要批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提升和超越,又要剔除和警惕傳統文化負面因素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制約和滲入,從而真正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文化精華相融合、同中華民族精神相貫通,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具有更鮮活的民族表達方式,具有更鮮明的民族特色。

  從歷史進程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內涵

  從1938年毛澤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任務至今,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和理解越來越深入,但與之相伴,在國內外研究中,也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和看法。這些認識和看法,分別屬於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基礎、歷史背景和理論依據、實質內涵、成果創造和實踐意義等各種形式的誤讀和這樣那樣的曲解。

  深入分析和批判各種錯誤認識,需加強以下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是進一步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根據。歷史已經証明,解決“救亡圖存”,實現“民族獨立”這一“中國問題”,是當時中國引進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深層內在動力,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依據﹔而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依據。因此,我們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情境,而孤立片面地談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隻有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去實現“中國革命實際馬克思主義化”,再從“中國革命實際馬克思主義化”去理解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二是進一步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探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條件、特點和貢獻,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實質內涵和當代意蘊。這既需要聯系歷屆我們黨中央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理解,對中國社會歷史和現狀的認識,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及其未來走向的把握,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造和成果貢獻,來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內涵,又需要通過對中國化內在機制、途徑、理論表現形態的分析,揭示其在政治層面和學術層面、歷史層面和邏輯層面、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不同規定和內涵,來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意蘊。唯其如此,才能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內涵,進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提高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中國化,實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從世界變遷闡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代追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中國順應現代化的歷史要求,追趕現代化、尋求現代化新路徑的過程。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聯系世界歷史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以及中國現代化追求的艱難歷程,闡明世界現代化運動與中國現代化道路和現代性選擇的關系,聯系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現代化建設實際及其所面臨的挑戰,來分析中國追趕現代化的艱巨性和特殊性,以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作用,並力求在實踐問題上反思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探討中國如何實現自身的現代化、進行現代性建構和選擇,進而回答和說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前途、命運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走向。

  當代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走向民族復興,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夢”的實現,也歷史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任務與方向。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如何不斷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與活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課題。為此,需要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也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必須在毫不動搖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始終注重與時俱進,深入挖掘自身傳統資源,廣泛汲取人類文明成果,不斷賦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傳統文化、后發展國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負責人、中央黨校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金會秘書長)

(責編:張湘憶)